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泡桐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泡桐属21份种、变种及变型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产物电泳后带型清晰可辨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带74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05%,反映出泡桐属不同种质间遗传差异明显,其丰富的多态性与供试材料广泛的种质代表性有关;UPGMA法将研究材料分成毛泡桐组、白花泡桐组和川泡桐组3大组,地理分布较近的种质聚类在一起,表现出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对兰考泡桐、山明泡桐、白花兰考泡桐、楸叶泡桐、圆冠泡桐、亮叶毛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川泡桐的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处理上,基本上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的研究结果一致。最后对泡桐属的部分植物的分类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发现部分泡桐的一些特异性条带,可以进一步转化为SCAR标记。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AFLP和MS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毛泡桐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幼苗DNA碱基序列及其甲基化的变化。结果表明,毛泡桐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DNA碱基序列在AFLP水平上没有发生变化;在MSAP扩增电泳凝胶上,毛泡桐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分别检测到2 262和2 180个扩增位点,DNA甲基化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比例分别为35.32%和38.58%,其中DNA全甲基化比例则为12.86%和14.13%;毛泡桐同源四倍体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频率高于其二倍体,总DNA甲基化多态性低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3.
泡桐叶片蛋白质多态性及其聚类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白花泡桐(Paulownia fargesii)、白花兰考泡桐(P.elongata f. alba)、毛泡 桐(P. tomentosa)、川泡桐(P. fargesii)、山明泡桐(P. lamprophylla)、成都泡桐 (P. albiphloea var chengtuensis)、鄂川泡桐(P. albiphloea)、南方泡桐(P. austra lis)、白花泡桐(P. fortunei)、兰考泡桐(P. elongata)叶片蛋白质单向电泳和双向 电泳结果,可将它们聚类分为白花泡桐组(白花泡桐和白花兰考泡桐)、南方泡桐组(南方 泡桐和成都泡桐)和毛泡桐组(毛泡桐、川泡桐、鄂川泡桐、山明泡桐和兰考泡桐)。该结 果为泡桐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泡桐属植物种确立、杂种鉴定和新品种培育奠 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泡桐属中七种泡桐为材料,进行了花蕾过氧化物同功酶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泡桐种之间过氧化物同功酶谱有明显的差异,每个泡桐种各具有其特定的酶谱.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酶谱比较相近,说明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的优良无性系TF33和两个标准对照品种(白花泡桐C001与兰考泡桐C12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泡桐优良无性系干材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 TF33、C001、C125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广泛和显著的变异;(2)3个生长性状(接干高、接干材积和主干材积)与3个干形性状(通直度、接干形数和主干平均削度)为高度变异性状(CV≥30%),CV变幅为33.10%~53.19%;(3)接干因子是影响和决定性状杂种优势最终状况和总体表现的最重要因素;(4)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无性系干形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5)多数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且不同的性状间相关性变化较大;(6) TF33较C001有显著的材积生长杂种优势,较C125没有显著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泡桐优良无性系苏桐3号的选育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南京毛泡桐♀×浙江白花泡桐 选育出泡桐优良无性系苏桐 3号 ,10年时 6m× 6m密度林分平均树高 18 5m、胸径 2 9 0cm、单株材积 0 4885m3 、蓄积量 135 5 6m3 /hm2 ,分别比对照苏桐 70、豫杂 1号和兰考泡桐增加37 2 %、49 8%和 172 0 %。材积遗传增益达 30 3%、40 5 %和 140 0 % ,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泡桐优良资源选择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是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适应性强,适生范围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笔者收集了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185个县的12个泡桐种类,进行优良资源选择试验,从中选出了在南阳速生、抗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泡桐种类-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  相似文献   

8.
