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考量了新型侧深施肥插秧机的相关作业技术参数,比较不同肥料运筹模式下插秧施肥一体机侧深施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肥料运筹条件下,侧深施肥插秧机作业与传统机插、人工施肥作业产量基本一致;不同肥料运筹条件下,侧深施肥插秧机作业产量随施肥量、施肥次数的减少而减少,其中用肥最少的减量、减次处理相对于人工常量施肥处理减产12.7%。在生产中使用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既可以实现水稻稳产、增产,又能达到"两减一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水炭运筹对寒地黑土区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以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比,研究水分管理模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二因素全面试验构成的不同水炭运筹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基肥、蘖肥、穗肥和肥料整体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各阶段施用的肥料氮素残留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施用的氮肥在稻田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8.16%~34.42%,其中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的残留率分别为27.53%~41.35%、34.32%~43.50%和11.58%~25.67%。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 t/hm^2时,水稻收获后两种灌溉模式下基肥和蘖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穗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显著高于传统淹水灌溉(P<0.05),且两种灌溉模式肥料氮素在相同土层深度中的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施用的氮肥在稻田0~2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均高于传统淹水灌溉,而在40~60 cm土层的残留量均低于传统淹水灌溉;施加25 t/hm^2生物炭时,对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产生负效应。合理的水炭运筹模式能够增加耕层土壤(0~20 cm)肥料氮素残留量,减少肥料氮素损失,抑制肥料氮素向深层土壤运移,降低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素对稻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水炭运筹管理模式下水稻对不同阶段施用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肥、蘖肥和穗肥,以常规淹灌作为对比,研究两种灌溉模式不同水炭运筹下水稻对基肥、蘖肥、穗肥的吸收利用、积累和转运,以及水稻成熟期不同阶段施用的氮肥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水炭运筹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的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不同水炭运筹下肥料对氮素总积累量的贡献率为17.81%~20.60%,两种灌溉模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对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5.55%~23.31%、31.68%~44.91%、48.82%~71.18%,施加适量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浅湿干灌溉模式下水稻植株除对基肥的吸收利用率较低外,对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均优于常规淹灌;水稻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与肥料总氮素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与相应的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合理的水炭运筹能够提高肥料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4.
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测试土壤养分含量和田间肥料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肥次数对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内蒙古西辽河春玉米施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基本随之增加。施肥次数增加至3~4次时,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值。综合考虑,从省时省力的角度来看,处理NPK3是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从节肥增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上,处理NPK-N15%是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6.
喷灌条件下水氮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氮素累积量、转运量、氮素籽粒贡献率、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回收率为21. 27%~44. 64%,N2W2处理的氮肥回收率最高。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累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茎、穗叶,中等施氮水平下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玉米植株氮素在W1水平显著降低(P 0. 05)。各器官氮素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施氮处理整株玉米氮素转运量较未施氮处理均有所提高,N2W2处理氮素转运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 0. 05)。参与转运的氮素中,土壤氮转运量大于肥料氮转运量。玉米各器官15N转运量和土壤氮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整株玉米植株中参与转运的氮素有22. 43%~39. 45%来自肥料,中等施氮灌水处理各器官在向籽粒转运较高肥料氮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土壤氮转运量。不同器官氮素籽粒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占籽粒氮素累积量的18. 29%~44. 29%,贡献率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干物质转运量以及籽粒贡献率均由大到小依次为茎、叶、穗叶,N2W2处理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均最高。结合玉米干物质累积与转运规律以及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建议当地玉米种植采用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水氮管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襄汾县主要粮食作物,2011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3万hm^2,总产1.6亿kg,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春玉米叶龄管理高产栽培技术”是襄汾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提炼总结出的玉米高产技术经验,根据叶龄来判断玉米各生育阶段的营养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玉米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达到玉米优质丰产高效的目的。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该技术比传统的栽培模式平均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主要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为控制化肥施用总量、优化施肥结构、科学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无肥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氮磷钾区5个处理区,收获后计产、化验玉米及茎叶的氮、磷、钾含量,计算出化肥的利用率。【结果】1)不同施肥处理能够提前玉米成熟期和收获期,对其他生育期无影响。2)不施肥和不施磷肥对玉米株高影响较大,不施肥和不施氮肥对玉米基本苗、成穗数影响较大。3)试验地块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2.6%、12.9%和34.2%,在大田生产上应适量减施化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4)缺素施肥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不施氮肥尤为明显,钾肥、磷肥次之,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结论】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极显著,但目前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均偏低,建议生产上配合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防止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将实验区域分为四组,分别施用不同的肥料方案,包括无肥料对照组、化学肥料组、有机肥料组和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混合组。在玉米生长期间,记录了每组的生长情况,并对收获的玉米进行了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肥料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化学肥料组和有机肥料组的玉米产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0%和15%,而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混合组的玉米产量增加了25%。此外,有机肥料组和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混合组的玉米品质更好,其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化学肥料组和对照组更高。  相似文献   

10.
张忠学  尚文彬  郑恩楠  陈帅宏  陈鹏  刘明 《农业机械学报》2018,49(10):292-299,346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设置3个灌溉水平(200、400、600 m~3/hm~2)以及5个施氮水平(0、150、200、250、300 kg/hm~2)研究了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情况,不同水肥处理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规律以及各处理的氮肥有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吸收肥料中氮素占总氮量的33.32%~43.54%,吸收土壤中氮素占总氮量的56.46%~66.68%。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不同,由大到小表现为:籽粒、叶、茎。增加施氮量可以适当提升玉米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能力,但过量施氮时必须通过增加灌水量才能使玉米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氮素。当灌水量为400 m~3/hm~2,施氮量为250 kg/hm~2时产量达到1 406 3.04 kg/hm~2,土壤氮库达到平衡状态,既实现了高产又满足环境友好需求。  相似文献   

