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变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稻田甲烷排放约占全球甲烷排放的10%~30%。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氧化是决定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其过程是在相关微生物参与下完成的,受多种环境条件影响。水分管理直接影响稻田土壤的通气状况,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排放。本文综述了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并总结了干湿交替灌溉等常用节水栽培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稻田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之一,其代谢过程及减排策略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稻田甲烷代谢及其对电子受体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稻田甲烷代谢过程因环境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变异性;电子受体主要是通过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综合影响,最终控制着土壤甲烷排放;施肥和水分管理均会调节电子受体对甲烷代谢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甲烷的形成、排放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论述了土壤痕量温室气体甲烷的产生条件、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甲烷是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CO2的21倍。在极端还原条件下,甲烷是甲烷微生物活动的产物。不同地区的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地利用方式和肥料施用等影响着土壤作为大气源和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也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生物质炭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吸附性和pH值高等特性,在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生物质炭能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总结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的高效生产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湿地稻田甲烷排放估算模型及减排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志强  黄璜 《作物研究》2006,20(3):266-271
对稻田甲烷排放模型、估算量以及减排模式进行了综述。稻田甲烷排放机理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甲烷排放量估算模型,准确估算稻田甲烷排放量;探索稻田甲烷减排的最佳模式,达到既减少甲烷排放,又能增加水稻产量的双重目标。现有模型已从经验模型向机理模型转化,模型的外推能力大大加强。全球及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估算范围分别是12~200Tg/a,7~41Tg/a。随着基于过程的模拟模型的不断修正,精确度也会进一步提高。目前稻田甲烷减排模式正处于深入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6.
1998年11月3日,由浙江省科委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4~1998年下达和资助,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稻田甲烷排放的监控及减排综合管理技术”成果鉴定会在杭举行。鉴定组听取研究汇报后.对该技术作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该技术能达到水稻高产、节水、增效和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的效果,具有普遍的推广潜力,能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源之一,目前的全球气温变暖与甲烷排放量大增有密切关系。据统计,水稻田的甲烷排放量占全球生物源甲烷排放总量的26%。作为世界水稻种植大国的中国,稻田面积占世界…  相似文献   

