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 5EA是通过电子束辐照获得的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89AR是通过辐射结合远缘杂交获得的新疆小麦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T型不育系 (Tcms)是采用核质互换获得的具有提莫菲维小麦 (T .timopheevi)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 1993~ 1998年连续 5年恢保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85EA和 89AR不育性容易稳定保持 ,育性又较易被恢复 ,恢复源较宽 ,除T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对其有较好的恢复性外 ,普通小麦品种 (BPM15,农大 8812 2等 )对其也有较高的恢复力。对同核异质的 3类不育系 (85EA、89AR、Tcms)与优良恢复系杂交的杂种F1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三类不育系杂种的产量优势存在显著差异 ,它们依次为 89AR >85EA >Tcms,85EA和 89AR的杂种优势大于Tcms,而 89AR的杂种优势最高。以上结果表明 ,85EA和 89AR在生产上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C49S温光型不育系选育两系杂种小麦为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多年研究表明,由于受江汉平原气候影响及C49S不育系本身的一些缺点,限制了该类型两系杂种小麦在江汉平原生产上的应用。其主要问题是不育系育性不稳定,制种产量低而成本高、优质抗病组合少。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旨在为该类型杂种小麦的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五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K、V、Un、L、Sh型等5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析结果表明,K、V、Un型不育系的恢复源广,且Un型不育系的恢复度普遍较高;L、Sh型不育系可被3个T型恢复系所恢复,且恢复度也较高。K、V、Un型的不育-恢复机制比较相似.但也存在着差别。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小麦籽粒产量优势普遍存在,平均超中亲16.92%、超高亲12.67%。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次序为:单株穗数>千粒重>单穗粒数。恢复度不高是“三系”杂种小麦优势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导致杂种营养生长优势相对超过生殖生长优势的原因。K、V型不育系杂种优势较小,L、Un和Sh型不育系杂种优势较强,尤其以L、Un型优势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小麦杂种F2代在生产上的利用提供信息与依据,对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流变学特性等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及F2代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作了初步概述,认为通过利用小麦杂种F2代杂种优势提高产量的同时改良品质是可行的,指出今后我国小麦育种应注意充分利用杂种F2代优势,并加强小麦杂种F2代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杂种小麦的育种在常规的小麦育种程序之外,还有三个目标:(1)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的产生;(2)与不育系杂交能得到可育的F_1代杂种的可育恢复(Rf)系的产生;(3)鉴定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而杂种优势本身又与两个亲本产量的配合力有关。然而,杂种小麦的这一切又由于F_1代杂种的雄性可育的程度与恢复系(Rf)对育性的恢复能力(Johnson and Patter-  相似文献   

6.
用3个A系、3个相应B系和5个R系分别进行两套3×5个完全双列杂交,生产两种具有相同核基因型和不同胞质(一种具有T.timopheevi胞质,即A/R,另一种具有T.aestivum胞质,即B/R)的小麦杂种。试验结果表明.A/R和B/R杂种之间在籽粒灌浆特性和籽粒重量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籽粒重量杂种优势似乎主要取决于核基因型。大多数A系结的种子虽然皱瘪,但没有发现F1结的籽粒有这种现象。停滞期持续时间(D1)及直线期和成熟期平均籽粒灌浆率(即FR2和FR3)与千粒重正相关显著。大多数杂种在这些方面显示明显的双亲中值(MP)杂种优势。籽粒重量杂种优势值与MP值相关不显著.这表明小麦杂种籽粒重量杂种优势不会随MP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导言本世纪30年代育成了杂交玉米,促使其它作物包括常异交作物高粱和自花授粉谷类作物例如小麦、水稻、大麦等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产生的原理。品种间杂交F_1比其亲本品种有更好的生产性能,这种杂种活力或称杂种优势现象是遗传控制的。当中国的水稻专家报导杂交水稻在中国首先育成并在生产中应用时,使中国以外的科学家震惊(无名1977)。那时,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推广面积大约200万公顷。这些组  相似文献   

