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PAO)的派遣.哥伦比亚国家水稻种植者联合会的Dorance Munoz B.博士于1993年6月24~28日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了参观访问.我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与他座谈,由袁隆平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生产和发展的概况,杂交水稻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关专家又分别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三系”、“两系”和“一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哥伦比亚专家听后,深受鼓舞,期望在他的国家也能早日将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在此期间,还参观了我宁心的展览室、实验室、试验田,并去韶山看了大面积的杂交早…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制种田间除杂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民军 《杂交水稻》2000,15(1):16-17
杂交水稻制种田间除杂是保证种子纯度的重要措施,分析了杂交水稻制种田间作杂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稻后期的穗枯症以往在生产上并不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调查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后期的穗枯症在田间的发生面较广,且会造成稻穗早衰,常导致产量下降和影响稻米的品质。笔者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杂交水稻后期穗枯症的防治措施,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在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小林 《杂交水稻》1998,13(4):29-30
杂交水稻在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ResearchonHybridRiceandItsProspectsinU.S.A邓小林(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410125)在中国杂交水稻成功的鼓舞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中美...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在中国研究成功并于 1976年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以来 ,2 5a的时间过去了。截止目前 ,全球已有 2 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研究 ,有少数国家已将杂交水稻成功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目前 ,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缅甸和美国 ,共种植杂交水稻约 70万hm2 。为促进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性应用与发展 ,自 1986年首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长沙成功举办以来 ,每隔约 5a时间 ,都要举办一届。第 2届于 1992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 ,第 3届于 1996年在印度的海德拉巴举行 ,第 4届即本届国际研讨会原计划 …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与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指出了当前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即两系法杂交水稻体系中不育系的称谓和分类不规范,生产上利用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温光反应特性研究不清楚,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基地选择不当等。针对当前情形,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建议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分为长光高温不育型、高温不育型、短光低温不育型、低温不育型等四种类型。提出了水稻光温不育机理设想,即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其位置相近的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两用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只有深入研究光温敏型不育系育性的光温组合效应,且获得具体的光温指标,才能更好地指导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光温特性的鉴定方法以及两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应根据不育系育性温光特性和历史气象资料来合理安排基地和时段。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从事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协作,共同奋斗,杂交水稻从研究到大面积推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水稻生产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这喜人的形势下,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南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组织筹备的1986年长沙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将于1986年9月下旬在长沙召开。国际水稻所也将参加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学术报告将在新落成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大楼学术报告厅里进行。会议已向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发出了邀请,国内将有近百…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国杂交水稻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孝高 《杂交水稻》2003,18(1):49-51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的主要国家之一,年种植面积1000多hm^2,但单产较低。1993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6年杂交水稻被正式列入国家研究和开发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介绍了孟加拉国水稻生产的情况,杂交稻育种,制种和推广现状以及发展杂交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大面积应用。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第1代杂交水稻)和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2代杂交水稻)的研究相继成功与应用对国家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因三系配组受恢保关系制约,而两系不育系的育性易受环境影响,导致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总结第1代和第2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基础上,阐述了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第3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该技术对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第3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讨论会 在国际水稻所举行 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讨论会与1992年国际水稻研究会,于1992年4月21日至25日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同时举行。有来自18个国家的8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14篇有关育种、生物技术、制种、农艺管理等方面的论文和14个国家的研究现状报告。中国、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还分别提交了有关杂交水稻的国际合作报告。 会上有29位代表作了报告,袁隆平教授着重介绍了水稻杂种优势的增产潜力,认为三系法籼稻品种间杂交可比常规品种增产15%,两系法比三系法可增产5~10%,籼粳亚种间杂…  相似文献   

11.
