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耳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保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Eies Fries氏建立的概念,许多学者同样认为金耳子实体系由外层的金耳(Tremell aaur-antum)和内层的革菌(Stereum hirsutum)组成的异质复合体。依此金耳菌种分离应在其外层黄色部分和内层浅黄白色部分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移于培养基上,容易获得金耳与粗毛硬革双重菌丝的菌种。1984年黄伟光根据我们提供的样品,将野生金耳和人工栽培金耳经组织解剖和分层化学分析,肉眼确认子实体断面系由两层不同色泽的组织构成,用水浸泡一夜,内层可以剥离,外层甚薄,内层呈半透明状况,用硫酸显色鉴定主要成分为葡萄糖,贴附于外层表面还有一层很薄、鲜橙黄色、无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88年5月中旬,于庆元海拔800多米的新村区高大村附近山上采集到野生金耳子实体,通过4年驯化,进行了金耳生物特性观察、制种技术试验、三种容器的栽培试验、不同培养料对金耳产量影响试验、不同海拔高度栽培产量试验、工艺流程技术操作规程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每平方米(81袋)产鲜品7.33kg,生物效率达90.49%。从接种到采收整个生产周期55—70天。现报告如下。(一)金耳生物学特性观察1.形态特征金耳子实体脑状,新鲜时黄色至橙红色,干时苍黄色至肉桂色,整体韧胶质,通常  相似文献   

3.
通过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栽培中不同培养料、腐殖酸以及光照等因子的筛选试验,旨在为获得高效稳定的金耳栽培条件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方2 (棉籽壳42%、木屑42%、麸皮14%、磷肥1%、石膏1%)培养料上,出耳前每棒注入浓度为1.0%的100 mL腐殖酸溶液,出耳时每天给予白光照射8h (400 lx),金耳子实体的出耳率、优质品率和生物学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ITS序列对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及栽培料中不同部位的真菌物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Sterem hirsutum)菌丝组成的复合结构,两者相互混合交织构成子实体,栽培料中只含毛韧革菌.在菌包底部注射15 N-铵态硝酸铵,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  相似文献   

5.
金耳段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是一种稀有野生名贵食、药用菌.金耳富含胶质,滑润爽口,是高级宾宴上的名贵佳肴,也是补益身心、延年益寿的滋补珍品.野生金耳分布于云南、四川、福建、山西、西藏等地.生长于初夏和晚秋的阔叶树枯木上.1982年,我所在山西中条山采得野生金耳子实体,经分离、纯化,选得8254优良菌株,并驯化段木栽培成功,亦可代料栽培.在自然环境下,我省一年可栽培一次.本文总结了山西高寒山区段木栽培金耳的高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综述金耳生物学特性、分类学地位、栽培技术、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深层发酵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目前关于金耳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栽培产量、生物转化率低,缺乏高质量的菌种,栽培周期长、成本高,转色机制不明确,生产过程易产生黄水而招致烂耳和虫害,以及金耳和伴生菌间的关系研究不深透,在生产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等。并展望金耳的转色机制和金耳菌丝与其伴生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考证金耳的学名和分类地位的发展变化,介绍其曾使用的多个学名,最后认定刘新展等在经典分类学基础上结合分子分类学的研究成果所给出的金耳学名为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M. Zang) MillanesWedin,其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耳包革属Naematelia Fr.。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普及银耳栽培的基础上,许多食用菌工作者很想栽培金耳。据笔者所知,目前山西、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已把金耳驯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避免重复,借贵刊一角把有关金耳菌种分离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在继银耳之后,也能把金耳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金耳的生理特性及有效优良菌种的制备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的生理特性及有效优良菌种的制备原理,是金耳引种驯化,特别是大面积栽培能否顺利成功的首要问题和技术关键,经过长期的科研、生产实践证明,由于金耳的组织结构独特,生理性状复杂,大量的耳木分离培养,通常只能获得无效菌种;各种孢子的分离培养法,目前虽然获得了一定量的优良子实体,但由于技术性较强,有效出耳率低而不稳定,有待继续深化提高,不宜应用于生产;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培养法,是普遍实现金耳大批量商品生产的理想途径。本文是系统总结10余年科技、推广的新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0.
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为了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稀有的野生金耳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自1982年起,开展了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现己在室内耳木上批量栽培成功。1984年9月13日在昆明召开了“金耳引种驯化、人工栽培”鉴定会,出席鉴定会的有云南农大段永嘉教授、西南林学院任伟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臧穆付研究员、云南农大阮兴业付教授等十三位专家教授。根据试  相似文献   

