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外生菌根真菌鳞柄白毒鹅膏(Amanita virosa)是真菌门、担子菌亚门、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一种剧毒真苗。该属中大部分真菌是有毒的,因误食野生蕈菌致死的事件中有95%为该属真菌所致。鳞柄白毒鹅膏子实体内含有毒肽(Phalloidins)、毒伞肽(amanitins)。毒肽可以专一性地与真核细胞微丝主链蛋白中的丝状肌动蛋白结合形成Factin毒肽复合体,使细胞解体:而毒伞肽则可以专一性地抑制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从转录水平上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由于这些特性使这些毒素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  相似文献   

2.
优化玫瑰红鹅膏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研究其对植物病原菌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中心组合旋转设计法确定玫瑰红鹅膏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的最佳条件,采用HPLC和ESI—MS法对其发酵产物中的肽类毒素进行检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玫瑰红鹅膏子实体粗毒液和发酵产物对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当温度25℃、pH6、转速156r·min^-1时,菌丝体重量达到最高,为1.054g。从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化合物:α—AMA和β—AMA。玫瑰红鹅膏子实体粗毒液和发酵产物对香瓜枯萎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玫瑰红鹅膏子实体粗毒液浓度为200g·mL^-1时,抑制率达最高为42.47%。玫瑰红鹅膏发酵产物中检测出2种肽类毒素:α-AMA和β—AMA;玫瑰红鹅膏子实体能有效的抑制香瓜枯萎病菌的活性,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鹅膏菌是一类真菌的总称,其含有的肽类毒素,常引起人和动物中毒与死亡。概述了鹅膏菌肽类毒素种类、毒素作用机理、毒性及中毒症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在新药物开发、生物防治及其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秦岭鹅膏菌属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近年来秦岭中段地区实地科学考察,报道了该区鹅膏菌属11种,其中有毒鹅膏菌6种,可食用鹅膏菌2种,食毒不明鹅膏菌3种。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对秦岭地区鹅膏菌属种质资源情况作一概述,以期为更深入地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用菌》2014,(5):69-69
每年野生菌上市时,如何有效区分食用菌与有毒菌,让人很头疼。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对鹅膏科真菌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让人们区别该科菌类时提供了有效的区别方法。鹅膏科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科既包含国际上著名的食用菌,也兼有易与可食鹅膏和一些可食用蘑菇相混淆的剧毒菌。在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中,约90%都是因误食剧毒鹅膏所致。  相似文献   

6.
灰花纹鹅膏的毒素及毒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抑酶法测定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子实体内的毒素,结果表明,灰花纹鹅膏菌所含毒素与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所含毒素相近。小白鼠肌肉注射毒性试验表明,每只小白鼠注射1ml浓度为0.05g/ml的灰花纹鹅膏菌子实体水提液,6h内被测小白鼠全部死亡;若注射浓度在0.01g/ml以下,小白鼠有中毒症状而无死亡,说明该菌是一种剧毒鹅膏菌。  相似文献   

7.
毒菌种类虽不多,但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误食死亡率达30%~100%,致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鹅膏属鳞柄白毒伞、春生鹅膏;环柄菇属的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关键酶,在调节血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食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或佐剂,纯天然、安全无副作用,在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高稳定性、低医疗保健成本等潜在益处,已成为当今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ACE抑制肽的制备可进一步探究肽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促进降压肽的开发并取代化学合成抑制剂。本文分析了ACE抑制肽的降压机制和构效关系,整理了ACE抑制肽的制备方法及来源,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助力食源ACE抑制肽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介绍浙江庆元地区分布的几种毒菇及其相应的中毒类型和鉴定方法。中毒类型主要分为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和呼吸循环衰竭型。常见的毒菇为:假褐云斑鹅膏、残托鹅膏、锥鳞白鹅膏菌等11种。中毒后的主要处理方法为:催吐,导泻,洗胃和灌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甘肃陇南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较为频繁,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尖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毒蘑菇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从形态特征上进行了描述,对其中毒类型做了归纳。结果显示尖山常见的毒蘑菇有淡红鹅膏、灰鹅膏、毒红菇、马鞍菌等12种。其中毒类型主要为肝脏损害型、肠胃炎型以及精神神经型。本研究将对甘肃陇南地区的毒蘑菇中毒防治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25种,其中裸柄鹅膏(Amanitagymnopus)、锥鳞鹅膏(A.sychnopyramis)、A.hemibaphaSubspsimilis、小托鹅膏黄色变种(A.farinosavar.flava)4种为国内新纪录种,湖南首次记录9种,有毒鹅膏13种,并讨论了其分类与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几种剧毒鹅膏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鹅膏属 (Amanita)真菌中 ,有的是重要的食用菌 ,有的有一定的毒性但误食并不致命 ,而有的则是剧毒的 ,误食常会危及生命。绿盖鹅膏〔A .phalloides (Fr.)Link .〕、春生鹅膏〔A .verna(Bull.:Fr .)Lamarck〕和鳞柄鹅膏〔A .vi  相似文献   