8.
利用杂种优势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为使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利用成为可能,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能否采用简便易行而又经济的方法来配制一代杂种。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来配制一代杂种,在甘兰、大白菜等蔬菜上已有先例。甘兰型油菜属常异交作物,通过甘、白种间杂种后代的分离和甘兰型品种种子辐射处理后代筛选的途径,也已育成甘兰型的自交不亲和系。通过利用品种中存在的自交不亲和性,育成甘  相似文献   

9.
在二粒园锥小麦和5个普通小麦的复合杂交种中发现了T型不育系的新恢复源,经5年用52个差异很大的不育系测交鉴定,该恢复源及其衍生系恢复力稳定在98%左右,且杂种优势强,为T型不育系的生产利用开劈了较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RAPD分子标记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杂种小麦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8个杂种小麦骨干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并结合18个亲本所组配组合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测定,研究了RAPD遗传标记与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预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选用的RAPD标记在小麦中的多态性较低,筛选了80对引物,只有15对引物在18个亲本中多态性较高;基于这15对引物的扩增结果分析,所选用的RAPD标记能进行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的划分,但RAPD遗传距离与杂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在超亲优势水平,RAPD遗传距离与穗粒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APD遗传距离与亲本特殊配合力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笔者认为利用本文所选用的RAPD标记不能进行杂种小麦的杂种优势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优良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对斯卑尔脱、云南铁壳麦、提莫非维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等四种异源细胞质在同核异质条件下对不育系及其杂种一代的种子长度、重量及杂种优势的遗传效应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斯卑尔脱细胞质对小麦种子大小、重量具有明显正效应,且筛选出了两个由其所配制的具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组合。这说明,斯卑尔脱细胞质不育系在栽培小麦中易于找到恢复源且恢复度高,其对种子大小和重量的稳定的正效应可能是产生较强杂种优势组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豆与水稻、高粱等自花授粉作物一样,也存在杂种优势现象。研究大豆杂种优势能为杂种大豆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对杂交育种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马育华、田佩占等对大豆杂种优势作过系统研究。本文就近年的实验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对形成大豆杂种优势的主要性状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是六十-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兴起的一项植物快速育种新技术。它与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辐射、激光和化学诱变等育种手段相结合,能有效地控制杂种分离,缩短育种年限并提高选择效率,简化选育程序。近年来,我国应用于烟草、水稻,小麦和茄子等作物的改良,已经培育出一批新品种在生产上示范推广。自1977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稻麦花药培养研究。几年来,已诱导出粳稻、籼粳交、籼籼交和杂交水稻四种类型42个组合613个愈伤系1万多株水稻绿苗。小麦方面,获得7个组合近百株花粉植株。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利用其杂种优势比普通品种一般增产20—30%,甚至更高。油菜杂种优势表现在F_1代的综合经济性状上,而杂种优势育种的关键问题是亲本选配,在母本相对固定情况下,主要是选配父本。因此,研究亲子间相关对指导杂种组合亲(父)本选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个雄性不育系和7个父本设计了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父本间在一些主要经济性状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是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有效地选择高配合力的优良父母本,是选育强优势杂种的重要条件;对杂种进行迅速、有效的预测,将会更迅速地选育出强优势杂种。这些是当前杂种优势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常规手段,通常费时较长,也难于从本质上对杂种进行了解。 杂种优势是杂种在父母本遗传因素共同支配下,植物生理、生化作用总的表现结  相似文献   

17.
杂交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是20世纪农业科学研究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迄今为止,主要的大田作物玉米、水稻、油菜均已实现了杂优利用;杂交小麦的研究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至今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及优良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RFLP、RAPD、AFLP、SCAR、STS分子标记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在恢复基因、不育基因及亲  相似文献   

18.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主要作物中,玉米、高粱杂交种用于生产较早,近年来,水稻杂交种也首先在我国推广应用。由于杂交种的推广利用,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棉花杂种一代优势也很显著,一般可增产30%左右,这一事实早被人们所认识,但因制种困难,限制了它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国内外正从三系配套、化学杀雄、指示性状、昆虫传粉、人工去雄授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直到目前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我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我们设想了用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在生产上应用其一、二代的途径,因为棉花  相似文献   

19.
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I与Group Ⅲ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小麦光温敏“两系”材料育性转换、遗传学研究和生产利用现状,反映了国际上小麦“两系”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最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