通过种子埋藏试验,证明了杂交水稻制种田中的自生稻杂株来源于前一年杂交水稻制种遗留在田间的稻粒。分析了影响自生稻杂株形成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琦  李珣  李继开 《北方水稻》2010,40(1):71-74
辽宁省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水稻籼粳杂交与理想株型育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宁省便开始了籼粳杂交育种研究,并相继开展了水陆稻杂交、地理远缘杂交研究,70~80年代成功选育出"千重浪"、"辽粳5号"、"黎优57"等品种,1978年提出理想株型育种模式;第二次是粳型杂交水稻育种,通过包台(BT)型和滇型不育系和籼粳架桥选育恢复系选育成功,1976年辽宁杂交粳稻配套成功;第三次是水稻群体育种,水稻群体育种充分利用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生态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与混合父本(多品种混合播种)在田间自由授粉实现品种间或亚种间的杂交,将水稻常规育种技术与杂交稻育种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杂交水稻的成功与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已将杂交水稻列为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措施.除邀请了中国专家去当顾问进行技术指导外,还委托我国为他们培训人员.1992年8~11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委托,7名印度高级学者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1993年7月底到10月下旬,又有5名越南科技人员到这里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全方位培训.这5名来自越南主要科研、教学和种子部门的学者在这里学习收获极大,一致表示,回国以后可以独立地指导越南杂交水稻全盘发展计划。 正当越南学员快要完成学习之际,10月…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杂交水稻育种科研长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参加了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科研、全国稻瘟病协作科研,国际稻瘟病圃合作科研、四川省"六五"到"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长期是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副组长单位。承担了四川省"市、州农科所水稻联合育种攻关项目",是四川省联合育种攻关项目主持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的研究任务,首批进入了"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部、省级和市级成果奖13项,育成了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多系1号及菲优、N优、内香优、内香等系列杂交水稻组合40余个,在我国南方稻区生产上发挥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四川省杂交水稻引进推广和之后的"三次主栽品种换代"、为四川省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和种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杂交水稻在几个热带国家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国外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概况,介绍了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缅甸和几内亚3个热带地区国家的试验示范表现和推广应用情况,阐明了中国杂交水稻不仅能够在热带地区国家种植,而且能够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6.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主持的国家“六、五”攻关项目-“高产、多抗、优质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由于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于1985年圆满完成攻关任务,共培育出新组合33个,不仅加速了新老组合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早稻选育上有了新的进展,较好地解决了早、中熟组合配套问题,对我国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新贡献。1986年5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被列为受表彰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同志光荣地出席…  相似文献   

17.
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1985年全国种植面积1.2亿亩,单产又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制种产量全国平均亩产超过了200斤。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并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一些国家为此发表了有关文章。“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将汇编自杂交水稻问世以来的有关三系选育、栽培、制种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总结、会议纪要、生产发展和展望,以及杂交水稻发展过程大事记,全书约30万字。预计1986年下半年开始,由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负责组织编写,1987年上半年进行审稿和定稿工作,争取1988年上半年出版。“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86—1989年杂交稻种质资源抗褐飞虱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uata Lagens stal)是我省水稻上的大害虫,亦为我国南方稻区及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害虫。特别从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高群体栽培,田间小气候更宜稻飞虱的繁殖。实践证明,栽培抗性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了杂交水稻“三系”资源抗褐飞虱的鉴定研究,至1989年共鉴定2429份材料,表现高抗—一中抗( 0~3级)的材料为400份,占16.47%,为选育杂交水稻抗褐飞虱的新组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试验技料与方法一,—,- (一)供试品种: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资源室提供,其中恢复系2041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杂交水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4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2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杂交水稻一般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从技术上看,有三个难题。第一,要培育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第二,要选出优势强的杂交组合;第三,要有能获得大量第一代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中国在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1975年建立较完整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目前,已有早、中、迟,籼、粳等多种类型,适合在不同地区种植的杂交组合二十多个。杂交水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较好的农艺性状,较高的生理机能,较强的抗性和较广的话应性。杂交水稻的生产程序较复杂,特别是在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容易串粉而引起混杂。为了保证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并做到有计划地供种,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由各级种子公司分工负责。除育种工作外,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在进行遗传、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化学杀雄配制的杂交水稻也初步成功,并在生产上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海南田间种植鉴定(南鉴)是国家标准规定、纯度鉴定最常用的方法,对保障杂交水稻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回顾了江苏杂交水稻南鉴的历程,阐述了南鉴现状、取得的成效、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并讨论了江苏杂交水稻南鉴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