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电动客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电动客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其转向盘的驱动有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转向阻力的模拟由基于PLC控制的液压加载系统实现。该试验平台适合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开发、系统试验及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整车参数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参数并分析电动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得到助力特性曲线图,验证了助力特性的准确性,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实际助力特性与理想助力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满意优化理论,建立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系统满意优化策略,设计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系统及实车道路试验系统。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系统实车道路试验,分析了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系统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计算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前悬架动挠度的峰值和标准差分别降低了14.00%和14.56%,意味着悬架对车身的冲击变小;而轮胎动位移峰值降低了11.34%,轮胎接地性能提高;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峰值分别降低13.60%和14.41%,标准差分别降低15.80%和16.08%,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性能的客观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对汽车转向性能的影响,提出从转向轻便性、转向回正性、转向盘中间位置区域性能、转向盘振动、随动灵敏度和助力特性等方面进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性能的客观评价,并探讨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电动助力转向助力控制规律、基本设计参数以及相关试验标准的确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数学模型时,各部件的特性参数对其性能影响很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电机通过蜗轮、蜗杆减速后实现对驾驶员助力,而蜗轮、蜗杆传动机构通过橡胶缓冲套支撑在轴承上,且蜗轮与蜗杆啮合属接触问题,用工程力学无法计算电机轴等效刚度,从而在产品开发阶段建立电机动力学模型时其等效扭转刚度很难确定,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对该机构等效刚度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还可用于根据系统性能要求确定机构形状和尺寸。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农用抓草机的转向操纵灵活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设计了一种适合抓草机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根据简化的抓草机电动助力转向物理模型,给出了抓草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合适的助力特性曲线,采用PID和直流斩波控制策略对电动机目标电流进行闭环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助力特性与所设计的助力特性基本一致,且随着车速提高,转向盘上的转矩也相应增加。设计的控制要求策略既提高了转向的轻便性,又保持了驾驶员的路感,可满足抓草机在转向操作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助力转向方式之一,近年来在汽车特别是在乘用车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工作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如何分类的,最后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电动助力转向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由永磁同步电机、逆变器、转子位置检测装置和控制单元构成。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包括扭矩控制和矢量控制。扭矩控制是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目标,矢量控制是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流矢量的控制。阐明了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过程,分析了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助力特性设置、坐标变换和脉宽调制技术。  相似文献   

9.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助力转向方式之一,近年来在汽车特别是在乘用车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工作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如何分类的,最后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及控制策略,展望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指出电动助力转向技术代表未来汽车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将在动力转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分别建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模型与主动悬架系统(ASS)模型,提出了EPS与ASS的集成模型。综合考虑EPS与ASS的相互影响,设计出H∞/PID集成控制系统。从提高汽车转向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角度出发,根据人体对振动的敏感频率范围引入了适当的频域加权函数,设计出ASS系统的H∞最优控制器,使水平和垂直方向敏感频率范围内的振动都得到明显降低;从改善驾驶员转向轻便性角度出发,设计出EPS系统的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集成控制方法能够使汽车转向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模型。采用PID模糊控制策略对电动机目标电流进行闭环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与未加EPS系统的车辆相比,采取基于PID模糊控制的EPS系统使车辆具有良好的助力转向性能,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EPS与MBR中污泥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ckenfelder模型建立了MBR污泥系统COD降解动力学方程来表征污泥活性,确定了运行时间为19、27、34、43、50、59、67和76d时COD的降解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活性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运行时间为50d时降解速率K1达到最大值2.72,污泥活性最好;单位体积污泥内EPS含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与污泥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似,当运行时间为43d时达到了最大值252.08mg/L;COD降解速率K1与EPS浓度关系为y = 42.553K1 + 141,两者呈良好正相关,说明单位体积污泥中EPS含量越高,COD的降解速率越快,单位体积污泥的活性也越好。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了采用无刷直流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建立相应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利用Matlab/Simulink中的SimPowerSystems工具箱以及S-函数等搭建了无刷直流电机电流单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该模型满足理论分析,能够获得良好的各相绕组的电流曲线、反电动势曲线、转速曲线和转矩曲线等,可以用于进一步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其控制器(ECU)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RM LPC2119单片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采集的速度、转矩等信号通过LPC2119的信号处理,通过PWM技术和H桥电机驱动电路实现对电机进行控制,实现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且可以通过CAN总线实现EPS数据的传输。研究的硬件控制器通过了有关的电气性能测试,对所设计的硬件系统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硬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传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机驱动电路H桥的工作特性。简单介绍了目前H桥电路专用驱动芯片,分析了在EPS的H桥电路中不使用专用驱动芯片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几种H桥上管驱动电路的可行方案。这些方案在我们开发EPS的过程中均经过了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7.
以某一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电子控制器(ECU)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试验台,通过数据采集,获取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和输入(转向盘扭矩、车速)-输出(电动机电流)数据对,依据模糊控制理论,将数据对转变为模糊控制规则,进而利用MATLAB的模糊逻辑工具箱构建了电动助力转向的模糊控制系统,并将这些规则导入进此系统,再利用MAT-LAB的S imu link模块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编制程序进行了试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基于输入-输出数据对的模糊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跟踪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特性曲线,模糊控制作为在线的实时控制可以满足EPS的动态要求,为模糊控制理论在EPS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和系统组成。在研究助力转向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Freescale 9 s12Xdp512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的控制器,通过方向控制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和PWM脉宽调制技术实现对电机的控制,并对EPS转向助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TLAB的EPS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动助力特性对于安装了EPS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EPS的动力学模型、助力特性、助力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在MATLAB环境中建立了EPS的控制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此设计有效。  相似文献   

20.
秸秆纤维EPS缓冲包装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植物秸秆纤维聚苯乙烯缓冲材料静态压缩实验数据,研究了材料的缓冲性能,并考虑植物秸秆纤维的影响,对Sherwood Frost本构关系框架进行了扩充,建立了非线性本构关系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成功识别模型参数。此种描述植物纤维类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植物纤维聚苯乙烯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