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解决稻谷在高温干燥和储藏过程中品质损失问题,设计了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利用冬季环境下形成的自然冰为高含水率稻谷制冷,以减少高温干燥稻谷工序并减少储藏期间稻谷的品质劣变。试验检测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内稻谷的储藏品质与加工品的变化,并与传统常温仓做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供冷均匀、能耗低、无污染,其制冷系统的能效比为3.54;初始含水率为16.5%的高含水率稻谷在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中能安全储藏5个月,平均含水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最终达到(15.1±0.5)%;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中稻谷粮温稳定,平均粮温为9.8℃;储藏期结束后,稻谷脂肪酸质量比为18.3 mg/(100 g),发芽率为86.75%,霉菌总数为5.1×104CFU/g,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中稻谷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比常温储藏的稻谷分别提高了5.41个百分点和9.57个百分点,裂纹率比常温仓的稻谷降低了13.88个百分点,自然冷资源低温储藏仓中稻谷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显著优于常温仓中稻谷。  相似文献   

2.
贮藏条件直接影响贮藏损失及粮食品质。为了确定农户贮藏小麦的较佳条件,保证贮藏过程中尽量减少储粮损失及保障其品质安全,对农户采用铁皮和塑胶两种不同材料装具贮藏小麦时品质(质量损失率、水分含量、脂肪酸值、蛋白质、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和虫害)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在贮藏过程中,第1年的质量损失率大于第2年;水分呈下降趋势;脂肪酸值变化不大,整体上略有增加;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呈现上下波动趋势,最终和初始值相差不多;遭受虫害侵害的状况受季节温度影响。综合考虑贮藏的质量损失和小麦的品质指标,塑胶装具贮藏优于铁皮装具。  相似文献   

3.
玉米胚较大,决定了其是一种较难储藏的粮食品种。玉米发热是玉米储藏保管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玉米保管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对其安全储存十分不利。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玉米保管工作经验,对玉米安全储藏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不同陆地棉品种对苗期淹水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陆地棉品种苗期对淹水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别,试验选用5个陆地棉品种,淹水18 d,分析了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陆地棉中可溶性糖量变化表现2种趋势,一是在淹水0~6 d内快速升高并在维持较高水平,二是在淹水6 d后才开始迅速升高;所有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均表现波动性升降,不同品种波动幅度不同;酶活性数据表明,淹水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快速升高并维持高活性,品种不同时间不同;多酚氧化酶早期略下降,但后期具有较高活性,不同品种下降和升高时间不同;过氧化物酶淹水后早期酶活性迅速升高,但后期普遍酶活性很低。陆地棉苗期淹水时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可能起着主要调节作用,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可能在淹水逆境过程中起次要修复作用。综合几个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陆地棉最佳淹水排涝时间为0~6 d。  相似文献   

5.
油茶籽储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相对湿度储藏条件下油茶籽的储藏稳定性,通过测定储藏后油茶籽油的品质来评价油茶籽的品质。试验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低于75.5%、水分含量9.8%以下储藏7个月后,油茶籽未发生霉变和虫害现象,油茶籽中所含油脂的氧化程度较低,但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相对湿度超过80%时,油茶籽储藏5个月后开始发生霉变,油茶籽油品质较差,个别品质指标已超过国标规定,储藏期不宜超过5个月。  相似文献   

