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面积珍贵的寒温带针叶林,形成了许多不同火烧强度、不同火面积的火烧迹地。从火烧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火烧迹地自然恢复状况、火后不同管理措施对火烧迹地恢复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大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自然演替和人工管理措施下火烧迹地恢复的差异,并指出火烧迹地恢复的影响因子、火烧迹地恢复模式和技术将是今后火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常见的干扰因子,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后土壤微生物的恢复直接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对土壤微生物的火后即时恢复能力及不同土层微生物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中的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以火干扰后40?d的云南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以相邻的非火烧地为对照,分层采集土壤样本(0~10?cm...  相似文献   

3.
对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强度和火后不同年限火烧迹地0~15 cm土壤含水率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表现为低强度高强度对照中强度,差异不显著;火后不同年限火烧迹地中土壤含水率表现为对照样地高于高强度火烧样地;在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和火后不同年限火烧迹地中,土壤含水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自然火干扰作为泰加林中最主要的自然干扰,是促进泰加林土壤碳循环的主要方式。为探讨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新疆喀纳斯地区重度火烧不同恢复年限的泰加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比较在重度火干扰下,火烧后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恢复年限的同一土层中,只有火烧后52年的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火烧对照土壤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不同恢复年限的0~10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25cm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不同恢复年限的火烧迹地中土壤碳储量均与对照土壤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重度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较为持久。  相似文献   

5.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火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自然现象 ,森林火灾和森林水文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森林火灾对水的影响是间接的 ,主要表现为火烧后植被、地被物、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水分循环过程、水质、水生生物等方面。火对水文的影响有大有小 ,它取决于火强度和频度。轻度野火或计划火烧对水文可能不产生明显影响 ,但是 ,频繁的或严重的野火却可以导致乱砍滥伐所造成的类似水文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分析火烧强度和火烧年份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火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火烧年限,不同火烧强度影响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值均低于未火烧样地,分别为-0.0408、-0.0333、-0.0333。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1)在火烧年限低于2年(包括2年)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值,轻度火烧和中度火烧高于未火烧样地,重度火烧低于未火烧样地。(2)在火后3~5年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值轻度,重度火烧低于未火烧样地,中度火烧高于未火烧样地。(3)在火后6~10年之间,三种火烧强度的火烧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值均比未火烧样地低。(4)在火后11~30年之间,轻度和中度火烧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值高于未火烧样地,重度火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应值低于未火烧样地。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土壤经过火烧后表现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试论火烧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自然因子,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火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粗浅的论述。一、火烧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森林土壤一般来讲肥力较高,团粒结构较好,空气、水分有一定的协调关系,但是,由于火烧掉了土壤有机质,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变得板结,降低了土壤孔隙度,通气性、保水性。火烧初期,由于高温,土体激剧膨胀,土粒之间的内聚力减弱,造成土体破碎,致使土壤总孔隙度增  相似文献   

