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近年河口地区香蕉束顶病、花叶心腐病的症状表现,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早在1889年就有人报道了香蕉束顶病(BBTD)在斐济岛发生过(Magee,1953).从那以后,澳大利亚、印度、太平洋群岛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加蓬(E.Foure,1982),刚果等国也相继有过报道.香蕉束顶病是香蕉和大蕉的一种严重病害.一般认为这种病是由病毒而引起,由香蕉交脉蚜在田间进行持久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带毒母株长出的吸芽而蔓延,但不能通过机械传染.这种病毒只在韧皮部组织里增殖并在那里解体(Magee,1939).患病植株在顶部有一束黄叶,在叶脉、中脉和叶柄上有暗绿色条  相似文献   

3.
介绍香蕉束顶病、花叶心腐病的病原、症状、侵入来源、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供广大蕉农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香蕉束顶病的发生情况 香蕉束顶病是一种严重威胁香蕉生产的病害。据报道,一九二○~一九二九年香蕉束顶病在澳洲流行,导致该洲整个香蕉种植业的崩溃。近年来,我国香蕉产区束顶病日趋严重。广东省香蕉主产地东莞县有14万亩的香蕉,受束顶病为害的已达9.8万亩,受害率70%;高洲县 8万亩的蕉园,束顶病发生的面积达到了3万亩,受害率37.5%。广西南宁郊区,一九七九年香蕉束顶病仅0.08%,一九八○年上升至5.3 %,一九八一年扩大到14.4%,累计损失蕉林10万株,香蕉150万公斤以上。云南省已有大面积香蕉束顶病的感染区。福建省香蕉的主产地漳州一带,束顶病的发生也相当普遍。据上所述,香蕉束顶病已经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香蕉生产。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可能使我国香蕉生产受到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香蕉常见的病虫害有20多种,发生普遍且危害最大的病害是叶斑病、束顶病和黑星病;此外,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香蕉试管苗大面积推广,香蕉病毒性花叶心腐病的发生与危害也日趋严重。香蕉虫害主要有:交脉蚜、象鼻虫、卷叶虫、红蜘蛛等,本文就以上病虫害的防治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6.
大豆炭腐病又名根茎腐病。该病在美国、印度、巴西、日本及南斯拉夫等国每年都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在我国河南、湖北及江苏等省也有发生和分布。1990年9月在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财落堡大辛二村首次发现了大豆炭腐病,大辛二村的一块400亩大豆田普遍发生炭腐病,发病株率高达75%。在郝家桥村的一块豆田发病株率为55%,且在不少病  相似文献   

7.
花生炭腐病     
这种真菌能使花生产生枯萎、根腐、茎腐(干腐、炭腐、灰茎腐),也可使花生叶片产生叶斑,还能使荚壳与种仁产生腐烂(黑荚),当病菌生长在种仁的子叶上时还能产生隐藏的腐烂。炭腐菌(M.phaseoli)已在世界各地多种寄主和土壤中发现,能为害蚕豆、向日葵、甘薯、甜瓜、番茄、玉米、高粱及许多杂草。现在研究范围已类似甘薯黑斑病。病菌对花生成株影响很小,有些地区荚果在土壤里开始成熟时受害较重。Bouriquet与Jaubert报导在Senegal地区花生种子因受该病为害减产34%。现已报导的有冈比亚、阿根廷、委内瑞拉、印度、以色列和美国花生上发现炭腐病。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马桂珍,暴增海(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以后其它国家相继报道。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尤其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  相似文献   

9.
在海南省东升农场发现一种新的木菠萝果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一个菌株B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该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引起的木菠萝果腐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也叫大豆疫病或大豆疫霉根茎腐病,该病最早于1948年发现于美国以后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报道,对大豆危害极大,一直为我国的进口植物检疫对象。1991年沈崇尧等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豆疫霉病菌,鉴于该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玉米顶腐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米顶腐病(Fusarium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Wr.&Renik)是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曾有报道。在我国,此病于1998年在辽宁省阜新地区首次发现,为我国玉米上一种新的病害。据调查,当年阜新县发病面积达60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3。此外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也有此病发生。2002年,玉米顶腐病在辽宁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玉米生产上严重的产量损失。许多地块因此病造成毁种,农民和生产部门对此反应强烈。针对这一生产上的新问题,对辽宁省玉米顶腐病的发…  相似文献   

