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就凉州区经济林间作甜叶菊种植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经济林间作甜叶菊的种植技术,实现甜叶菊种植模式的多元化,有效增加农民在经济林栽培期间的短期收益,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2.
复合种植模式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种植模式,而茶园复合种植是充分利用茶树的生长习性以间作或套作的方式构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合种植模式体系。在明确茶园复合种植理论与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了当前茶园复合种植的主要类型以及植物种类,分析了对茶叶产量、品质、病虫害防控、茶园土壤性质、茶园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茶园复合模式系统应作为多层次、多功能整体研究,综合探讨各部分的耦合机理,形成可参考、可应用的茶园复合种植模式,以期为未来生态复合茶园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区八角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我区八角生产现状及市场销售情况。当前,随着林业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怅名特优经济林力度,八角生产得到很快发展,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生产潜力大,但八角 存在品种混杂,种植材料差,落花落果严重,产品质量差现象。对如何发挥我区得天独厚的八角资源优势,实现八角生产“二高一优”,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大力推广和营建以珍贵树种为目的的经济林,青钱柳作为广西的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为适合广西桂北地区规模发展,对青钱柳发展前景及育苗种植技术进行介绍,为其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带状复合种植和清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差异,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清种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清种玉米相比,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带状复合种植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2015年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略小于清种玉米,但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均大于清种玉米,有利于玉米籽粒内含物质的积累,而2016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大于清种玉米;(2)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除叶绿素含量略小外,清种大豆的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大于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均大于清种大豆,且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3)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穗粒数、穗重、籽粒重,虽产量较清种略有降低,但总经济效益高于清种;(4)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较清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所降低,且产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经济效益高于清种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且对于增加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树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  张俊 《福建茶叶》2011,33(4):5-8
套种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模式。本文阐述了茶园间作套种的意义和特点,总结了茶树与用材林、经济林以及其它作物间作套种,并对茶园司作套种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豆、花生、甘薯等矮秆粮经作物,在不影响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应用时空技术间作玉米,使间作的复合群体产量与产值比单作增加15%以上的最佳种植方式是:大豆、花生、甘薯等主作物保持单作种植形式与密度,隔沟沟内间作2行玉米,并通过人工调控技术,使主副作物共生期能协调生长,群体结构与光能效应优于单作。大面积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在宁南山区的气候条件下确保稳产,争取高产,将耐早高产作物马铃薯与蚕豆按一定的带辐结构在田间配置,形成马铃薯间作蚕豆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该复合种植模式与两作单种相比,能够改善田间光、温、水、气的供给和分布状况,扩大和加速农田生态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复合生产模式,不仅能提升稻田的产出附加值,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生态效益。总结了长汀县中稻—再生稻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水稻种植技术、鲤鱼养殖技术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模拟建立及调控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栽培茶树又种植其他作物,物种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充分利用地力,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早在宋代,我国福建省的茶园中已有栽桐木的习惯,后称茶-桐间作。20世纪初期后,现代生态学的知识逐渐引入茶树栽培之中,从而简单的间作发展成为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模拟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对缓和当前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发展生态农业和茶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茶园间作的主要模式 我国茶园间作历史悠久,模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茶-…  相似文献   

11.
北方地区近些年积极推广林草间作模式,较传统的林地裸露方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更加明显.结合北方地区的实际,从林草间作模式下树种及草种的选择、林草间作的类型、树木栽植、牧草播种、间作后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林草间作技术的要点进行简单的总结,以促进该技术在北方地区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海南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适合花生生长,发展椰林下间作花生有利于提高海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促进花生种植业在海南的发展。花生为喜光作物,为揭示不同光照环境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本红1号’为材料,在单作人工荫蔽和椰林间作自然荫蔽条件下,分析不同荫蔽度与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间作花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荫蔽和自然荫蔽均对花生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2种荫蔽处理均证明荫蔽能促进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在人工荫蔽条件下,随荫蔽度增加至65%,花生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在自然荫蔽条件下,25%~35%荫蔽处理下花生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其他荫蔽处理组。在人工荫蔽条件下,25%荫蔽度下花生的净光合速率[Pn,23.06 µmol/(m²·s)]、蒸腾速率[Tr,6.61 mmol/(m²·s)]、气孔导度[Gs,606.21 mmol/(m²·s)]最高;在自然荫蔽条件下,15%~25%荫蔽度处理(4 m×6 m椰林)的花生Pn[18.27 µmol/(m²·s)]、Tr[7.66 mmol/(m²·s)]、Gs[618.10 mmol/(m²·s)]最大。在人工荫蔽条件下,花生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先显著增高后显著降低,在自然荫蔽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产量结果显示,与花生单作对照相比,不同密度椰林间作荫蔽均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本研究证明适度荫蔽能够促进花生光合作用,4 m×6 m(15%~25%荫蔽度)为间作花生推荐的椰林种植密度,可为构建高产高效的椰园花生间作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棉花间作花生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模式,在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推广,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阐述国内间作柱花草主要品种的特征特性、林地间作栽培技术与利用方法及林草畜配套立体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分析当前林草畜有机体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林草畜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橡胶与胡椒间作栽培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热区橡胶和胡椒2大产业的发展,以及改善长期单作对土壤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综述橡胶和胡椒2种间作物的生物学和养分吸收特性,评价2种作物间作的空间资源利用、小气候环境条件和土壤资源利用的适宜性和生产效率,并对橡胶与胡椒间作栽培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橡胶间作胡椒栽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橡胶用于胡椒活支柱栽培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为生产上橡胶胡椒间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增加农民受益,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技术。大豆间套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对现有的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大豆、甘蔗-大豆、马铃薯-大豆、木薯-大豆、幼树-大豆及大豆的其它间套作类型,对各间套作体系中的品种选择、播期、行比配置、养分调节及光合特性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指出耐荫性大豆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对大豆间套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不仅为维护热区农田土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还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择万宁、琼海和陵水3个地区建立试验样地,每个试验样地分别设置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种植模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以槟榔和香露兜单作为对照,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真菌丰度显著提高,但多样性没有变化,而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丰度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和槟榔单作;不同地区试验样地的真菌丰度与多样性不存在差异,但细菌丰度与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中,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通过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在不同地区或种植模式下,维持较高的土壤养分水平有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以及维护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栽种规格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和发掘高产高效间作模式,对木薯净作,糯玉米净作和8种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进行了鲜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是可行的,体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发现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处理9(大行距100 cm,小行距70 cm)的鲜薯产量(51 274.36 kg/hm2)最高,处理4(行距100 cm)的经济效益(52 794.15元/hm2)最高,处理9的经济效益(46 556.97元/hm2)排第3位。综合评价认为,处理9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最合理。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高产高效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During the long and dramatic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 variety of technologic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many valuable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on the farming practices.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progres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The practices and philosophies of classical farming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re expound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 farming practice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The paper also describes regeneration of the organic farm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 farming methods such as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nd the systems of crop rotation and intercrop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