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选择欧洲云杉3个种源、黑云杉3个种源、白云杉3个种源、青海云杉1个种源进行了不同种、种源的苗期生长性状变异试验。结果表明:云杉不同种、种源间苗期性状差异显著。4个种的1年生苗以苗高进行排序:欧洲云杉〉黑云杉〉白云杉〉青海云杉。欧洲云杉、黑云杉、白云杉各个种的不同种源间有很大的变异及选择潜力。因此在进行云杉引种时,应选择不同的种、种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川西云杉分布于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及南部,青海南部,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本文对引种的6年生川西云杉和乡土树种青海云杉、青杄年生幼林的生长及形态性状进行连续6a的综合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川西云杉的生长优势的进行早期评价,研究表明,6年生川西云杉与青海云杉、青杄的树高、地径、新梢长、分枝角度、一级侧枝、顶轮侧枝、顶轮侧枝总长、针叶干鲜重大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苗高达到73.6cm,比青海云杉、青杄的生长量分别提高了36.9%和23.3%,在我国甘肃天水地区生长表现良好,适应性强,稳定性高的优良云杉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引种的云杉种和种源试验林的适应性和生长变异研究,选育出最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种和种源。[方法]以甘肃省小陇山沙坝试验基地引种的欧洲云杉、黑云杉、白云杉、蓝云杉、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6个树种20个种源为研究对象,分别对6、7、9 a幼林龄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新梢和冠幅)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早期评价云杉种和种源。[结果]6、7、9 a生长期内不同云杉种间和种源间的差异多数达到极显著,表明不同种间和种源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利用树高兼地径为主要指标筛选出7个优良种源,分别为欧洲云杉加拿大AB01、AB03种源、白云杉加拿大GL01种源;黑云杉加拿大MA05、MA07、MA08和MA10种源,树高、地径现实增益均超过11%。欧洲云杉、白云杉种源树高与经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黑云杉种源树高也与经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海拔相关不显著。[结论]在原产地纬度49°16'~58°38'N,经度68°13'~118°24'W区域范围内引进欧洲云杉、白云杉、黑云杉种源,是适宜在甘肃小陇山栽培的云杉树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引进的10个种源北美白云杉、3个种源的内陆红皮云杉3个年龄段苗木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木高生长差异显著,自云杉种源间、红皮云杉种源间及各种源之间3a生苗木地径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白云杉3a生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最佳的种源是3^#、9^#和7^#,红皮云杉种源为CK2的地径及苗高生长量最大,其次是CK3和CK1,而且白云杉3^#种源苗高生长略超过红皮云杉CK3。  相似文献   

5.
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30个青海云杉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在张掖市肃南县塔尔沟苗圃开展苗期试验,测定5a生苗期苗高、地径、新梢长、侧枝数等生长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苗家系间苗高、地径、新梢长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变异系数较高,均在19.76%以上,苗高、地径、新梢长、侧枝数指标的家系遗传力均较大,均在0.830以上;苗高与地径、新梢长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地径与新梢长、侧枝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以苗高为首要选择指标,按照1倍标准差选择出158#、106#、160#、154#、109#、119#6个优良家系,各性状值高于30个家系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马占相思种源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198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21个马占相思种源在我国广东、海南两省五个试验点上树高和胸径4年生长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种源间存在极显著不同,呈较强的遗传变异。树高和胸径变异系数分别在0.30和0.40以上,种源方差分量均超过了总表型方差的50%;种源间在不同立地上的生长具有相对稳定性;优良种源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昆士兰州claudie河流域和17.5°S以南低海拔地区。通过优良种源选择可使林分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获得相当于总体平均值8.54%、9.18%和16.81%以上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7.
对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1.5代改良种子园42个无性系共951个单株的生长和形质性状进行调查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5%~47%,平均变异系数为32.6%.无性系间在生长和形质性状上的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P<0.05),无性系间的方差分量为0.04~13.15.树高、胸径、冠幅、分枝角度、分枝数和分枝粗细的重复力介于0.23~0.34之间,表明它们在单株水平上受到中等水平的遗传控制.生长和形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除通直度与冠幅、分枝数相关系数以及分枝粗细与分枝角度相关系数较低外,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采用遗传值综合评分法筛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28、3、4、23、33和22,这6个优良无性系的胸径比42个无性系总体平均值高出24.11%.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种源变异和速生种源初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分枝性状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情况,对24个产地的南方红豆杉2年生圃地种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幼林树高、当年抽梢长、地径、冠幅、最长侧枝长、当年侧枝数和侧枝总数等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来自气候温暖但年降水量较少地区的种源生长快、分枝多、树冠浓密.相关分析表明,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速生的种源冠宽、枝多.基于种源幼林测定结果,初选出云南石屏、福建沙县、湖南通道、福建武夷山和贵州锦屏5个早期速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源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福建明溪和浙江龙泉农田庇荫设施栽培的24个种源的2年生南方红豆杉种源试验林,研究幼林收获期生长、分枝、生物收获量和枝叶紫杉醇含量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并综合选育出一批药用优良种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幼树树高、当年抽梢长、地径、冠幅、最长侧枝长、当年侧枝数、侧枝总数和鲜枝叶紫杉醇含量等在种源间差异显著,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来自气候温暖但年降水量较少地区的种源生长快、分枝多、树冠浓密。与生长和分枝性状不同,产地年均温低、≥10 ℃积温小的种源其鲜枝叶紫杉醇含量较高,产地年降水量对种源鲜枝叶紫杉醇含量影响较小。南方红豆杉生长和分枝性状不仅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而且存在明显的地点效应和种源×地点互作,栽植地水热资源丰富及适宜栽植密度可显著促进植株的树高和分枝生长及生物收获量的提高。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种源鲜枝叶紫杉醇含量与生长、分枝性状和生物收获量则不显著负相关或不显著正相关,有利于生物收获量大、紫杉醇含量高的优良种源选择。依据鲜枝叶紫杉醇含量和产量筛选出安徽黄山、福建柘荣、湖南桑植、贵州黎平、云南石屏5个药用优良种源,其单株鲜枝叶紫杉醇产量大于种源总体平均值的17.65%-25.77%,鲜枝叶紫杉醇含量皆在97 mg·kg-1以上。  相似文献   