泡桐是中国重要的速生树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豫杂一号’泡桐为材料,IlluminaHiseq2000测序,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基本结构特征、密码子偏好性和重复序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豫杂一号’泡桐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全长序列为154615bp,编码114个基因,含4个rRNA,30个tRNA和8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该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的成功促进了叶绿体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为泡桐以及其他物种的遗传育种和创制种质资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飞  范国强  董占强 《林业科学》2007,43(12):56-63
为了缩短泡桐营养生长周期,给泡桐杂交育种提供便利条件,以3种泡桐实生组织培养苗为材料,研究培养基中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及培养温度对南方泡桐、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离体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泡桐和白花泡桐在温度1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分别为MS 0.9 mg·L-1 NAA 12 mg·L-1 ZT和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离体开花率最高,分别达90%、95%;兰考泡桐在温度2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为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达到93.3%.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泡桐种类生长点(茎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从泡桐属7种中的每种选择1-2株成年树,取其0.5mm长的生长点,分别培养在4种无菌培养基中。这4种培养基是:Murashigeandskoog(MS)培养基、阔叶树(BTM)培养基、木本植物(WPM)培养基和Wolterandskcog(WS)培养基。在MS、BTM和WPM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外植体成活率最高的是毛泡桐、光泡桐和海岛泡桐。在MS和BTM培养基中成活率最低的是白花泡桐和P.coreana。在MS和BTM培养基中成活申为零的是台湾泡桐和兰考泡桐。在相同的BTM和WPM培养基中30天的过程,发芽率较大的是毛泡桐和光泡桐。从成活的外植体上面芽的发育数目和芽的平均长度来看,MS和BTM是最佳培养基,但在种与种之间以及植株个体之间.其生长点的成活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有效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12条ISSR引物对48份种质(共3个居群)花吊丝竹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2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2个,种质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分别为82. 26%和50. 27%,Ne’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 220 4和0. 206 6,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 349 4和0. 300 5,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变异。根据Nei’s遗传多样性计算出不同居群间分化水平(Gst)=0. 163 3,表明16. 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83. 67%。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2. 562 1,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较大基因流,很大程度减少居群间遗传差异。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48份种质可分为3组,3个居群可分为2组,居群间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花吊丝竹主要靠营养生殖来繁衍后代,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此外,福建居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广西和广东地区居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hytocyanins(PCs)在铁皮石斛发育过程和逆境胁迫环境下的潜在功能。[方法]利用拟南芥和水稻phytocyanin基因家族蛋白序列(At PCs和Os PCs),采用本地化软件BLASTP对铁皮石斛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搜索,并采用SMART和pfam数据库验证质体蓝素样结构域,获得铁皮石斛phytocyanin基因家族编码序列(Do PCs);利用Signal P4.1、Big-PI Plant Predictor、Net NGlyc1.0 Server等在线软件对Do PC家族序列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 W和MEGA对Do PC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绘制heatmap图对Do PCs基因在与美孢胶膜菌共生萌发的种子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铁皮石斛全基因组中共预测到包含PCLD结构域的38个Do PCs,可分属4个亚家族,2个Cys残基在Do PCs家族中高度保守;19条Do PCs蛋白序列含有4个完整的保守铜结合配体(His、Cys、His、Gln/Met),有32条Do PCs骨架中含有N-端信号肽,22条Do PCs含有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位点,有27条Do PCs含N-糖基化位点;16个Do PCs基因在与美孢胶膜菌共生萌发的种子中检测到表达,其中,Do UCL2,4和Do ENODL14基因表达量最高,7个基因在共生萌发的种子中明显上调表达,只有Do ENODL6基因明显下调表达。[结论]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铁皮石斛Do PC家族蛋白结构特点,可以为探究兰科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相互作用及进一步研究兰科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高变异率的叶绿体DNA序列,以进行血皮槭天然群体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方法]以血皮槭16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叶绿体基因组20个非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序研究,并利用筛选出的高变异率cpDNA序列初步分析了其遗传变异。[结果]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血皮槭cpDNA种内变异非常低,9个cpDNA序列检测到不同程度的变异位点,其中只有4个序列psbJ-petA、ndhF-rpl32、trnD-trnT和trnH-psbA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水平。[结论]筛选出的4个高变异率cpDNA序列,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血皮槭种内的系统发育、遗传变异和种群历史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濒危种血皮槭的分子谱系地理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间锦鸡儿CiDR1的克隆及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并了解中间锦鸡儿CiDR1基因功能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抗性育种提供候选基因。[方法]通过RACE技术从中间锦鸡儿中克隆CiDR1基因的c 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其基因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再通过qRT-PCR技术对干旱胁迫后的幼苗中的CiDR1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从中间锦鸡儿中克隆到CiDR1基因的c DNA全长共计4 297 bp,Gen Bank登录号为KP27710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预测的CiDR1蛋白序列中含有1 243个氨基酸残基,具有抗病基因特征结构域TIR、NB-ARC、LRR等,其等电点为6.35,不稳定指数为42.91,不具备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定量PCR检测发现,CiDR1基因在幼年期的茎中表达量较低,在成年期的叶片中表达量较高;在干旱胁迫处理后的幼苗中,CiDR1表达水平有明显下降,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干旱抑制,可能与中间锦鸡儿适应干旱相关。[结论]中间锦鸡儿在干旱胁迫后其根、茎和叶中CiDR1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表明CiDR1的表达受干旱抑制,可能与中间锦鸡儿适应干旱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CiDR1在根、茎、叶中的表达水平可能受发育阶段调控。  相似文献   

16.
