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5~2011年,对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及鉴定评价(主要包括果实形状、果实重量、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胚性、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和风味等)。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0份杧果种质资源中,无论是从果实的大小、颜色、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在杧果果实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种子长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和种子重量间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除与果宽和果厚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存在着丰富的优异性状,这些优异性状为杧果的品种选育及品种改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种重、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个性状指标对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黄皮果实的单果重变异幅度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幅度最小;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他8个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30份山黄皮种质聚为3大类,山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来自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的13份山黄皮种质的果实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海南荔枝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种质圃的荔枝品种(种质)和海南的霸王岭、尖峰岭等地采集的野生荔枝果实的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海南荔枝品种(种质)的果实形状、果实大小、果皮龟裂片、果皮颜色、果实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等方面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以晚熟龙眼‘立冬本’、‘苗翘’正反交的54个杂种后代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正反交杂种后代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后代单果重有趋小的倾向,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超亲的倾向,果核重、可食率呈趋中的倾向,果形指数变异小,趋于近圆形。流汁程度和果肉质地在后代中表现受母本的影响大。其它性状受‘立冬本’品种特性影响较大,倾向于果梗软韧、果实排列较紧密、皮青褐色、汁液多。正反交后代均存在超亲子代,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收集保存的30份火龙果种质资源,对其部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早熟种质6份,占20.0%;14份座果率达90%以上,占46.7%;7份平均单果重350 g以上,占23.3%;17份可食率达70%以上,占56.7%;9份成熟果实果肉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8%以上,占30.0%,最高含量可达20.3%;全果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5%的有14份,所占比例达到46.7%。综合以上特征,初步筛选优级种质(品种)3份。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评价黄皮种质果实品质奠定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23份黄皮种质资源的成熟果实为试材,测定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VC含量、总酸、可溶性糖、糖酸比11项品质指标,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黄皮品质评价指标,并对23份黄皮种质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单果重、VC、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酸和糖酸比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其中黄皮果实的糖酸比变异系数最大,高达108.57%,不同黄皮种质间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多样性;而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仅6.98%,黄皮外观形状、大小遗传比较稳定、改良空间较小;23份黄皮种质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41%;通过计算得到第1~4主成分因子得分和品质指标的综合得分,其中第1、2主成分在黄皮品质综合评价中起到关键作用,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为A3,得分最低的为G1;对黄皮种质资源的品质影响较大且相对独立的有单果重、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糖、总酸和糖酸比这6个指标;将6个具有代表性的品质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5处,可得到4大类群,第I大类群有A3和Y-2,果实大、可食率较高、糖酸比高,风味偏甜,品质优良,第II大类群有X1、Y-1、G2和B1,果实较大,形状多样,可食率高,可溶性糖和糖酸比较低,品质较差,第III大类群包括300-1、J2、300-2、9-3、H1、A1、Z1、A2、N-3这9份黄皮种质,其果实大小偏低,可食率较高,酸甜适中,第IV类群包括A5、N-1、H2、A6、T1、G1、J1、J3这8份种质,其果小,可食率低,可溶性糖较低,总酸较高,糖酸比极低,口感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两个地理种源镇沅(ZY)和墨江(MJ)豆腐渣果的果实特征规律,对72份豆腐渣果果实的若干外观和数量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同时,以豆腐渣果的幼苗为砧木,利用澳洲坚果3个品种的芽条进行嫁接,观察嫁接成活率,以初步探索山龙眼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开发利用前景。结果表明,在外观性状上,两种源豆腐渣果的果实均以绿色为主;但在果皮质地上有所差异,镇沅的果皮多较光滑,而墨江的全部为粗糙质地。两种源豆腐渣果除出苗率(镇沅75.39%和墨江83.26%)无显著差异外,墨江的其他数量性状指标均显著高于镇沅的;8个数量性状中,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对两种源样本累积贡献率分别为79.47%和96.23%。经各项指标代入综合评分模型,从72份样本中选出了15个果实综合性状优良的样本,可考虑进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初步嫁接试验结果表明,澳洲坚果芽条与豆腐渣果幼苗砧木二者表现为嫁接不亲和。  相似文献   

8.
套袋对Irwin芒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果袋对Irwin芒果实外观、自然常温贮藏性能、果皮色素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盛大果袋套果后,果实外观品质最佳,在自然常温贮藏后,果实的转黄指数较高,烂果率最低,失重率也较低,提高了果实的耐贮性。盛大果袋果的叶绿素a和b含量均最低,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较高,使果皮在青熟时呈现暗红色,完熟时呈现鲜红色。当果实达到完熟时品质最佳,盛大果袋果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可食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  相似文献   