6.
翅果油树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由于翅果油树种子的发芽率较低,翅果油树的这些价值并未被充分开发。本试验尝试对翅果油树种子进行不同层积处理,并测量不同层积处理条件下,翅果油树种子萌发过程中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翅果油树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三类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以及异柠檬酸裂解酶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土壤深度为30 cm的位置,翅果油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最高。这些结果为解决翅果油树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韩赟  梁静  李成  于海华  於海明 《农业工程》2020,10(12):45-49
稻谷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除了稻谷自身品质、水分含量外,储藏时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其稻谷品质变化。高温高湿的储藏环境下,稻谷脂肪酸含量、霉菌数量增长变快,稻谷陈化变质速度加快。综述了储藏条件对稻谷品质的影响,分析稻谷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各项品质变化,讨论现有的稻谷储藏技术,并分析了不同储藏方式下稻谷品质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玉米籽粒透射图像由于对比度较低造成内部组分提取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色彩通道非线性变换的多通道重叠区域分割方法,对玉米籽粒图像在灰度、R通道及b通道下得到的二值图像使用重叠区域原理,实现玉米籽粒组分的精确分割。首先,采集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透射图像,提取单粒玉米籽粒;其次,采用多通道重叠区域法分割单粒籽粒图像,得到玉米籽粒胚部、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3部分的图像;最后,以查全率和查准率评价多通道重叠区域法与传统图像分割方法对不同品种玉米籽粒的分割效果。不同品种玉米籽粒的分割试验表明:多通道重叠区域分割方法的查全率、查准率及综合评价指标均达到98%以上,分割效果优于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能够实现不同品种透明角质玉米籽粒透射图像的精确组分分割。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清水灌溉为对照,分析了再生水对玉米株高,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对玉米幼苗的品质在短期内有一定促进作用,长期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影响不明显。在一定年限下,再生水灌溉不会对玉米幼苗品质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油菜最佳的收获途径,选择4个油菜品种,针对不同的收获时间、收获方法(人工、机械)、收获方式(联合、分段)开展油菜籽粒性能研究,分析不同收获因素对籽粒的含水率、破碎率、发芽势、发芽率等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收获方法和方式对油菜籽粒发芽势和发芽率影响的方差分析,明确各因素对籽粒发芽势及发芽率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收获时间推移籽粒含水率直线下降,破碎率缓慢上升,发芽势和发芽率无显著变化;采用机械分段收获可获得最低籽粒含水率和最低的破碎率;联合收获时人工和机械两种收获方法对籽粒发芽率影响显著;采用机械收获时,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两种收获方式对籽粒发芽率影响显著,且得出籽粒发芽率高低为人工联合>人工分段>机械分段>机械联合。  相似文献   

11.
黄永忠 《农业工程》2014,4(6):71-73
研究了不同粮库的稻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储藏品质指标如脂肪酸值、水分、还原糖、非还原糖和黏度等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储粮品质的影响,从而探讨出较符合稻谷储藏的条件,以此来保证稻谷的品质。试验结果表明:稻谷的脂肪酸值是一个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指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脂肪酸值的变化速度加快,在低温低湿的环境则变化缓慢。稻谷中还原糖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和储藏条件的不同,其值变化不是很大。另外,稻谷的非还原糖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在逐渐降低,特别是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其值变化越明显,下降速度越快。最后,稻谷的黏度会随储藏时间延长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新稻的黏度较大,陈稻的黏度较小,且温度和湿度越大,其值下降得也越快。   相似文献   