7.
对闽江河口稻田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对炉渣添加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在培养第3天出现峰值,10-20 cm土壤是甲烷产生的主要发生层;(2)甲烷产生潜力的剖面变异性低于时间变异性;(3)炉渣添加对0-40 cm土壤层次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同土壤层次甲烷产生潜力对炉渣添加比例的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覆膜滴灌对稻田CH_4综合排放的影响,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覆膜滴管条件下稻田甲烷的排放变化。试验采用覆膜滴灌Ⅰ、覆膜滴灌Ⅱ和漫灌3个处理,分别对当地高产主栽品种吉旱1号进行CH_4排放通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覆膜滴灌稻田CH_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漫灌稻田;覆膜滴灌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率高的覆膜滴灌Ⅰ稻田CH_4排放通量高于覆膜滴灌Ⅱ,说明土壤水分是稻田CH_4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个处理下CH_4的排放趋势大体一致,排放高峰均出现在水稻分蘖的前中期和拔节孕穗期,说明覆膜滴灌未改变稻田CH_4排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郭庆人 《作物研究》2012,26(3):278-281
对当前传统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田甲烷气体排放以及化肥、农药施用后造成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采用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甲烷气体排放,减少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膜下滴灌水稻比传统水稻在节水、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稻田N_2O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氧化亚氮(N_2O)是稻田生态系统中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温室效应中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从稻田N_2O的产生机制、影响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稻田N_2O减排的技术措施等方面综述了稻田N_2O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开展稻田N_2O排放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以期为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氮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气温及水肥管理方式对中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气相色谱监测系统,对中稻田4个处理进行了130个日夜的甲烷排放量的监测,各处理中以无机肥+绿肥+长期淹灌处理的甲烷排放通量最高,为464.0 mg/m2·d,最低的为无机肥+绿肥+间歇灌溉处理,只有180.5 mg/m2·d。水稻生长前半期是甲烷排放高峰期,除长期淹灌的处理外,其它处理在移栽后65 d的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77%~93%。甲烷排放量与气温呈正相关。搁田可明显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水合氧化铁是一种弱晶质三价铁氧化物,可用来减少稻田甲烷(CH4)的排放。采用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水合氧化铁的提前施用对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铁在水稻移栽前47 d施用,加Fe处理的全生育期CH4总排放通量比对照减少17.52%,其CH4减排效应仅出现于水稻生长后期。在移栽后第70天,加Fe处理的根孔隙度、根表铁膜含量和单株根表铁膜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稻根产CH4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因此,提前施用水合氧化铁能够通过促进植株介导的根表铁膜的形成抑制稻根的产CH4潜力,进而实现持续淹水条件下水稻CH4的减排。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N_2O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森林和蔬菜土壤作对照,采用实验室培养研究了高产、中产和低产等三种茶园土壤N2O的排放水平,试验设不加氮(对照)与加氮[200mg/kg,(NH4)2SO4]二处理,在25℃恒温培养0、1、3、7和14d时分别取样检测N2O释放量。另外,选择两种茶园土壤研究了土壤含水量与加氮对N2O排放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不加氮的对照土壤组,高产茶园具有较高的N2O排放量,14d内平均日排放量高达11.26mg/(kg·d)(以纯氮计),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但对于加氮处理组,以菜园土壤的N2O排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茶园和林地土壤;所有五种土壤加氮后,N2O排放量均有明显提高。茶园土壤N2O排放水平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并与施氮存在显著的正交互作用,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施氮具有刺激N2O排放的作用。文章根据土壤培养期间NH4+和NO3-含量的变化就N2O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外源氮对琼北不同类型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输入是影响土壤氧化吸收大气甲烷(CH_4)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对琼北5种旱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评价不同类型土壤对低浓度CH_4的吸收能力及其对硝态氮和不同浓度铵态氮的响应。结果表明:火山灰土、富铁土、雏形土、铁铝土和淋溶土的CH_4氧化速率分别为67.01,50.05,47.00,72.82和57.10 ng/(kg·h)。按100(mg/kg)N添加的硝态氮仅对铁铝土CH_4氧化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按此浓度添加的铵态氮能显著降低5种土壤的CH_4氧化速率。铵态氮对5种土壤CH_4氧化的抑制率与铵态氮添加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每单位(mg/kg)铵态氮添加量对铁铝土CH_4氧化的抑制率最低,仅为其他4种土壤的53%~60%,这很可能跟铁铝土的高C/N和低N/P有关。因此,对这些土壤进行科学管理时,应根据土壤类型选用适宜的N肥类型,同时,还应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P肥,充分发挥土壤对大气CH_4的氧化潜力。  相似文献   

16.
灌溉与绿肥对稻田土壤甲烷释放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稻田控水可迅速提高土壤Eh值,由-206 mV升至+38 mV,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由平均5.54降至0.25 μg/mL,而且复水后甲烷含量上升极其缓慢。在持续淹灌条件下溶解甲烷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峰值达到12.12 μg/mL。稻田耕层各层次进行比较,土壤溶解甲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土壤0、 5、 10和15 cm的甲烷平均含量分别为1.11、 3.38、 4.53和6.00 μg/mL。  相似文献   

17.
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经EMS诱变并已多代自交的玉米诱变群体中选取6个材料(1个对照),以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广泛应用的3个自交系为测验种,系统测定了各材料在植株性状、穗粒性状和单株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EMS处理使5个突变系在各个性状的配合力上均表现出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突变系2和突变系4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多个性状上都集中了较多的负效应,尤其是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配合力分析表明,化学诱变处理在改造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上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