12.
用异菌脲悬浮剂(有效浓度255 g/L)对香蕉冠腐病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发现:2 000、1 500和1 000 mg/L异菌脲对香蕉冠腐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 mg/L;在药剂处理8 d(果实开始发病)时,最高防效可达96.39%;在药剂处理20 d(药剂处理果实处于口食阶段)时,最高防效可达89.69%,明显降低了贮运期间香蕉冠腐病的发病率。经处理的蕉果外观美,风味好,值得在香蕉贮运保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黑根腐病是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新发生病害之一。该病于1996年首先在敦煌市转渠口、杨家桥、七里镇等发现;2006年在金塔县航天镇、高台县黑泉镇发现;2007年在玉门市柳湖乡发现;近年来,已遍及敦煌、金塔、玉门、高台等主要植棉县(市)。虽然该病属于偶发性病害,但对棉花产量及品质会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香蕉出现花叶病斑,叶鞘腐烂,内部坏死到植株死亡,从中分离的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编码程式CMV:R/1:1/18:S/S:S/Ap.).我们根据病毒在植株的传递、寄主范围、物理性状及血清反应.棉蚜虫(Aphis gossypii)用口针把病毒从香蕉传播到试验植物,不再传回香蕉.60~70℃、稀释度10~(-3),病毒不活动.27~30℃条件,病毒能存活92小时.病毒寄主范围广泛,能感染试验用寄主植物苋科(Amaranth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葫芦科(Cucurbit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茄科(Solanaceae)等49种中的28种,但是,禾本科(Gramineae),唇形科(Labiatae),椴科(Malvaceae)和锦葵科(Tiliaceae)不是寄主.  相似文献   

15.
赵宁  王人元 《中国马铃薯》1989,3(4):229-233
<正>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于1922年已被发现,但其病原鉴定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967年 Diener 等首次发现该病由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简称 PSTV)所致。PSTV 的寄主范围很广,但绝大多数属于无症侵染。早期 PSTV 的诊断主要靠生物鉴定的方法进行,后来很多学者试图利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但由于 PSTV是1个没有蛋白质衣壳的小分子量核酸,不具抗原性,故不能制备其抗血清。Morris 等1975年首次报道了用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PAGE)法检测 PSTV;Owens 等1981年报道  相似文献   

16.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Eriwiniacarotovoraf.zeae)60年代曾在我国普遍发生,近年来少见报道。2000年7月22日,滨州市植保人员在滨州市旧镇镇、张集乡玉米田内进行田间调查时发现了该病,发生面积约133hm2,一般病株率2%,个别地块达10%。该病传染性强,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暴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发生、防治应给予高度重视,避免其发展成为玉米上的又一重要病害。1 发病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  相似文献   

17.
东1号麻又称龙舌兰杂种11648,是目前龙舌兰麻最高产的品种,但易感斑马纹病.据报导,外省主要植麻场已有此病发生,对生产威胁很大.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东1号麻,1976年在本省东1号麻适应性调查中,发现有些植麻场的东一号麻田有茎腐、轴腐麻株,但未查明是否与斑马纹病有关.为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早发现,早防治,我们在省农业局领导下,与厦门农业局、龙溪地区农垦局、自沙会农场和万安农场配合组成调查组,于1977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闽南13个植麻场调查,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承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植保系作病理诊断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陈洪福  张怀芳 《中国麻作》1988,(1):12-12,18
苎麻茎腐病在我国各麻区均有零星发生,局部麻区的个别年份能导致成片麻株倒伏枯死。1982年江西宜春地区及1987年湖南汉寿周文庙乡有一些丘块因该病为害而失收。国外苏联(Varlamova 1934)和美国(Summers 1960)都报道过有该病的为害。本病只为害苎麻。  相似文献   

19.
目前,日本北海道一带广泛分布着由Fusa—rium nivale(=Gerlachia nivalis)引致的秋播小麦红色雪腐病。该病一般多见于多雪地带排水良好的地里,但冻土地带也常在多雪年份或多雪地里严重发生。1973年以来一直使用甲基托布津(以下称TM)防治该病有效。然而,在1981年春季,发现前一年秋季已喷药的地块,成片或零星发病较往年增多,还  相似文献   

20.
据Shipton等报道,1898年小麦颖枯病在美国马里兰州的Townsend首次发现,并引起了43-50%的产量损失.本世纪初该病对小麦产量的损失估计为10%(马里兰州)到5%(北卡罗来纳州),最近却达到31-50%.虽然降雨少的年份,产量损失微不足道,但颖枯病确已成为限制美国东南部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