13.
<正>化感作用是通过植物分泌到环境中的一些植物次生代谢物即化感物质(ALLe Lochemica Ls)来实现的。植物的化感作用包括自毒作用和他感作用,对自身及种内其它植物产生危害即是1种自毒作用。许多研究已表明,自毒作用是产生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初步证实,茄子根系分泌物的释放与积累是引发自毒作用、加重土传病害、导致土壤变化的根本原因。王茹华等人已研究证实,高浓度香草醛和肉桂酸具有抑制茄子种子萌发、促进茄子黄  相似文献   

14.
在中世纪,蛤蟆菌曾一度充当罗马宫廷斗争的帮凶,留下很不好的名声。这是一个令人怵目惊心的故事。在分类学上,蛤蟆菌隶属于鹅膏菌属。这个家族有50多个成员,大多含有毒素,有的甚至含有剧毒,误食一枚即能致人于死命。在国外,有人把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称为“死杯”,把鳞柄白  相似文献   

15.
以武定狮山为样点,对红托鹅膏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托鹅膏以聚群生长为主,其子实体分化发育的周期为12 d,从扁球期至成熟期为7 d左右。  相似文献   

16.
《蔬菜》2021,(4):18-18
正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有毒与可食蘑菇往往长相相似,误食毒蘑菇会产生严重后果。2021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一项发明成果只需3~5 min即可检测出蘑菇是否含有鹅膏环肽毒素。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经多年技术攻关,掌握了快速鉴别含有鹅膏环肽毒素蘑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真核细胞的“动力站”.线粒体具有自主性的遗传体系,有自已的DNA(Mitochondria DNA,简称mtDNA)、RNA、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核糖体、转移RNA 和氨基酸活化酶,在体内外都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随着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的深入,伴随分子育种的发展,我们继平菇、草菇核RNA 研究之后又着手mt DNA 的研究。有关食用菌mtDNA 的研究迄今尚来见报道。本  相似文献   

18.
广藿香植株水提液的化感自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  李明  李龙明 《北方园艺》2021,(16):108-115
以广藿香组培驯化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广藿香根、茎、叶水提液对广藿香幼苗根系活力、总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广藿香根、茎、叶水提液中原儿茶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阿魏酸、苯甲酸和肉桂酸含量,及香草酸、丁香酸、阿魏酸、苯甲酸和肉桂酸对广藿香幼苗的化感作用,以期为广藿香连作障碍的机制及成因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广藿香根、茎、叶水提液对广藿香幼苗具有化感自毒作用,且具有浓度效应,叶水提液的化感自毒作用最显著,其酚酸的种类和含量高于根和茎的.叶片水提液中酚酸含量为苯甲酸>原儿茶酸>咖啡酸>阿魏酸>丁香酸>香草酸>绿原酸>肉桂酸.5种酚酸物质对广藿香的株高、根长、根数、鲜质量、叶面积、根系活力、总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影响,对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及MDA含量有升高的影响,作用均具有浓度效应.5种酚酸对广藿香幼苗的化感作用为肉桂酸>苯甲酸>阿魏酸>丁香酸>香草酸,广藿香的连作障碍与其器官的水溶性酚酸类自毒物质可能有密切关系,肉桂酸、苯甲酸等酚酸类物质可能是其主要的化感自毒物质.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大型真菌毒菌种类99种,其中子囊菌5种、担子菌94种,15种具有抑制肿瘤作用,5种为剧毒菌,分别为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栗色环柄菇(Lepiota castanea)、褐鳞环柄菇(Lepiota helveola)、毒粉褶菌(Rhodophyllus sinuatus)、白霜杯伞(Clitocybe dealbata)。分别描述了每种毒菌的中毒类型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两种鹅膏菌纯培养菌丝的分离培养和生长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并组织分离到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phyria)和块鳞鹅膏(Amanita spissa)的纯培养菌丝.对2株鹅膏菌的培养发现虽然分离成功率很低,但是菌丝培养相对容易,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种鹅膏菌菌丝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别,对氨基酸的利用也存在差别,但是气生菌丝的延伸速率却非常相似.液体培养条件下,假褐云斑鹅膏菌丝体干重达到0.726mg·mL-1,块鳞鹅膏干重达到0.424m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