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坚持一个保护,强化两个支撑,狠抓三个提高,实现四个目标"的规划思路,编制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对陕西地域内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本文在对牛背梁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描述的基础上,就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旅游的类型、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讨论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对开发利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保护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路线踏查,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3种,隶属2目6科11属。区系成分以东洋界区系为主,缺乏古北界区系成分。两栖动物在秦岭主脊南北坡的分布与垂直分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10月23日,由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紫薇地产环保志愿者联合举办的“与大秦岭一起向上”秦岭环保体验日活动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北沟保护站辖区举行。活动仪式上为四支队伍“羚牛队”、“朱鹦队”、“大熊猫队”、“金丝猴队”授牌。  相似文献   

6.
秦岭东段有一座名山,因其山脊陡峭犹如牛背,故名牛背粱;又因其雄壮峻拔而被当地人美称为“父亲山”。区域森林资源丰富,风景绝美,被誉为秦岭山中璀璨的明珠。牛背梁主峰海拔2802米,是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高峰。  相似文献   

7.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按照自然地理位置设置老林、北沟、广货街和石砭峪四个保护站和花门楼、大干沟、大坪等四个巡护哨卡,实行局、站、卡三级管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自建区以来,实施的主要项目如下:  相似文献   

8.
3月9日是“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当天上午,由共青团西安市委主办,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西安交通旅游广播电台、西安市志愿者协会、光大银行车友会、西安部分主流媒体协办的“珍爱生命之水,共建生态文明”绿化志愿者义务植树活动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北沟保护站社区举行。  相似文献   

9.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结果表明,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有爬行动物29种,隶属2目2科22属。在区系组成中,以东洋界区系成分为主体,古北界区系成分处于劣势地位。爬行动物在秦岭主脊南北坡的分布与垂直分布上的差异不明显。同时将牛背梁保护区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及区系成分与秦岭中段的黄柏塬、老县城、太白山、长青和佛坪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寓生态教育于资源保护之中,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教育良性互动,其经验可为其它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秦岭终南山公路特长隧道2#通风竖井位于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仅距核心区300余m,在其施工期间,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进行了持续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建设对鬣羚、斑羚、豹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布活动影响较大,以施工区为核心,在该区域形成了一个约1.5 km2的分布"空白区",但在施工后期,"空白区"面积出现了缩小趋势;工程建设对自然植被及其生态功能和流域内水生生物的影响较小。针对工程施工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现状,提出了后续工作重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7种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表明,该区系具有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等特点。并探讨了该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统计,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3科45属82种。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基本特征是:种类较丰富,优势类群明显;地理成分多样,温带性质显著。  相似文献   

17.
210国道位于牛背梁保护区西部,从保护区内及边缘南北穿越12 km,直接隔断了该区野生动物东西方向水平迁移扩散的通道。通过样带监测和实地调查,摸清了公路两侧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活动现状,结合车流量现状和变化规律,分析讨论了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等野生动物东西迁移扩散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资助下,对保护区种子植的区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采集标本2128号。经鉴定分析,其区系的基本特征是:种类丰富,拥有种子植物950种,隶属105科433属,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珍稀濒危植物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牛背梁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种类进行了调查和整理。结果表明,牛背梁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共有24科38属79种,其中槭树科、蔷薇科、壳斗科和卫矛科植物种类最丰富,并将其按观赏季节分为秋色叶类、春色叶类,按叶色性状分为单色叶类、双色叶类、斑叶及花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