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娟莉 《湖南农机》2013,(6):215-216
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农耕之本是水,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灌溉工具以满足农田对水的需求。古老的灌溉工具、灌溉机械无一不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人造物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最近,李岚清副总理在关于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的一份情况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他指出:节水是维持生命延续的永恒主题。行走式节水灌溉是中国特色节水灌溉的一个典型,它多采用灌溉、施肥、播种、洒药于一体的模式,在某些地区,特别是春旱地区,有其适应性,应加以研究开发。我国北方农区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7月~9月,春旱十年九发生。春季正是播种季节,因此,亟须用一种行走式节水灌溉机械来保春播。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一种在水资源匮乏或无灌溉水源的地区,在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农耕是指已引入犁、畜力牵引、水利灌溉及人工施肥的农耕制度。五千多年来,中国各农耕文化区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以及不断吸收邻近区域的农耕文化,经过文化整合和生态适应,逐渐形成了中国目前传统农耕文化地域分布的格局。在中国辽阔的大陆土地上,存在着3条重要的农业地理分界线,即400mm等雨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这3条农业地理分界线,把中国陆上部分划分为四大农耕文化区,即北方旱地农耕文化区、南方水田农耕  相似文献   

4.
三晋农耕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含义颇广且深,中国传统文化之母是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早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早于中国文明之起源.山西乃是中国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山西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量,结合典型年降雨在苜蓿生产各茬内的分布特点,提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不同降雨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下,地下滴灌苜蓿土壤含水量≥50%田间持水率时,各茬株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茎叶比在丰水年型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升高,在平水年型随收获茬次延续逐步下降;各处理干草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且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60%田间持水率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草田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株高和分枝数,进而影响干草产量,并据此建立了苜蓿草田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间的作物水模型,计算苜蓿草田各茬兼顾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最优耗水量,结合自然降雨分布特征,提出宁夏引黄灌区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枯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5 000 m~3/hm~2,灌水20次;平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600 m~3/hm~2,灌水19次;丰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132 m~3/hm~2,灌水17次。  相似文献   

6.
三晋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的共性 山西农耕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中国农耕文化的所有特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中国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显性文化、主导文化,它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目前的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农业文明起源是多元的,而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的晋东南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从距今180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在晋南地区生存繁衍,到距今2万年左右的晋东南下川人开始使用磨盘、磨棒研磨采集的植物籽粒,预示着人类农业活动的萌芽.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齐名的山西省武乡县牛鼻子湾遗址,昭示着山西地区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的发生,使人们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游走采集、渔猎生活,人们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7.
高扬程灌区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甘肃省水资源短缺尤为严重,特别是甘肃省高扬程灌区分布较多,水资源综合利用成本较高.因此,必须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兴电灌区为例,分析了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高扬程灌区发展节水灌溉应采取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自主管理灌排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基于"参与式灌溉管理"(简称PIM)这一概念所进行的灌溉管理改革正在世界各国进行.在中国,基于PIM这一概念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对灌区进行管理的改革得到了中国水利部的大力支持.自主管理灌排区(SIDD)的前称为经济自立灌排区,是在中国开发的一种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综合形式,并在许多世行项目区得到了发展.SIDD包含了整个灌区,是由农民用水者协会[WUA负责管理灌区末级渠道(给用户放水)]和供水公司(管理骨干系统)组成.自1995年以来,中国水利部一直支持SIDD/WUA在世行项目区的发展,已在6个世行项目中实施.  相似文献   

9.
污水灌溉对小麦和玉米的重金属积累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邯郸市5种水质灌区的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中水灌溉和井水灌溉对重金属在作物中积累影响最小,无论何种水质灌溉,4种重金属在作物中积累趋势为Zn>Pb>Cu>Cd,分布趋势基本为根大于茎和籽粒,作物体内铅和镉含量超标.分析表明,只要对污水进行铅和镉适当处理,用中水灌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国外灌溉节水技术的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周卫平 《节水灌溉》1997,(4):18-20,26
1灌溉技术的发展灌溉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据考证,早在6000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人类有意识利用河流或洪水的圩、堤、渠等工程。由于人类开始有效地对水加以利用,灌溉农田,从而形成了文明的基础。历史学中有一个专门提法叫“河流文明”,它所指的就是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范围内以灌溉农业为基础,使人类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直至形成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古代文明。从引水方法而言,在尼罗河流域,人们以低的围堤引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有发达的渠网;在印度河流域以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