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要构建以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上融入高职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方法。机械类培训课程要注重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学校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状况,让学生能够适应课程的教学进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两大问题,就是高职专科"招生难"和应用型本科"就业难"。从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视角,探讨如何构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和课程衔接间应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文章分析了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的职业能力分析,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并给出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为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专业的机床数控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配置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床数控技术系列课程的开展情况及教学效果,提出了两者合理的匹配关系及学时分配比例,确定了课程间的合理衔接与支撑关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完美融合的机床数控技术教学的一体化,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岗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海平  金燕 《南方农机》2023,(7):159-163+170
【目的】高职本科“4+0”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跨越高职和普通本科的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本科“4+0”联合培养模式下,应达到出于高职而高于高职的目标,培养的技术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既要做到技术理论基础强,也要实现实践技能及应用能力强。【方法】课题组以“4+0”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模式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寻求该培养模式从试点探索到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结果】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发挥双方的办学优势,协调提升育人质量。【结论】高职本科“4+0”联合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中最新的培养模式,它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课程"课、证融合衔接"进行研究;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证中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方面的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通过项目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7.
课程设置体现在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黑龙江省各本科农机专业院校根据本省对本科层次农机专业人才需求、结合院校自身特点设置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黑龙江省内部分设有农机本科专业的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横向对比,结合院校自身特点、办学特色,分析农机专业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农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确立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与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详细阐述了该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市场需求与执业要求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本文对工程管理专业背景与BIM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基于信息化的实践教学改革机制提出了实践课程体系优化、项目驱动实践等举措,旨在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提出可行性意见与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过程当中,传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中高职衔学生接培养过程当中课程链存在的体系陈旧、衔接不畅、教学组织方式守旧、非专业对口衔接导致技能培养错位等问题,提出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统一课程标准、加强科学完善教学计划等措施,实现中高职精准衔接,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社会及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愈发完善,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任务,专业技术课程的衔接在整体中职教育衔接内容中十分重要,必须加以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本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进行探索,提出优化衔接工作的相关意见,希望能够通过文章分析对专业课程的衔接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育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创新性机械电子工程科技人才,我国提出多种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计划,为我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视角。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应用型工科专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态,综合现代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欠缺、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不足和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本研究以目前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状况为基础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实训课程教学为研究目标,建设综合性的实训课程教学类别。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婷 《湖南农机》2014,(5):135-136
湖北省2011年在机械类专业中率先开始探索"知识+技能"专业大类的技能高考,文章以专业基础课程为背景,讨论中高职课程衔接实施过程中,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上采取的措施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课程是汽车专业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开设的课程,基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的人才目标,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训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效果,证明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培育高素质农机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衔接式教育,中职和高职可以系统化打造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教学。文章对如何保障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顺利实施进行研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及太仓及周边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欠缺、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落后、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等问题,作者整理归档了专家研讨、用人单位建议以及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战经验,提出了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以及专业改革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项目贯穿式课程体系的特点,在结合知识点特征的基础上,按照独立性原则对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关联课程知识点进行拆分,按照系统性原则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和整合,形成了以知识点为基础的课程和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试点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为其它专业构建项目贯穿式课程体系时的知识点的拆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涂浩  陈淑玲 《南方农机》2023,(12):184-187
【目的】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成功获批“1+X”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三批试点背景下,旨在探索如何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1”和“X”的有机衔接。【方法】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将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完善书证融通体系,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完善书证融通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持续提升师资技能水平五个方面开展改革实践,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专项工作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升级实习实训条件,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结果】该教改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快、更好、更全面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等级证书技能,通过为期三年(2020—2022年)的学生考证实施,完成了309人的学生培训,通过219人,总通过率70.87%;与此同时,学校也获评2次“优秀考核管理中心”、1次“优秀试点院校”。【结论】该教改模式可提高证书考核通过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1+X”证书书证融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减少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增加工程性,更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思考,建议对标能力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设计能力为中心,通过知识领域划分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应用性本科高校定位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选课程"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及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想象力欠缺的现状,提出基于BIM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搭建BIM课程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BIM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有别于本科院校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教学改革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