10个南方皂荚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南方皂荚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和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供试的215份皂荚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1 782个位点,其中,有1 389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4%;皂荚各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为0.256;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68,表明皂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皂荚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UPGMA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划分为4大类。由遗传分化系数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群体内的变异是皂荚遗传变异的主体,74.7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结论]皂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形成不仅与其分布广泛、种子特性及生活史有关,而且与人为的砍伐、引种、生境片段化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皂荚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马尾松干旱胁迫转录组序列的功能分布和SSR位点分布特征,并探索与干旱关联的SSR位点。[方法]对马尾松幼苗进行持续干旱胁迫,选取干旱10、15、25 d及正常供水对照的马尾松针叶样品,通过总RNA提取、Illumina测序、raw reads去冗、Trinity拼接获得unigenes。利用Blast比对,对Unigene序列进行GO、KOG、KEGG功能注释及分类;利用Misa软件进行SSR位点批量搜寻,primer 3. 0软件进行规模化SSR引物设计;利用GOSeq(1. 10. 0)、KOBAS(v2. 0. 12)软件对差异表达的含SSR位点Unigene进行GO、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马尾松转录组194 821个Unigene中,101 806个Unigene获得注释,包含64 943个GO功能注释、35 880个KOG功能注释及30 882个KEGG注释。搜寻到6 728个SSR位点,分布于6 367个Unigene中,SSR出现频率为3. 45%;重复类型以单、三、二核苷酸为主,分别占总SSR的35. 82%、33. 03%和25. 22%;重复基序以A/T、AT/AT、AG/CT、AGC/CTG、AAG/CTT为主;基序长度以10 20 bp的短序列SSR为主;基序重复次数以5~10次重复占优势;批量设计13 338对SSR引物。422个含SSR位点Unigene具有差异表达; KEGG富集分析发现,有11个含SSR位点的差异Unigene参与了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等3个与干旱响应相关的代谢途径。[结论]从较高质量的马尾松转录组中获得101 806个具有注释的Unigene;从6 367个Unigene中挖掘出6 728个SSR位点; 422个含SSR位点的差异表达Unigene中筛选出11个与干旱关联的SSR功能位点,为抗旱功能基因定位及马尾松抗旱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Bergmann  Ben A. 《New Forests》2003,25(3):185-199
Performance of Paulownia elongata, Paulownia fortunei, and Paulownia×Henan 1 was monitored at three sites in North Carolina between 1996 and 2000, and P. elongata clones were tested at an additional two sites. The primary objective was to define the potential for growing Paulownia in the state. Species and clones within species differed in survival and height and diameter growth whenever genotype was included as a treatment. P. elongata was superior at two and P. fortunei was superior at one of the three sites that included P. elongata, P. fortunei, and P.×Henan 1. Trees produced through vegetative means were more likely to survive and were taller and of greater DBH than seed produced trees. Mortality in trees produced from seed was greater for P. fortunei and P. ×Henan 1 than for P. elongata. Application of animal waste or different rates of nitrogen as inorganic fertilizer did not have a pronounced effect on tree survival and growt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与挖掘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的潜在功能,发掘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胡杨基因簇。[方法]利用已构建的胡杨基因组BIBAC文库,采用花序浸染法,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中。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化型植株。[结果]共获得15株特异表型的转化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主侧茎生长受到抑制,莲座叶面积增大近3倍,叶片数量增多,叶边缘皱缩,抽薹推迟约13周,株高增加近32.0 cm,侧茎发育成次生莲座,植株寿命延长约7周。[结论]胡杨基因组片段78A2D10可延长植株营养生长期及植株寿命,据此推测该基因片段可能与营养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0.
思茅松自由授粉家系遗传参数与早期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思茅松自由授粉子代测试林的生长与形质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进行优良家系选择,为建立思茅松高世代种子园及培育优良无性系苗木提供种质资源。[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214个思茅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试林中选择胸径、地径、树高、枝下高、冠幅、通直度、树干圆满度、树冠圆满度、材积及地上生物量等生长与形质性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进行优良家系筛选。[结果]思茅松自由授粉子代测试林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较高,其中,地径的家系遗传力最大(1.105)。材积的预期遗传增益高于地上生物量,利用家系/家系内选择方法进行优良家系的筛选,材积的预期遗传增益为60.75%,入选家系为60个;地上生物量的预期遗传增益为44.22%,入选家系为66个。轮盘数、通直度和树干圆满度对材积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显著影响。[结论]在早期选择中,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对思茅松自由授粉优良家系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作用,4年生思茅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试林中各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在早期选择中可以筛选出适合不同培育目标的优良家系,最大限度挖掘其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