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羊肚菌液体菌种培养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已开展了羊肚菌培养的研究,但通常是采用固体培养法,对其菌丝球液体培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我们进行了羊肚菌液体菌种培养配方的研究,以期为羊肚菌菌种的生产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株 羊肚菌5.69(Morchellaesculenta),和羊肚菌5.70(Morchella conica),引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羊肚菌发酵制品保健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贾建会  徐宝梁 《食用菌》1996,18(4):40-42
羊肚菌菌株在麦芽、大豆等制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发酵产物经过过滤、浓缩后,制成羊肚菌发酵制品。据文献资料,我国已发现60多种食用菌具有提高免疫能力的作用,且其主要活性物质是菌多糖。本研究中,我们对羊肚菌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活性物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以前期人工驯化出的耐高温羊肚菌菌株M840和高产菌株M40为亲本,在单孢分离进行基因测序后确定2种不同交配型菌丝进行单孢杂交,进行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以期为羊肚菌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过出菇验证、遗传稳定性分析验证、农艺性状优良子实体分离、二代栽培出菇验证,最后获得了产量稳定且高产菌株Z5。  相似文献   

4.
应用野生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及3种可驯化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ia)的15个样品共计52个分离株,包括相同子囊果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多个组织分离株,以及单孢分离株,采用继代培养的方法测定这些菌株的生长曲线和形态特征,分析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和色素产生及菌落形态等培养性状。结果为:除了两个组织分离菌株在继代培养5 320 h仍然存活以外,其余供试菌株均在不同时间段内老化死亡,其中寿命最长者为连续继代培养3 814 h,继代培养总生长距离213.7 cm;寿命最短者仅继代培养360 h,总生长距离5.9 cm。羊肚菌的老化表型为菌核产生数量下降、产生色素增加、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和菌落边缘不整齐。表明羊肚菌菌丝的快速老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与低等生物遗传物质的快速变异有关。鉴于菌株老化严重影响栽培产量,建议将菌株寿命测定作为羊肚菌优质菌种评判的一个指标。并提出在生产中减缓羊肚菌老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8个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开展稻田栽培试验,通过观测不同羊肚菌菌株在整个生长周期的菌丝、无性孢子、菌核、原基、子实体等生长特点,比较分析了8个羊肚菌菌株出菇特点、产量和性状等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于苏南地区种植的羊肚菌菌株,为苏南地区羊肚菌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8个羊肚菌菌株中,以Y4菌株出菇时间最早,出菇整齐率高,抗逆性好,菌盖长度最长,产量最高,适合在苏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个羊肚菌菌株为试材,采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拮抗试验、菌丝生长特性比较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的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为6.90~10.57mm·d~(-1),菌株FY2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10个梯棱羊肚菌菌株相异系数在0.53时分为3类,其中FY4菌株与其它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FY1、FY5、FY6、FY7、FY9之间相异系数为0,说明这一类菌株间遗传差异小或为同一菌株;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梯棱羊肚菌遗传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优良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玥  梁珍  赵坤  李林辉 《食用菌》2023,(4):22-24
以羊肚菌母种F1,两株子囊孢子单胞菌株Fa2、Fa67及其对应的组织分离菌株Ft2、Ft67五株六妹羊肚菌菌株为试验材料,比较其菌丝培养基最适宜碳氮源、菌核量、产量,以期筛选优良的羊肚菌栽培菌株。结果表明,由子囊孢子选育优良羊肚菌栽培菌株的方法可行,试验为人工栽培羊肚菌优势菌株筛选与保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选育获得适合在秦岭山区人工栽培的羊肚菌菌种,以20株秦岭野生羊肚菌为试验菌株,经初筛、复筛、中试,获得了能稳定结实的羊肚菌菌种SXM-03和SXM-04,其中试产量分别达到(324.9±29.6)g·m~(-2)和(212.2±15.9)g·m~(-2),且子实体品质较好。秦岭山区多地的推广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上菌种适合在秦岭山区进行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9.