9.
芒果种质资源果实重要经济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芒果种质资源圃内的芒果栽培品种的果实内、外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芒果的果实大小、果实形状、果皮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食率、果肉质地、果肉颜色、纤维、香味等方面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具有小果型、椭圆形(包括长椭圆、宽椭圆形)、质地中等细滑、清香等性状的品种较多.  相似文献   

10.
夏季不同采收时间对香蕉果实品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江周  王斌  刘林  李宝深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1):2272-2278
选取威廉斯 B6 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cv. ‘Williams B6’)为试材,分别于断蕾后 50、60、70、80 d 采收 (对应果实分别记为:F-50,F-60,F-70 和 F-80),以探究夏季不同采收时间对香蕉果实品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主要 考察指标有单果重、可食率、果实失重率、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果肉硬度、果肉多酚含量和褐变速率。结果表明:F-80 的单果重和可食率(分别为 189.7 g 和 65.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果实失重率、果肉多酚含量和褐变速率显著低于 F-50 和 F-60;F-6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 F-70 和 F-80。因此,适当延长采收时间可提高果实单果重和可食率, 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多酚含量和褐变速率。综合考虑香蕉产量和品质变化,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 的时间采收香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松风本’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对龙眼果实贮藏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等预处理后晾干,用聚乙烯保鲜袋(0.015 mm厚)包装,分别置于室温(25±0.5)℃和低温(3±0.5)℃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取样测定龙眼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25±0.5)℃室温贮藏相比,(3±0.5)℃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延缓龙眼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和果肉营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蔗糖、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此外,(3±0.5)℃低温贮藏还能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和果皮褐变,以及抑制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升高,维持较高的龙眼果实商品率。据此认为,(3±0.5)℃可以作为‘松风本’龙眼果实低温贮运的推荐温度条件,以保持‘松风本’龙眼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其保鲜期。  相似文献   

12.
套袋时期对‘立冬本’龙眼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80、95、110d)对龙眼果实生长发育、外观品质及果肉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套袋时期越早,则落果率越高;果实采前3个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增加果实纵径、横径和单果重,提高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综合研究结果认为.'立冬本'龙眼果实的最佳套袋时期为盛花后110d.即果实采收前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3.
庄卫东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0):2031-2037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松风本’龙眼果实为材料,研究微孔复合保鲜薄膜袋、高密度聚乙烯薄膜袋、普通聚乙烯薄膜袋等3种保鲜薄膜袋包装对龙眼果实在(5±1)℃下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复合保鲜薄膜袋内较高的O2含量可明显改善龙眼果实外观品质,保持较高的龙眼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含量;高密度聚乙烯薄膜袋内较高的CO2含量能延缓龙眼果肉自溶和果实病害发生,但果肉乙醇含量积累会影响龙眼果实品质,加速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普通聚乙烯薄膜袋内的O2含量最低而CO2含量最高,会导致果肉乙醇含量积累过多、果实发病率最高和好果率最低。综合结果可知,3种保鲜薄膜袋包装对‘松风本’龙眼果实在(5±1)℃低温下贮藏保鲜效果为微孔复合保鲜薄膜袋>高密度聚乙烯薄膜袋>普通聚乙烯薄膜袋。  相似文献   

14.
广西的杧果(Mangifea indica L.)以百色右江干热河谷为重要栽培地区,百色地区的杧果栽培品种仍然以传统品种为主,伴随着新兴杧果产区的崛起,急需选育适宜百色的杧果新品种,以提升百色杧果的竞争力.目前,在广西以外的其他地区已经开展了不同杧果品种性状评价的研究,而针对广西百色地区杧果栽培种质的多样性分析评价鲜有...  相似文献   