11.
顾佳韬  王凤  徐征和  徐晶 《节水灌溉》2021,(11):83-87,96
为了揭示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夏玉米氮素的利用吸收情况,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夏玉米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2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2个灌溉水平132 mm(I1),166 mm(I2).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和分配情况,分析了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规律以及各处理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与损失情况.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19.43%~28.62%,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71.38%~80.57%;玉米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籽粒、茎秆、叶.土壤氮的激发均为正激发效应,激发率为119.16%~169.19%;夏玉米收获后肥料氮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9.41%~50.75%、20.45%~31.41%和24.67%~41.26%,各处理中N2I2处理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最大,为50.75%.夏玉米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1.63~7.72 kg/kg,水分利用效率为1.09~1.30 kg/m3.适宜的水肥配比有利于植株充分利用氮肥,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12.
一、栽培管理及肥料运筹为避免甜玉米大量集中上市 ,可采取分批播种来错开鲜玉米棒上市时间。第一批玉米于 3月 2 9日用塑盘育苗 ,4月 15日三叶期移栽 ,株行距分别为 2 5和6 0cm ,每 6 6 7m2 栽 4 0 50株 ,活棵率达 98 5% ;第二批玉米于 4月15日直播 ,因土壤墒情差 ,播种量少 ,出苗率只有 55% ,经移苗补栽后基本齐苗。栽培过程中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壅根 ,及时防治蚜虫 ,大喇叭口期用维他灵控高防倒和杀虫胺灌心防玉米螟。在肥料运筹中 ,采取重二头、轻中间的办法 ,每 6 6 7m2 施基肥 4 5%复合肥 2 5kg ,惠满丰生物有机肥2 5kg。拔…  相似文献   

13.
<正>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小麦、玉米是成武县最主要的农作物,2022年小麦播种面积5×104hm2,总产量3.6×105t,玉米种植面积4.7×104hm2,总产量3.5×105t,全年产出秸秆9×105t左右。据调研,目前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主要有四种。(一)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二)秸秆能源化利用。以秸秆为原料,  相似文献   

14.
阆中市春玉米高产种植模式为"双六尺"套作模式的改良型,仍然是4.00 m开厢,是将小麦带宽改为1.67 m、玉米带宽改为2.33 m,扩大了玉米中间两行的间距,使得水分、光照、肥料等均匀分配,最终实现了四行玉米均衡发展,获得了玉米高产的目的。本文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提出了玉米高产种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一、合理运筹肥料 栽培技术的改进,施肥水平的提高,肥料运筹要合理恰当,既要达到高产,又不至于春发过旺造成倒伏,在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增上要合理,三者的比例为3:1:3。磷、钾肥以基肥为主,氮素肥料应重施基肥,少追春肥,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70%~80%。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土壤结构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土壤结构和玉米产量。通过介绍土壤结构的形成机制,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如保护性耕作、旋耕、深松等)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通过综合采用多种耕作措施和肥料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玉米产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给海城地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确定磷肥做底肥的前提下,就氮钾肥不同调控模式对玉米的影响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追施2次氮肥的玉米产量略高于追施1次氮肥的玉米产量,但从多重比较和产出投入比来看,优势不明显;钾肥做底肥时分期施用明显优于钾肥一次性施用;一次性肥料的养分配比如果合理,则肥料利用率高,增产效果较好,但易受土壤条件和气候制约,需因地制宜予以应用;氮肥和钾肥一起施用作为玉米秆肥较为可行;1/3氮肥、全部磷肥、1/2钾肥做底肥,后期追施2/3氮肥、1/2钾肥为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规律和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规律,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 5、12. 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炭运筹下0~60 cm土层NH_4~+-N、NO_3~--N和肥料NH_4~+-~(15)N、NO_3~--~(15)N的累积分布,以及土壤氮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情况,并计算了不同水炭运筹下的土壤盈亏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浅湿干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中的NH_4~+-N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施加适量的秸秆生物炭增加了0~20 cm土层NH_4~+-N、NO_3~--N累积量,同时减少了20~60 cm土层的累积量。相同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浅湿干灌溉模式0~20 cm土层中NH_4~+-N、NO_3~--N累积量和肥料NH_4~+-~(15)N、NO_3~--~(15)N累积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浅湿干灌溉模式20~40 cm和40~60 cm土层NO_3~--~(15)N累积量较常规淹灌模式显著降低(P 0. 05)。浅湿干灌溉模式积累的土壤氮素有9. 79%~13. 96%分布在植株叶片,15. 71%~20. 03%分布在植株茎鞘,66. 00%~74. 50%分布在植株穗部。综合考虑寒地黑土区土壤氮库盈亏平衡,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12. 5 t/hm~2秸秆生物炭的水炭运筹模式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丹徒区当前蔬菜地的现状及土壤质量,掌握菜农实际肥料施用情况,找出影响优质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土壤肥料问题,我们对全区蔬菜地施肥投入状况、运筹方法、土壤状况和存在问题、优质蔬菜生产土壤问题解决途径等进行了研究。1研究方法从2000年初开始,我们按菜地不同的种植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较汉枫牌缓释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南粳46的施用效果,设置3种不同肥料运筹方式,比较各运筹方式间南粳46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的处理(T3)高峰苗数、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穗数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同时综合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缓释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最终提高产量。缓释肥分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的处理(T3)实际产量最高为9 154.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