8.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火干扰引起的土壤碳通量变化会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苏州市光福镇潭山2016年森林火灾后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对不同强度(轻度、中度)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区域(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火干扰导致该地区一年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升高,且中度火烧轻度火烧未过火;轻度、中度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数值分别为(3.43±0.15)μmol CO_2m~(-2)s~(-1)、(3.84±0.28)μmol CO_2m~(-2)s~(-1)、(3.02±0.26)μmol CO_2m~(-2)s~(-1)。通过进一步对土壤温湿度测定表明,火烧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均为正相关且前者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对苏南地区火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素之一,尤其在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火干扰的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关于火干扰到底如何影响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以及计划火烧开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程度目前研究非常有限,相关科学问题尚不能给出准确答案。因此,本文选择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的典型3种森林类型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和蒙古栎林,通过小范围控制火烧试验采用LI6400测定火后不同时间(5~9月份)的土壤呼吸,研究计划火烧对3种林型土壤呼吸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火后5~9月份中,3种林型火后样地与对照样地相比,白桦林土壤呼吸速率上升了10%,蒙古栎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了30%,落叶松土壤呼吸速率上升了14%。白桦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对照样地与火烧样地的Rc值均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但并无一定规律,3种林型中白桦林火后短期内Rc的变化规律并不显著,而蒙古栎林与落叶松林火后短期内Rc的变化规律非常明显,蒙古栎林的Rc值的变化显著降低为34.98%,而落叶松林的Rc值变化却显著升高为13.77%。因为本次小范围计划控制火烧试验对环境温度改变最大,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试验控制土壤呼吸的因素中,温度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林火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7年大兴安岭两场大火的火烧迹地调查和2007年春季火险分析,发现这两场大火都发生在高火险时段.火烧类型以地表火为主,火后大部分林地地表可燃物载量减少,但落叶松纯林在中度和重度火烧后地表径级可燃物栽量增加.针对大兴安岭林区林火蔓延快、容易发展为大火的特点,建议改进森林火险预报技术,加强可燃物管理,提高初始扑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4日对江苏省南京市一杨树人工林进行不同火强度点烧试验,5月3日和4日在试验前后分别采取土样,研究火烧后样地土壤有机碳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即时变异。结果表明:火烧后24 h,土壤p H、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却随着火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则降低,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降幅减小,随着火强度的增加其降幅增大;土壤水解氮含量在高强度火烧下的0~5、5~10 cm土层以及中强度火烧下的0~5 cm土层是降低的,其他土层的水解氮含量是增加的;林火强度与土壤p H、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度火干扰对白桦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大兴安岭林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1982-2007年的中度火烧迹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降低,但是变化幅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并在火烧后第20年将接近火烧前水平;火烧后A层和B层土壤有机质均呈降低趋势,A层的降幅逐渐缩小直到火烧后20年比火烧前水平大幅增加;火后土壤A层和B层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在A层基本也呈增加趋势,B层随火后时间呈波动变化,无明显规律;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星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A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基本呈增加趋势,但随时间增加幅度减小,而B层的变化无规律;A层土壤水解氮含量变化呈增加趋势,而B层的变化则与速效钾在B层的变化相似,无明显规律.此研究旨在找出火烧后随时间的推移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的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南部春季火行为特征及可燃物消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标准地调查分析2007年春季大兴安岭2起森林火灾的火行为及可燃物变化.采用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分析火险变化,地表可燃物载量调查采用线状相交可燃物调查方法,并利用MODIS遥感数据对火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FWI系统各指标可以很好地指示森林火险变化,2007年4-5月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基本都在90以上,腐殖质湿度码(DMC)和干旱指数(DC)在4月份持续升高,2场大火也发生在火险高的时段.火烧类型以地表火为主,部分林分有冲冠火.火后阔叶林地表径级可燃物增加不明显,针阔混交林主要是5.0~6.99 cm径级可燃物增加,而落叶松纯林火烧后除0.50~0.99 cm径级可燃物减少外,其他径级可燃物都明显增加.不同火烧程度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有差异.中度和重度火烧后草本盖度明显下降,有些林分下木层死亡率较高.罕诺河火场和松岭区壮志林场过火区重度火烧分别占33.2%和46.4%.  相似文献   

14.
春季对我国南方落叶阔叶林采取不同强度地表人为火烧,以探讨火烧对不同深度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火烧后短时间内使土壤容重增加,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容重越大,土层越深容重越大;火烧后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火烧降低了土壤持水性能,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持水性越低。不同强度火烧对土壤容重、通气性和持水性能等土壤性质的影响在垂直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对照相比,轻度火烧可影响0~10 cm土壤层,中度火烧可影响0~20 cm土壤层,而重度火烧能够影响0~30 cm土壤层,3种不同强度火烧对30~40 cm土壤层影响均不显著,相同土壤层在影响程度上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火烧对土壤的短时扰动程度直接影响后期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植被重建。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域,也是我国森林火灾高发、频发区域。研究计划火烧对本地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对探究计划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对未来指导计划火烧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阿里河林业局兴安落叶松林为样地,在计划火烧24h前、后使用LI-8 100取样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等指标。火烧前后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18±0.19μmol/m2·s和0.89±0.29μmol/m2·s。计划火烧前土壤呼吸与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土壤湿度显著相关(P0.05),计划火烧后,土壤呼吸与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湿度、温度等都没有相关性(P0.05),且与火前相比,土壤呼吸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开展计划火烧不会导致本研究区域内土壤呼吸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对森林生产经营以及开展计划火烧对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斥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马尾松林火烧迹地建立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火烧样地各12块(共36块),9块火烧迹地附近的未烧样地,利用酒精溶液入渗法于2005年火灾后短期、灾后3个月和灾后12个月重复测定0~18 cm层土壤斥水性.结果表明:高强度和中强度火烧样地土壤表面土壤斥水性较强,土壤斥水性随着火强度的降低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火灾后3个月内土壤斥水性有一个明显减弱的过程,火灾12个月后不同火强度火烧样地和未烧样地各土层深度土壤斥水性差异不显著,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定值时无土壤斥水性;未烧样地、低强度火烧样地和中强度火烧样地土壤水分阈分别为10%,13%和28%.  相似文献   