11.
综述金耳的降血糖、抗氧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凝血、抗血栓等多种生物学功效,金耳的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以及金耳食品、药品的产品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2.
钟冬季  钟秀媚 《食用菌》2008,30(4):50-51
1栽培设施金耳栽培的房棚要求周围清洁卫生,无污染源、无公害;光照、空气、温度、湿度相适应。栽培房棚根据生理生长需要分为两方面:(D发菌室。接种后进入发菌阶段,菌丝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而光线并不重要。发菌室要求干燥、避光、易于保温的房间为好。②出耳房。金耳与其他菌类不同,子实体必须是金黄色,白色的不成金耳,也就没有商品价值。所以出耳房要有充足的光线,方便人为调控适合子实体生长的温度、湿度、空气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金耳及近邻种命名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金耳的命名,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中文名有称为金耳、金木耳、黄耳、金银耳、金黄银耳、黄木耳、云南黄木耳、脑耳、黄金银耳、脑形银耳等多种异名,这种名称上的混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常将同名异物混装收购,影响内销和外贸。例如,学名称金耳、异名称黄耳、黄木耳的Tremella mesenterica(Schaeff.)Retz.ex Fr.与学名称黄耳异名称黄木耳的T.frondosa Fr.,虽然同属银耳属,但它们是两个形态结构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4.
收集成熟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担孢子,单孢分离,经核染色验证共得到50个酵母状单孢分离物;栽培实验结果表明酵母状单孢分离物与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共培养未出菇。第一轮交配实验结果表明可亲和率为24.5%,再经过三轮交配实验确定金耳单孢分离物具有4种交配型A1B1(13个)、A1B2(13个)、A2B1(12个)、A2B2(12个),初步表明金耳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从4种交配型单孢分离物中分别选取5个进行两两交配及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当2个单孢分离物的A、B交配型均不同时交配形成双核体,其与毛韧革菌(S. hirsutum)共培养方可生长发育形成金耳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1987—88年,我们在大理州漾鼻县进行咨询服务,提供金耳栽培技术和优良菌种,扶持40户农民种植8000根段木,到11月调查,除2户由于栽培管理技术粗放出耳率仅50%左右外,其余38户出耳率都在80—100%,出耳最多1根段木达68朵,最大子实体鲜重1050克,大小为22.8×18.9厘米,收入最高的栽培户一年达950元,超过当年投资总额的5.6倍,一般的收入也超过当年投资总额的4.1倍,当年出过耳的段木,第二年还可大量出耳.实践表明,金耳段木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副业,云南适生林木资源丰富,用段木栽培金耳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现将金耳段木大面积栽培的成功技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出耳期金耳的杂菌感染是制约金耳代料栽培的主要因素。采用ITS2高通量测序和形态学鉴定,对出耳期金耳感染的真菌群落种类和比例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袋料栽培金耳出耳期感染主要真菌群落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木霉属(Trichoderma)、镰刀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考克娃酵母属(Kockovaella),其中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最高,在三个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35%和19%。对分离得到100个菌株形态学鉴定,其中主要为木霉属(Trichoderma)、镰刀霉属(Fusar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且木霉属分离菌株数最多,有75株。  相似文献   

17.
金耳人工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研究,国内外多限于形态分类记述,在人工培养、食性和药性等方面发表过一些专题报导,但人工批量栽培成功的未见有报导。我所于1982~1984年在完成金耳资源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工栽培研究。一、木屑批量栽培 (一)生态及生物学测试  相似文献   

18.
林芝地区玉髯菌和金耳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蔚华 《食用菌》1998,20(3):9-10
在西藏林芝地区的高山森林中,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涉及19科41属74种之多.其中玉髯菌和金耳在1987年开始调查不久便引起笔者极大关注.玉髯菌(Hericoum coralloides)子实体雪白,菌柄多次分枝,味道鲜美且无苦味,1987年夏所采最大子实体近1000g,它生长在海拔3500m的冷杉倒木上,由于数量极少,在当地极为珍贵.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子实体呈金黄脑状,生于海拔2900m高山栎倒木和树干上,最重的达500g,它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化痰润肺).为了开发利用西藏野生食用菌资源,笔者首选了这两种菌类,从1987~1994年先后进行了驯化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昆明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市科委高级农艺师刘学系及其孙延英、姚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袋栽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首次获得成功,并获得了较高的生物学效率和产量,使珍贵金耳从人工段木栽培进入到袋料裁培。这是金耳裁培上的一大进步。按照他的袋栽方法,金耳将象银耳袋栽那样,迅速地走向千家万户,使广大菇农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使极其珍贵的金耳,走出高级宾宴的“禁区”,成为大众化的百姓食品。因此,金耳袋料栽培的成功,不仅是食用菌栽培者的一大福音,而且也是食用菌消费者的一大福音。左上图为金耳袋栽的发明者——  相似文献   

20.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欣  刘平 《食用菌》1989,(5):32-33
金耳是一种珍贵食、药用真菌。国内外学者对金耳研究多在形态、分类方面,人工栽培上很少报道。金耳自然产量很低,仅在云南有极少的商品,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于1982年对野生金耳进行了考察.1983~1988年又进行了小试和较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了成功,使产量从几百公斤增长到20吨,产值达百万元。人工栽培金耳的色泽、形态均与野生相同,子实体普遍较野生金耳大,最大朵直径达22cm,氨基酸含量也比野生金耳高,且生长周期短,投资少,收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