用平板、空试管、断培养基等方法培养羊肚菌菌丝,在显微镜下原位直接观察菌丝间的融合和非融合现象。观察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七妹羊肚菌M. septimelata、Mel-21和秋天羊肚菌M. galilaea、Mes-16、Mes-19、Mes-20、Mes-21等9个物种,共100多个菌株菌丝间2 000多个接触点;并历经6年时间,用300多个菌株在国内外100多个地点超过500公顷面积进行出菇试验。结果发现:同一单孢菌株的菌丝分枝间有少量部位的可自体融合,融合点不产生新的分枝菌丝;同一物种的不同单孢菌株间菌丝不融合,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培养物内部相互不融合;不同物种间的菌丝都不融合;不融合的菌丝接触点出现Ⅱ型、X型、Y型、T型、π型等状况交叉而过,细胞接触而不融合;未见菌丝间的有性融合;菌丝接触后出现死亡、缠绕、卷曲、打结、膨大等现象;羊肚菌菌丝体纯培养物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腐生型羊肚菌物种的出菇率,超过200个单孢菌株100%,超过100个多孢菌株100%,超过50个纯组织分离物小于50%,超过30个组孢混合菌株小于50%;出菇菌株在形态和产量有显著差异。共生型羊肚菌的菌种都不出菇。能出菇的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出菇后表现出子实体形态多样性,不同物种混合播种后出菇的子实体为原来物种的形态特征。结论:羊肚菌单孢培养物菌丝间不发生有性融合,单个孢子自身可孕,完全能够单孢出菇。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诱变青霉P-M1选育柚苷酶高产菌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线对野生型柚苷酶产生菌青霉P-M1进行诱变处理以提高柚苷酶的产量,经过初步筛选最佳诱变条件为:孢子悬液(107个/mL)稀释度为10-5,15 W紫外灯,垂直照射距离为30 cm,处理时间为5 min.通过透明圈初筛和摇瓶复筛选育出一株柚苷酶高产菌株青霉PU-15,酶活达到334.3 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37.4%,将其连续传代10次测定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稳定性良好,是一株比较理想的柚苷酶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1.
对3个商业化栽培羊肚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多孢分离及组织分离2种方式分离菌株,并利用冬闲蔬菜大棚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3个羊肚菌菌株均鉴定为六妹羊肚菌。2种分离方式下,六妹羊肚菌HY8后代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菌株HA1和HY5。菌株HY8多孢分离后代菌株产量明显低于组织分离菌株,而菌株HA1和HY5多孢分离菌株产量略高于组织分离菌株。说明六妹羊肚菌不同菌株的大田表现差异较大,不同分离方式的后代菌株产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羊肚菌生产中选择表现优良的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羊肚菌菌核及营养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翠  崔晋龙  刘磊  范黎 《食用菌》2008,30(2):1-3
珍稀食药用菌羊肚菌的营养生理、人工栽培一直受到菌物学学术界、食用菌工作者和栽培者的关注,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中引起争议的焦点是羊肚菌的营养方式以及菌核的形成及其作用。有学者认为羊肚菌菌核的发生是子实体形成的必要前提,但在野外采集时很少见到菌核,实验室研究的菌株也并非全部产生菌核,羊肚菌是否形成菌核可能与羊肚菌种类、菌株有关。此外,不同的羊肚菌菌株形成菌核的条件也不尽相同;羊肚菌的营养方式一直被认为是腐生型,但近年来一些实验结果表明羊肚菌能够形成前菌根或菌根结构,越来越多的试验证明羊肚菌可能兼有腐生型和菌根型两种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羊肚菌深层发酵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适宜于深层发酵的羊肚菌菌株,是进行羊肚菌发酵生产的先期工作之一。本文报道以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3个种的5个菌株为材料,经三次摇瓶对比试验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405引自四川绵阳食用菌研究所。尖顶羊肚菌(M-conica)采自甘南迭部野生株,经组织分离获尖柄(柄部分离株)、尖核(菌核分离株)和尖孢(孢子分离株)3个菌株。粗柄羊肝菌(M-crassipes)引自迭部王法渠同志,为菌索分离株。1-2 母种培养 采用PDA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
