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是由中国水稻研究首创的,适于我国水稻品种和季节特点的新型水稻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秧苗机插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的秧苗,按块定量取秧机插,可提高插秧机取秧的精确度,实现钵苗机插。该技术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机插的特点和优点,具有成苗率高、秧苗素质好,机插质量好,伤秧伤根少,秧苗返青快,增产效果好等优点。2008年在浙江各地示范比对照平均增产6.2%。  相似文献   

2.
钵体毯式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是由中国首创,适合我国水稻品种和季节特点的新型水稻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育秧机插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的秧苗,按块定量取秧机插,可提高插秧机取秧的精确度,实现钵苗机插。该技术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机插的特点和优点,具有成苗率高、秧苗素质好,机插质量好,伤秧伤根少,秧苗返青快,增产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培育适于机插秧要求的秧苗是机械插秧成功的关键。综述国外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发展趋势及海南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优势,并指出海南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水稻主栽品种新稻11号为试材,通过田间比较试验,探讨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常规普通平盘秧苗机插增产7.74%,比传统人工育秧手插增产13.04%;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生育期比其余两种育插秧方式短;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普通平盘秧苗机插纯效益增加177.99元/667 m~2,比传统的人工育苗手插秧纯效益增383.04元/667 m~2,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水稻Y两优143号为材料,采用30 cm×60 cm机插硬塑秧盘,分别以50、60、75、100 g/盘播种密度进行育秧密度对比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秧苗质量与播种密度相关,适当稀播有利于秧苗质量的提高;机插漏蔸率与播种密度相关,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密度增加有利于降低漏插发生率;在经济效益上比较,50 g/盘、60 g/盘和75 g/盘等3种处理的经济效益相差不大,而75 g/盘处理要比100 g/盘处理的效益高802.65元/hm2。  相似文献   

6.
一、水稻抛秧机的抛栽效果水稻抛秧机是利用离心力原理将秧苗甩出去,秧苗借助土索重量,根朝下、叶朝上栽植入泥,在抛秧机正后方形成一个扇形抛秧带。它具有保证密度、带土浅栽、稻株呈“满天星”式分布,早发快长,而且省工、省力、增产增收等特点。据1996年试验:机抛亩产485.1kg,比手插(438.4kg)增产10.7%,比机插(424.gkg)增产13.8%;每平方米德数分别比手插,机插多8.9%、8.0%9每穗粒数比手插多1.5粒,比机插少4.5粒(表及)。增产原因主要是抛秧相互遮荫少,返青快,分蘖早,有效穗多,光合结构配置合理,每平方…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秧盘底面垫铺麻纤维基膜进行机插水稻育秧并考察其秧苗素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麻基膜育秧可以显著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秧苗根系盘结好,不易散落;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在增产幅度上以早稻最大,中稻次之,晚稻最小。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为解决水稻机插育秧中普遍存在的散秧落秧问题提供了简便高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培育水稻机插秧苗对成苗率的要求比传统人工手插要高得多,成苗率不高会严重影响插秧质量,造成漏苗多,单位面积基本苗不足,最终影响产量。作者在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发现,采用软盘(或双膜)泥浆法培育机插秧苗时,不同盖种方法对秧苗成苗率有较大影响。因而有必要研究这种影响,为生产上正确选用盖种方法,提高秧苗成苗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一、农艺技术抛秧机抛秧对农艺技术要求较高 ,主要分为培育秧苗和平整田块 2部分。1 .对秧苗的技术要求抛秧机使用的秧苗 ,与手插秧苗不同 ,必须使用“蜂穴式”塑料软盘培育的秧苗。秧苗是否合乎抛秧机的要求 ,将直接影响抛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机械化抛秧技术的成败。因此 ,必须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1秧盘 :必须是塑料软盘育秧 ,规格不限。2秧苗高度 :适宜 8~ 2 0 cm范围内。秧龄在 2 0~ 2 5d较为适宜。3秧苗土钵含水率 :应为 40 %~ 60 % ,手指挤压不散碎为宜。4秧苗带泥 :秧苗根部带泥 ,泥要有一定的粘…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麻育秧膜在凤台县两个品种中稻(粳稻品种南粳9108和杂交稻品种皖稻153)机插育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麻育秧膜育秧提高了秧苗根冠比,改善了机插性能,降低了漏插率,并提高了机插后田间分蘖速度,且提高了稻谷产量。相比于南粳9108,麻育秧膜对杂交稻皖稻153秧苗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表现为对机插性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并具有更高的增产幅度。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相似文献   