17.
林火对北方森林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7,(5):52-60
林火干扰是驱动北方森林生态系统更新、演替以及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过程。林火的发生,显著地改变了北方森林地表以及土壤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然而,我们对林火是否对北方森林深层土壤(40cm以下)这个储量巨大的碳库的影响却缺乏关注。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2010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以相邻同等立地条件的未过火区为对照,通过样地调查、实验室分析,对林火对北方森林深层土壤碳密度的影响以及其与驱动因子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显示: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与未火烧对照样地有显著差异,其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密度显著低于未火烧区(n=56,P0.001);火烧迹地深层土壤有机碳中微生物量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未火烧迹地(n=56,P0.01),而土壤碳氮比、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未火烧样地(n=56,P0.01);火烧迹地深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未火烧样地(n=56,P0.001),而土壤温度和p H值则显著高于未火烧迹地(n=56,P0.001)。由此可见,林火显著地降低了北方森林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并使土壤温度增加,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了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郑琼  崔晓阳  邸雪颖  金森 《林业科学》2012,48(5):95-100
采用BIOLOG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区不同林火强度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培养144h达到对数增长期的土样中,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因不同林火强度火烧而不同。高、中、低火烧强度均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别是低强度火烧能提高微生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物种优势度(Simpson指数)及群落均匀度(McIntosh指数);而中、高强度火烧使指数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经过高温高热的灼烧,挥发了大量的气态氮、有机碳、速效磷,使火烧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多样性锐减,并使成分发生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同时,火后土壤的pH值升高,使微生物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氨基酸类和糖类碳源,但不同火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火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同林火强度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能力、利用类型以及群落的多样性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异。  相似文献   

19.
根据营林目的不同,林业用火可分控制火烧(control burning)和规定火烧(prescribed bu-rning)。前者指把采伐剩余物或其它零散的可燃物等散铺在林地上或在林地堆积成带晒干后点烧,许多国家在造林前清理山场常用此方法,在我国南方林区称之为炼山。后者则指用火烧除林下活的植被或凋落物,以降低火灾危险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我国东北林区等广泛应用此法。在火烧过程中,及火后相当长时间内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土壤肥力状况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林火对土壤热量状况的影响。林火通过直接烧毁地上部分和地面有机物及对土壤灼烧而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热在森林土壤中传导状况取决于土壤的比热、导热系数、土壤导温  相似文献   

20.
火对地下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对生态系统的全部作用是复杂的 ,范围也很广 ,包括减少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对地下部分物理、化学、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既然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地下 ,那么其恢复与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和过程有关。由于一些高强度火烧措施会改变地下部分的组成 ,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或有利或有害 ;低强度火烧会促进草本植物群的生长 ,提高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 ,降低过密林分的密度 ,这样就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高强度火往往会引起演替频率的改变 ,改变地上和地下物种的组成 ,改变C/N ,加剧侵蚀 ,淋溶和反硝化作用 ,导致养分流失。另外 ,土壤的水文作用也会改变 ,物理性质会退化 ,微动物群和大型动物群会减少 ,微生物数量及其相关过程也会发生变化。火对地下生态系统的直接作用是高强度火烧的结果 ,它将地上部分可燃物负荷量 (活的和死的 )、土壤湿度、温度、火烧持续时间联系起来 ,地下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不仅取决于火烧强度以及火烧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和组成的影响 ,而且还取决于以前该地的使用情况因此 ,火对地下系统的影响差异很大 ,而且无法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