10.
黑云杉、白云杉苗期生长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对引进加拿大的黑云杉3个种源和白云杉4个种源及当地的红皮云杉进行了苗期生长性状的研究,通过对1年生苗期的高生长和径生长的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3种云杉以苗期高生长差异显著,但径生长不显著。3种云杉以苗期高生长排序为白云杉>黑云杉>红皮云杉。同时对黑云杉、白云杉的种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云杉的7号种源和黑云杉的3号种源分别在高生长和径生长上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作为本引种试验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1.
6个南方红豆杉种源苗期和幼龄生长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豆杉是提纯抗癌药物紫杉醇的重要药用植物,因受制于红豆杉有限的野生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多种方法生产紫杉醇,而通过红豆杉的人工栽培则是当今实行紫杉醇产业化的主要途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ee et leve1.)Chang et L.K.Fu)为我国一级保护树种,材质优良、观赏价值高,相对于同属其它植物其紫杉醇含量虽然较低,但因其早期速生、宜短周期经营而开发价值较高。当前存在的技术瓶颈主要是药用优良新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缺乏。南方红豆杉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南岭山脉及河南、陕西、甘肃、台湾等省的山地或溪谷,种内变异丰富,但缺乏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林木碳储量研究中非破坏性取样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对比树干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数据,发现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出直线方程y=0.908 2x+4.379 4,R2=0.842 5,方程拟合程度达到理想水平,利用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含碳率方法可行。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材性、含碳率、干材生物量、碳储量等性状进行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最终筛选出生长优良,固碳能力强的种源。结果显示:干材生物量与碳储量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1.33%和21.3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碳储量与生长性状、干材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综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相关不显著。通过方差分析与Duncan法多重比较,最终选择出小北湖与白刀山两个种源为高固碳能力种源。小北湖与白刀山种源单株干材碳储量分别为74.38 kg和69.27 kg,二者平均值高出总平均值27.83%,比对照CK高出54.45%。以现有试验林为标准,若选择小北湖种源,则每公顷固碳27 297.46 kg,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顷固碳量高47.85%。  相似文献   

13.
Lespedeza bicolor Turcz is a native shrub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of China. Thirteen provenances of L. bicolor were inves-tigated in our study.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mong and within provenanc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19 phenotypic traits, including seven vegetati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nine floral traits and three pod characteristic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ranged from 6.4% to 65.4% and the ph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rom 43.3% to 97.3%. Analyse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mong and within provenances in pod length. Differences in plant height, inter-nodal length, number of branches, leaf width, leaf length and leaf area were not remarkable among provenance, but distinct within provenances. Other traits showed evidence of contrasts. Variation among provenances was the main part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lant height and other vegetati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Floral trait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vegetativ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The 13 provenances of L. bicolor investigate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 UPGMA clust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引自澳大利亚东部的桃金娘科伞房属4个树种或亚种在广东省德庆试验点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0年生时,4个树种或亚种生长量最大的是斑皮柠檬桉,其次是大叶斑皮桉(Corymbia henryi)、柠檬桉和斑皮桉,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2026、0.1748、0.1634和0.0526 m3;与8年生时比较,4个树种或亚种在10年生时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材积增长均在15%以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Ⅰ内,柠檬桉和大叶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源间胸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树高和单株材积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组Ⅱ,斑皮柠檬桉和斑皮桉的3个生长性状在树种或亚种、种源、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单株材积高于对照为选择目标,选出柠檬桉3个种源4个家系,斑皮柠檬桉4个种源11个家系,大叶斑皮桉2个种源3个家系,共计9个种源18个家系,分别占参试种源和家系总数的50%和19.4%。  相似文献   

