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87—1988年,我国东北三省1910份春大豆资源在人工气候箱中6℃下进行萌发期低温处理。结果表明:在6℃低温时下胚轴伸长受到抑制。伸长长度与抗冷性是显著正相关,而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下胚轴鲜重和干重与抗冷性的正相关也显著,但与百粒重相关性很小。在6℃发芽的种子在田间能正常出苗,相对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活力指数与相对发芽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用活力指数作抗冷指标较为准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温对玉米萌发期种子抗冷性的影响。[方法]探讨抗冷性不同的4个玉米品种种子在低温处理复温萌发过程中的表现。[结果]经过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玉米抗冷性均有一定的提高,冷敏感品系(辽单632和铁单18)5℃低温处理后相对电导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分别从7.5%、12.0%上升至41.0%、34.0%;郑单958、吉单415作为耐冷品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为53.72%、70.26%。10℃下各品种MDA含量较27℃增加,但5℃下各品种MDA含量较27℃大幅度增加,与品种的耐低温性呈显著负相关(R=-0.7825**)。[结论]5℃低温处理的生理指标可以作为萌发期种子耐低温强弱的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对大豆萌发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和20℃条件下,对12个大豆品种萌发期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萌发期耐低温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4℃处理时间的延长,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都升高;4℃与20℃电导率的差值略有升高,其它都降低;只有相对电导率差值的均值变化趋势与4℃变化动态一致。按照上述指标将供试品种萌发期的耐低温性分为3类:绥农14、垦丰7号、黑农48、合丰25和垦农18的耐低温性强,红丰11、铁6915和辽豆21耐低温性次之,垦鉴豆35、海南2号、合丰50和NOVA耐低温性差。结果为进一步完善防御大豆低温冷害措施和进行耐低温性生理生化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温对大豆不同耐冷性中萌发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郝晶  张立军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7,26(2):171-175
以大豆耐冷品种Kottman和铁丰31号、冷敏感品种沈农8号和东农46号为材料,以20℃为对照研究在10℃和6℃低温下萌发过程中大豆抗氧化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抗冷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6℃下,在萌发的中后期,耐冷品种铁丰31号和Kottman的SOD活性仍相对稳定并维持较高活性,POD活性迅速上升,并一直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在6℃下,耐冷品种的CAT活性在萌发初期(0~9 d)有大幅下降,然后随着萌发的进程而缓慢上升,而冷敏感品种CAT活性在萌发的(0~9 d)大幅下降,此后小幅下降后又缓慢回升.试验表明,耐冷大豆品种在萌发期间的SOD、POD、CAT活性对低温反应灵敏,低温处理后活性较高或较稳定;耐冷品种和冷敏感品种的CAT活性变化在低温(6℃)下的差异最大,这表明过氧化氢酶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的活性氧代谢中可能具有较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豆萌发期对6℃低温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1988年,利用人工气候箱对我国东北春大豆品种(系)1910份进行了萌发期抗冷的筛选与研究,温度控制于6℃,恒温,并以25℃发芽实验作对照。(1)不同品种(系)在6℃下发芽率变化很大,其范围从0—100%;(2)黑龙江大豆在6℃下发芽速率最快;(3)确定了6℃下发芽时的最佳调查时间为13—14天;(4)两年共筛选出358个高抗冷材料,占参试材料的18.7%;(5)黑种皮,深褐脐,肾状、扁椭粒,种皮无光泽表现出较强的抗冷性;(6)百粒重与抗冷呈极显著的负相关;(7)种子的蛋白质含量与抗冷性关系不大,粗脂肪含量、脯氨酸含量与抗冷性呈极密切的负相关,亚油酸与油酸的比值与抗冷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是光温敏性作物,其对低温的敏感性不但制约了大豆在高纬度地区的生产,也严重影响低纬度地区低温年大豆的种植产量.以周9311-3×徐9125的P1、P2、F1F2、F2: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然后采用BSA和t测验的方法分析筛选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是受一对主基因控制,其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表明符合D-0模型,即耐低温性状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呈超显性.大豆耐低温出苗性状和标记satt157及satt562相关,并根据R2得到两位点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4%和13.9%.根据已经发表的整合大豆遗传图谱中satt157、satt562的位置将大豆耐低温出苗的两个QTL初步定位于D1b和I连锁群.aatt562的效应值较大属于主基因位点,satt157的效应值较小属于多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性鉴定与抗源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936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唯一的抗源-哈尔滨小黑豆。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所它作亲本,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抗线虫大豆新品种庆丰一号,山东省农科院所物所用此抗源选育高产,优质抗线虫品种齐黄25号和齐黑豆2号。  相似文献   

8.
农庆豆20为抗胞囊线虫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7.6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增产8.0%。该品种需≥10℃积温2 450℃左右,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8天左右,黑龙江省品种试验表现高产、稳产、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9.
耐冷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扈光辉 《杂粮作物》2008,28(6):370-373
北方早熟春玉米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早春低温冷害是该区域所特有的生态气候条件,是限制本区域玉米产量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恒温光照培养箱设定为20、11、7℃三种温度梯度,以出苗率和出苗指数为鉴定指标,对60份稳定系逐级鉴定筛选,鉴定出7℃低温条件下耐低温种质2001-F32、FR1454、HR295、LINE KIN060、KN3,为耐冷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保障。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以来,瑞典、苏联、波兰、瑞士、加拿大、美国、日本、南朝鲜、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开展了大豆抗冷种质的筛选、鉴定与利用研究。我国虽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获得抗冷种质资源极少,不能满足生产和育种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东北大豆资源的萌发期耐冷筛选,初步获得了一批冷种质资源,可为生产、遗传育种和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或利用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1.