12.
发芽率是玉米种子质量检验的重要指标,种子发芽率低会影响农业作物单产。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有种子成熟度、病虫害、水分、温度等。通过采取选择合适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采用科学制种技术等措施,可以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保证玉米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芽率是玉米种子质量检验的重要指标,种子发芽率低会影响农业作物单产。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有种子成熟度、病虫害、水分、温度等。通过采取选择合适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采用科学制种技术等措施,可以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保证玉米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春玉米作物系数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东北地区1951—2018年107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和春玉米观测资料,利用不同作物系数修正公式,对作物系数模型计算的春玉米作物系数进行了验证,并利用空间插值法对全生育期及各生长阶段作物系数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风速、湿度影响的单作物系数法对春玉米生育初期作物系数的模拟效果最好(R2=0.65)。东北地区全生育期春玉米作物系数在0.756~0.815范围内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北部的局部地区和辽宁省的东南部。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在生育中期最大,快速生长期次之,生育初期和末期总体较小。近7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R2=0.38),作物系数倾向率达到-0.004/(10a)。在各个生育阶段,作物系数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下降最为明显,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次之,辽宁省变化不明显。东北地区绝大部分站点作物系数基本呈下降趋势,呈下降趋势和显著下降趋势的站点占比分别达到92.5%、64.5%。就不同生育阶段而言,快速生长期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呈显著下降趋势站点占比为46.7%);在生育中期及末期,下降趋势也较为明显(呈显著下降趋势站点占比分别为41.1%和34.6%),在生育初期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传统玉米秸秆纤维素分离工艺中,一般采用硫酸等强酸进行处理,存在酸腐蚀性强及碱消耗量大等问题。基于此,研究以磷酸预处理结合碱性过氧化氢的处理工艺,探究处理过程中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得到适宜工艺为:磷酸处理温度150℃,处理时间1. 5 h,磷酸质量分数1. 67%,氢氧化钠质量分数1. 0%,过氧化氢质量分数2. 0%,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得率达89. 02%,半纤维素去除率达93. 25%,木质素去除率达95. 18%,纤维素质量分数达90. 19%,同时在稀磷酸处理过程获得的滤液中能得到高副加值产物木糖、阿拉伯糖以及糠醛,半纤维素的回收率高达93. 81%。通过FTIR、SEM、AFM和XRD等测试分析发现,玉米秸秆经过磷酸处理后能有效去除半纤维素,碱性过氧化氢处理能脱除木质素组分,两步处理过程中秸秆纤维素晶型无变化,但是结晶度显著提高,热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氮的再吸收和储藏可减少春季林木从土壤中吸收的氮量。论述杨树皮部储藏蛋白季节性变化以及皮部储藏蛋白的累积、分配、诱导和表达,并对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木本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玉米籽粒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玉米种植主导品种金穗4号玉米籽粒的压缩和剪切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针尖压入法对玉米籽粒各组分的硬度作了试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以及压缩和剪切位置对玉米种子籽粒静压破损特性和硬度有明显的影响;角质胚乳的硬度明显高于粉质胚乳和胚,而粉质胚乳的硬度略高于胚.  相似文献   

18.
大米在储藏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研究两种大米在常温(15℃)和高温(30℃,40℃)下储藏前后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含量、粘度值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判断高温储藏条件下大米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大米的水分含量、粘度值、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脂肪酸值则呈上升趋势,且高温30℃和40℃时比常温时的品质劣变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的大豆分离蛋白风味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风味,特别是降低大豆蛋白的豆腥味、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豆香味,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谱分析了不同原料和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分析了由普通大豆和缺失3种脂肪氧化酶的大豆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风味变化,结果表明,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E)-2-己烯醛含量低、没有己醇生成,说明脂肪氧化酶是产生己醇的关键控制酶,对(E)-2-己烯醛的产生有较明显的影响,DF3品种中的豆香味成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酶解工艺分析表明,蛋白酶的使用能够促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大豆蛋白的分离,植酸酶和蛋白酶两步处理法能更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大豆蛋白的结合,非酶解样品主要豆腥味物质的浓度明显高于酶水解的产品,与蛋白酶水解法的样品相比,两步酶解方法豆腥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明显降低,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也有所降低。脱气工艺分析表明,二次脱气工艺能够促进部分豆香味成分的生成,同时有效降低豆腥味物质的浓度,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及其多聚体、苯乙醇、(E,E)-3,5-辛二烯-2-酮、3-辛烯-2-酮等物质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二次加热是促进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成的原因。粉碎工艺分析表明,粉碎不利于豆香味物质的产生,但有利于改善冲调后的口感。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连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群体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采用盆栽试验,以裸地(CK)和轮作(R)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马铃薯连作年限条件下(马铃薯连作1 a(T1)、3 a(T3)和5 a(T5))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土传病原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与R处理相比,T1、T3、T5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下降,土壤真菌/微生物和放线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增加。与CK和R处理相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真菌显著下降。马铃薯连作后镰刀菌数量呈上升趋势,T3和T5处理茄病镰刀菌和尖胞镰刀菌数量显著高于硫色镰刀菌。连作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R处理与T5处理差异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动态上升趋势。连作马铃薯微生物量C、N量比轮作显著降低,T1、T3和T5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高于R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量碳氮显著促进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土壤真菌抑制微生物量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促进镰刀菌,而镰刀菌抑制细菌、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从而导致了病原菌数量增多,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