15.
木荷地理遗传变异和优良种源初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5年底,对福建建瓯、浙江淳安和庆元的3年生37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全面调查,系统研究了幼林生长和分枝性状的种源差异、种源与环境互作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木荷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地径、冠幅及侧枝总数、侧枝长和侧枝粗等分枝性状都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木荷地理种源分化明显.造林区立地生境和造林地立地条件对木荷种源生长影响显著,如福建建瓯点3年生种源平均树高较北缘区浙江淳安点和高海拔山地浙江庆元点分别提高了24.1%和18.0%.木荷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冠幅、侧枝总数等存在显著的种源×地点和种源×重复/地点互作,不同种源在各区试点上的生长相对表现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木荷生长和分枝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因区试点环境条件差异而迥异.在中心分布区的福建建瓯点,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与产地纬度相关性显著,呈典型的纬向地理变异模式,速生种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中南部;在北缘区的浙江淳安点,种源高径生长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仅发现侧枝总数和树冠浓密度与产地纬度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速生种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中部;而在较高海拔区的浙江庆元点,由于环境相对恶劣,木荷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偏北部种源的早期生长表现较好.基于种源幼林测定结果,分别从中心分布区和北缘区初选了一批速生用材和生物防火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云杉属的种和种源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国有樟村坪林场营造云杉属5个种18个种源的种和种源试验林,进行云杉属的种和种源选择试验。结果表明:5种云杉18个种源的造林成活率为76%~92%,平均85.0%;保存率为27%~73%,平均46.1%。欧洲云杉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89.0%和60.0%,其中4号、6号2个种源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保存率分别达87.5%和67.0%。6年生欧洲云杉的平均树高比其它4个种的平均树高生长量提高36.85%,其中最优良种源是4号和6号种源,该2个种源的平均树高生长量比5号和7号2个种源提高26.63%;4~6年生林不同种源的保存率与历年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年生林树高和地径之间、5年生林树高和冠幅之间、6年生林树高和地径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指标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4.5 a 生巨桉种源/家系3个试验点共13个种源175个家系的生长和形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观测性状在地点、区组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 <0.01),胸径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P <0.01),树高、干形、分枝和冠幅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树高和胸径变异系数在地点间差异不大,冠幅表型变异系数为45%~60%,江西南康的分枝变异系数高达34%,广东连山的分枝变异系数仅15%,总体上广东连山试验点各性状变异系数略低于江西南康和云南景谷,冠幅遗传变异系数>胸径>树高>干形>分枝,景谷点参试性状遗传力>连山点>南康点;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性状间、生长性状与冠幅、生长性状与部分形质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筛选1号(昆士兰州 NW Townsille)、2号(昆士兰州 Copperlode)和12号(四川乐山)为优良种源,2号(昆士兰州 Copperlode)、21号(昆士兰州 Barron Gorge National Park)、40号(昆士兰州 Koombooloomba)、51号(昆士兰州 Tinaroo)、125号(昆士兰州 Bambaroo)、127号(昆士兰州 Bambaroo)、137号(昆士兰州 Bambaroo)和144号(昆士兰州Tully Gorge National Park)等家系在两个试验点中同时表现优良,但没有家系同时在3个试验点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国有温县苗圃试验地6个种源的180个家系的实生苦楝为研究对象进行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80个家系间胸径、树高和冠幅差异极显著;6个种源间胸径和树高差异极显著。对试验地现存的苦楝个体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高与胸径、枝下高、冠幅,胸径和冠幅表现出极显著相关。对苦楝180个家系进行选优,共选出32个优良家系,其中渭南种源12个,郑州种源15个,兰考种源2个,新乡种源3个。对1211株苦楝个体进行无性系选优,共选出90株优良无性系苦楝,选中的家系和个体可用于下一步的选优选育。  相似文献   

19.
Stand differentiation, heritabilities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in 16 growth, bud and branch traits in Pinus contorta subsp. latifolia were studied for two growth periods in the greenhouse. Data for analyses were based on 116. open‐pollinated families from 33 stands in one breeding region in central Alberta, Canada. Family effect was significant at the 1% level of probability for all traits. The narrow‐sense heritabilities (h2) from 0.43 + 0.09 to 0.71 + 0.12 for traits of absolute height and diameter were the highest reported for growth traits in this conifer. In contrast, h2 varied between 0.15±0.06 and 0.33 ± 0.08 for bud, branch and growth increment traits. Except for relative branch length, all traits showed convariation with the other traits. Levels of heritability and genetic correlation suggest that selection procedures that exploit 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 and covariance might be practised, provided there would be high juvenile‐mature correlation for this sample of P. contorta subsp. latifol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