记述在海南岛发现的中国松塔牛肝菌属、假黑伞属和黑伞属的新记录种角鳞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foveatus Corner.)、黄褐球盖菇(Stropharia coronilla Bull.)和卷鳞灰黑菇(Agricus meleagris J.Schaeffer),以及我国未详细报道的疣鳞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nigricans Berk.)和刺疣松塔牛肝菌(S.confusus、Sing.)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巴西橡胶树生物膜的冷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酶的细胞化学法研究巴西橡胶树冷害生物膜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零上低温下各种细胞器膜系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质膜是细胞各种膜体系中对冷害最敏感的部位.膜的损害有三种形式:(1)双分子膜解体和消失;(2)生物膜发生液化作用;(3)双分子膜的撕开.膜蛋白和膜脂都遭受低温的伤害.膜各种形式的伤害原因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3.
稻田稗草发生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阐明不同土质稻田稗草发生数量差异及其成因,明确水层深度对土壤稗籽萌芽深度及密度的影响,深灌区与湿润区稗草密度指数比为1:1.84;试验表明,自然光对稗籽萌芽有一定诱导作用,诱导率19.6%,而封行的稻丛下部光线(以红光为主)对稗籽发芽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16.2-47.7%;低温(0-5℃)处理可缩短早稗休眠期,而高温(42℃)处理逼近迫其继续休眠,观察表明,夏种期间(7/中-8/上),竿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器官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铃薯叶面积、叶干重以及块茎干物重和块茎体积的变化动态均符合三次曲线变化 ,地上茎干重、茎粗、株高符合S型曲线变化 ,其中 ,叶干重的峰值早于叶面积的峰值 ,块茎体积的增长则在出苗后 5 5~ 70d内最快。马铃薯地上茎的生长主要是伸长与充实 ,但伸长较充实缓慢、持续时间更长。匍匐茎与块茎的形成是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者的建成与植株其它器官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匍匐茎和块茎的形成与叶片和地上茎形成时期并进 ,所以 ,马铃薯块茎的建成与地上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存在着光合产物的竞争 ,但地上部器官的建成依然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油菜雌蕊各组织内的钙离子分布。结果表明,钙离子主要分布在花粉管生长途径的柱头乳突细胞的分泌物、花柱引导组织细胞、子房假隔膜的引导组织细胞间隙及表皮细胞分泌物中。另外,输导作用的维管组织的导管和花柱的薄壁细胞中也有大量的钙沉淀存在,其它组织细胞中黑色的钙沉淀颗粒几乎没有分布,表明不同功能的细胞钙离子浓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湘矮A(来源于波里马不育胞质)的同核异质可育系(即保持系)湘矮B与引自8个国家的4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Brassica napus L.)测交,根据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鉴定出34个品种具有N细胞质,9个品种具有S细胞质。认为此法可作为油菜品种细胞质育性鉴定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香蕉组织内的镰刀菌种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潜伏于香蕉(Musa sapientum L.)、芭蕉(Musa paradisiaca)和粉蕉(Musa cavendishii L.)组织内的镰刀菌种和变种,鉴定结果共有7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香蕉、芭蕉幼果内,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各占总带菌果数的17.8%、26.8%,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各占1.8%、12.5%,三隔镰刀菌(Fusarium trieinctum)各占3.6%、14.3%,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各占8.8%、3.6%;粉蕉果实内的串珠镰刀菌占1.8%;香蕉幼果内的大型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 var.majus)、串珠镰孢微胶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t.subglutinans)均占1.8%。果穗轴,香蕉假茎内的有Fusarium Subglutinans;粉蕉假茎内的有Fusarium anthophilum和腐皮镰刀菌;芭蕉暴露空间的有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通过对香蕉、芭蕉和粉蕉幼果的接种试验和分离结果,对香蕉和芭蕉幼果侵染力较强的有尖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腐皮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孢微胶变种、Fusarium subglutinans、Fusarium anthophilum和大型半裸镰刀菌,三隔镰刀菌较弱;对粉蕉幼果侵染力较强的有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其它均较弱或不受侵染。  相似文献   

18.
重茬大豆减产与土壤环境变化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计钟程  许文艺 《大豆科学》1995,14(4):321-329
以三江平原主要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并补以农场调查。结果,与小麦、玉米相比,重茬大豆地土壤水分减少相当降水20-40mm;钾、磷、钼等有效养分偏低;固氮菌数减少而真菌和放线菌数增多;要系及根际土壤PH增高;土壤有机质减少;线虫危害严重。,导致重茬大豆减少产的绝不只是线虫一种,尚有土壤环境因素,而水分不足是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在垦区以增加土壤水分为中心的综合技术措施来缓解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胡椒疫霉种及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2—1990年,从海南、云南、广东省13个县(市)的60多个发生胡椒瘟病的胡椒园采集大量带菌材料的样本,经分离获得65个疫霉菌株,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ara parasitica Dast.)和竦淑疫霉(P.capsici Leon.)两个种。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在65个菌株中,寄生疫霉为34株,辣椒疫霉为31株,两者的比例接近1:1。这两个种对中国主要胡椒植区的胡椒瘟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有菌株的支配型中,两个种都以A~2占大多数,而且都存在个别同宗配合和中性菌株。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甘蓝型油菜(B.napus L.)早熟品种的移栽叶龄,结果表明,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培育小、中壮苗在4叶—6叶、根颈粗4mm—6mm、苗高14cm—20cm时移栽,产量极显著高于7和8叶的大壮苗,并且,小、中壮苗移栽容易达到壮苗越冬、春发稳长,有利于早熟、早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