羊肚菌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羊肚菌(Morchella spp.)在许多国家中都是人们所喜爱的食用菌。人们很早就想栽培羊肚菌供食用,但是至今还没有研究出商业栽培的方法。我在查谟和克什米尔调查期间,找到了五种羊肚菌。然而,有一种倾向,认为本属没有那么多种。现已知道,羊肚菌对营养条件的反应、培养特征和组织结构,对于羊肚菌属中种的划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现将八株羊肚菌的培养特征报导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用的菌株:尖顶羊肚菌(Morchellaconica),小羊肚菌(M.deliciosa),杂种羊肚菌(M.hybrida),羊肚菌(M.esculenta),小顶羊肚菌(黑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利用羊肚菌种质资源,收集、组织分离了5个羊肚菌菌株。通过观察羊肚菌菌株在培养基配方和田间栽培时的生长特性,发现5个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特征、菌核特征、平均产量、单菇重均有差异。其中菌株Y-Q1和Y-Q4综合性状最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比较4种母种培养基,配方1在菌丝长速、颜色、密度和产核情况均优于其他配方,可作为羊肚菌母种培养基的配方。在4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中,只有配方3对菌株Y-Q3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他配方对羊肚菌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8个羊肚菌不同菌株间的拮抗性、菌丝体生长特性及菌核形成试验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羊肚菌不同菌株间的差异属于种类或地理分布差异,其导致了生物学特性和外形上的差别。美味羊肚菌菌株M918与尖顶羊肚菌菌株M928亲缘关系及生物学特性相近,M316、M318、M320、M326各有差异。菌株M918、M928的菌丝生长速度及浓密程度明显优于其它菌株,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日平均生长速度可达1cm·d-1,是一种菌丝生长较快、菌核形成较多的羊肚菌优良品种,适宜羊肚菌人工栽培和营养菌丝发酵使用的菌种。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在固体培养基质中菌丝生物量,以液体培养的纯菌丝为标准,用抗羊肚菌菌丝抗原的鼠源单克隆抗体(C6A8)及兔源多抗(TM02)建立了羊肚菌菌丝生物量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检测法.该方法检测羊肚菌菌丝生物量的线性范围为2.58×102~6.6×104 mg/L,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9X-0.0338,R2=0.9943;不同抗原浓度实验反应证明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这个方法用于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尖顶羊肚菌(M.conica)、宽圆羊肚菌(M.rotunda)、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的反应结果显示方法对羊肚菌属的供试菌株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其它种类的供试菌株不能引发特异的免疫反应.按照方法检测野生羊肚菌(M.esculenta)子实体周围土样,结果土壤基质中羊肚菌菌丝含量为0.75 mg/g.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010年,对徐州地区野生羊肚菌资源进行了连续系统性调查,对本地区羊肚菌种类、分布范围、发生地环境条件、发生季节和发生规律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本地区野生羊肚菌有粗腿羊肚菌、羊肚菌、普通羊肚菌、小羊肚菌、小球羊肚菌、肋脉羊肚菌、淡褐色羊肚菌、薄楞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共9种。此研究对全面了解我国野生羊肚菌自然分布情况,对徐州地区乃至全国羊肚菌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 2个物种共8个菌株为材料,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评价8个菌株在六盘水市栽培的适应性及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8个菌株均能在六盘水地区正常生长且有一定的产量。但Lxy4-1菌株外观性状差,不宜推广,GZ-1、HB-1菌株产量较高,且外观性状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获得羊肚菌杂交双基因型菌株的时间,选择了6个七妹羊肚菌单基因型菌株和4个六妹羊肚菌单基因型菌株,分别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状态下杂交,利用PCR技术在第1、3、5和7 d检测杂交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七妹羊肚菌杂交成功率更高,不同条件下3 d基本能获得双基因型菌株;六妹羊肚菌杂交不太稳定,杂交5 d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