14.
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12 d、17 d、22 d和27 d秧龄秧苗素质及不同秧龄秧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植株株高和干物质量均增加,但秧苗后期生长趋缓,叶片生长变慢,根冠比降低;不同秧龄的秧苗对机插漏秧率影响不大,短秧龄秧苗机插秧苗易返青,缓苗期短,虽然成穗率低,但有效穗数多;参试水稻品种均以17 d秧龄机插处理的产量最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随着秧苗秧龄的增加,机插水稻生育期会推迟。综上所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单季稻机插中,适宜的秧龄应为15~20 d,此时秧苗素质好,适合机插,最终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适宜于四川盆地麦(油)茬机插稻的配套育秧技术,以冈优725为材料,研究了秧板处理和育秧方式对机插杂交稻秧苗生长、产量及育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耕实底双膜育秧处理秧苗矮,根系活力强,单株根数多,用水量少,有利于提高秧龄弹性,适合于机插长秧龄育秧;从育秧成本和产量分析,少耕实底软盘育秧处理育秧成本最低,产量较高,具有节本增效优势。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钵形毯状育秧机插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对钵形毯状育秧机插的不同播种密度与秧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钵形毯状育秧机插可以显著改善秧苗素质,提高栽插质量和籽粒产量,比常规育秧盘育秧机插增产5.18%~14.80%,其杂交稻的最佳播种密度为60~80 g干种/盘,秧龄可以适当延长至36 d。  相似文献   

17.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天津的应用效果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天津市引进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宝坻、蓟县、宁河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该技术表现出取秧准确、漏秧率低、机插苗数均匀、秧苗带土多、伤秧率低、秧苗早发等特点,一般示范产量9 750 kg/hm2,比普通机插技术增产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适合在天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稻机插盘育秧秧苗较弱和机插伤根问题,从培育短簇根系减少机插伤根和机插后提早返青生长出发,运用复合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结合机插带土,开发了盘育秧苗塑根剂。2011年开展了早稻施用塑根剂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早稻中嘉早17和金早47的秧苗2叶1心和机插前2 d喷施塑根剂,每株秧苗根系分别增加0.5条和1.0条,根长缩短40.9%和60.3%;机插后植株叶尖吐水提早3 d和5 d;机插后28 d的植株根系数量比对照增加59.4%和83.7%,平均单株茎蘖数增加1.2个和2.3个。秧盘施用塑根剂主要是提早盘育秧苗机插后返青生长和分蘖早发,中嘉早17有效穗数增加12.29%,金早47有效穗数增加8.59%。施用塑根剂的中嘉早17和金早47分别比对照增产10.65%和5.31%。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机插水稻基质育秧芸薹素内酯(BR)适宜的施用方法及最佳用量。【方法】以中早39为供试材料,采用稻草基质旱育秧方式,探究BR不同处理方式和浓度对机插早稻秧苗生理特性及栽后生长的影响。【结果】施用BR可以提高秧苗的抗氧化保护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及C/N,秧苗根系活力提高了13.24%~48.31%,利于形成抗性强的健壮秧苗;喷施方式对提高秧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佳,基施方式对降低秧苗丙二醛含量效果最好。施用适量BR也可促进秧苗机插后长出新叶、新根及返青,喷施方式效果最好;浸种、喷施方式还能增强秧苗机插后20~30 d的单株分蘖力。【结论】播种前和出苗后进行两次适量的BR处理,有利形成壮苗和栽后活棵返青及分蘖,以播前0.15 mg/L浸种和秧苗1叶1心期0.10 mg/L喷施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