15.
以3年生‘储良’龙眼盆栽树为试验材料,于花后28 d时采取模拟低温(昼夜15/10℃)处理,研究该处理对龙眼果实发育及其果皮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以常温(昼夜28/23℃)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模拟低温处理后的龙眼成熟果实单果重明显偏小、发育期显著增加,主要是延长了果实发育前期,但其累积落果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模拟低温期间,果实生长缓慢,落果较少,果皮POD、CAT活性与H_2O_2含量均低于对照;但从处理后43 d起开始解除模拟低温后,果实发育迅速,落果剧烈,果皮POD、CAT活性及H_2O_2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均明显高于对照。这表明,模拟低温抑制了果实生长、延长了果实发育期,温度骤然回升引起果皮H_2O_2的爆发及果皮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进而诱导了果实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16.
人工疏果对龙眼果实大小、内源激素和细胞壁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花后1个月内分2次对储良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Chuliang)进行人工疏果处理(总疏果幅度50%左右)。结果表明,人工疏果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横径和果实重量至采收分别增加了7.1%和22.5%)。果实中GA4 7和ZRs含量均表现为疏果处理大于对照,其差异在出现含量高峰时增大,而IAA含量也是疏果处理大于对照,但其差异主要出现在花后45d和花后100d。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疏果处理与对照果皮中细胞壁成分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处理只是在后期才增加了果皮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含量,分别出现在花后90d后、60d和75d后,疏果处理对可溶性糖的含量无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推测:在果实发育前期,疏果处理显增加的内源细胞分裂素类水平,可能有利于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数量;而在果实发育后期,增加的果皮细胞壁成分则为人工疏果促进果实生长(主要表现为细胞的膨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晚熟龙眼的挂树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个晚熟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的挂树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晚熟龙眼挂树期长短与种脐大小、果皮及果蒂结构密切相关。果实的外表皮表面淅生物较多对挂树不利:果实表面蜡质多且连续,外果皮结构紧密、细胞排列有序、细胞间隙小,果蒂薄壁组织细胞排列均紧密,果实种脐小,有利于延长挂树时间。  相似文献   

18.
以大乌圆龙眼为试材,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母枝单元直径、长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面积、总叶面积和着生角度7个自变量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雌花数、穗开雄花数、花穗长度、花穗宽度、花穗体积、穗坐果数、穗果重、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个依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结果母枝单元直径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雌花数、穗开雄花数、花穗宽度、花穗体积、穗坐果数、穗果重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单相关,与可溶性同形物含量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对开花坐果及果实性状影响最大.(2)结果母枝单元总叶面积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雄花数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3)结果母枝长度与花穗宽度、花穗体积为显著正单相关.(4)结果母枝复叶数、小叶数、总叶面积与花穗宽度、花穗体积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小叶数与穗坐果数为显著的正单相关,复叶数与单果重为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龙眼新品种(系)在广西南宁市的果实发育和品质变化规律,以引进的‘福晚8号’‘晚香’‘宝石1号’3个龙眼新品种(系)及广西主栽品种‘石硖’和‘桂明1号’为试验材料,定期观测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纵横径、单果重、可食率、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5个龙眼品种(系)在果实成熟期,‘晚香’的单果重最大,其次是‘宝石1号’‘福晚8号’和‘桂明1号’,‘石硖’最小。果实成熟期‘福晚8号’的可食率最大,其次是‘晚香’和‘宝石1号’,均高于‘桂明1号’和‘石硖’。果实成熟期和TSS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以‘石硖’最早,‘宝石1号’次之,然后是‘桂明1号’‘福晚8号’和‘晚香’的成熟期最迟。退糖速度以‘桂明1号’最慢,其次是‘福晚8号’‘晚香’和‘石硖’,‘宝石1号’退糖速度最快。‘福晚8号’和‘桂明1号’的维生素C含量在达到最大值时高于其他品种,其次是‘晚香’和‘宝石1号’,‘石硖’的较低。可滴定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以‘桂明1号’和‘福晚8号’的较高,其次是‘宝石1号’,‘石硖’和‘晚香’较低,果实发育后期以‘桂明1号’‘晚香’‘宝石1号’和‘福晚8号’较高,‘石硖’的最低。引进的‘福晚8号’和‘晚香’表现为晚熟、果大肉厚、果实品质较好,‘宝石1号’表现为早中熟、果大肉厚、果实品质较好,可以作为广西良好的中晚熟品种(系)引种材料,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丰富广西的龙眼品种结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37个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假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龙眼品种的糖组分特点与差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糖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37个龙眼品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37个龙眼品种果实假种皮在成熟时期TSS含量在16.84%~27.34%之间,假种皮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含量相当的葡萄糖和果糖。相关性分析表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甜度和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甜度和总糖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不同品种龙眼果实假种皮中蔗糖/己糖的比例可将37个龙眼品种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类型和己糖积累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