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  相似文献   

2.
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讲,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1].在含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孔繁翔研究员等在2007年对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阶段的理论假设: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长、上浮及聚集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季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决定水华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2].水华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自身容量[3].  相似文献   

3.
蓝藻水华及其次生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蓝藻水华、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以及与此有关的重大事件。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小分子的环肽化合物,能损害脊椎动物的肝、肾、性腺、神经、心脏等器官,是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尤其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强,是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的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科学家的合作模式,集流域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保育)与可持续渔业为一体,通过维持水域生态系统代谢机制的良性过程,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因水体富含P、N等营养元素,当N:P比值达到15~20时,只要气温、光照、水文、气象等外部条件适宜,浮游生物(尤其是蓝藻)就会快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表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湖靛).从本质上讲,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在蓝藻的光合器内有两类天然复合物:叶绿素a蛋白复合物和藻胆体,它们协同作用使蓝藻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并贮存于细胞中,这些能量被进一步用来将无机物合成为细胞内的各种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5.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虹漫  冷云 《内陆水产》2003,28(12):31-31
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因水体富含P、N等营养元素,当N∶P比值达到15~20时,只要气温、光照、水文、气象等外部条件适宜,浮游生物(尤其是蓝藻)就会快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表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湖靛)。从本质上讲,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在蓝藻的光合器内有两类天然复合物:叶绿素a蛋白复合物和藻胆体,它们协同作用使蓝藻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并贮存于细胞中,这些能量被进一步用来将无机物合成为细胞内的各种有机成分。我国近年的调查显示:滇池、太湖和巢湖已出现因蓝藻过渡生长而…  相似文献   

6.
蓝藻水华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其形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当湖面出现蓝藻水华时,水面被厚厚的一层蓝绿色的湖靛所覆盖,水体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逐渐减少以致消失。由于蓝藻大量繁殖,极大地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引起好氧生物窒死现象,并散发腥臭难闻的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我国地表水体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我们通过对水文水质、气候气象条件的长期监测,为蓝藻水华的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而水华发生主导因子却仍无定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河蟹养殖塘是蓝藻水华的重灾区,微生物制剂、生物酶和活力碳等针对蓝藻控制的产品仅能起到短期抑制效果,充分说明蟹塘的水质特点适宜蓝  相似文献   

8.
1 水华产生的机理1 .1 形成“水华”的藻类 主要有蓝藻类的铜绿微囊藻 (蓝绿色 )、水华微囊藻 (淡黄绿色 )、鱼腥藻以及丝状绿藻等藻体相互连结聚合成群体颗粒 ,细胞粒径大小为 0 .5~ 0 .45μm ,细胞间含有许多伪空泡 ,个体大小和形状不规则 ,肉眼观为一微小粒状蓝绿色粒质  相似文献   

9.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动态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隐患。有关蓝藻毒素  相似文献   

10.
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天然非蛋白质类神经毒素。本文综述了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起源分布、生理活性、中毒防治及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新进展,探讨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河鲀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由于多种海产品中含有河鲀毒素,并且河鲀毒素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21世纪它的使用将更加广泛,因此河鲀毒素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及医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综述了河鲀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13,(7):33
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发现,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对蓝藻水华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并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叠加,共同促进了蓝藻水华强度的增加。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蓝藻的生理特性分析,认为全球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有利于蓝藻的生长,而野外观测往往不能充分支持温度升高促进蓝藻水华发生的观点,因此亟需深入揭示气候变暖导致蓝藻水华强度扩张的机制以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3.
蓝藻是养殖池塘中的一种常见藻类,在养殖过程中,残存的饵料、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氮磷营养元素,在夏秋季节极易引起蓝藻的大量生长,并粘连、聚集于水面,形成蓝藻水华,从而抑制水中浮游动、植物和有益菌群的生长,降低了池中溶氧,造成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缺氧“泛塘”,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7,(11)
猪水肿病由溶血型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以仔猪发病为主,成年猪耐过,发病急、病死率高是该病的主要特点;病原可分泌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导致临床表现组织器官水肿和神经症状;疫苗免疫、药物预防和加强管理可有效预防该病,治疗该病需要及时,因该病和圆环病毒病发病日龄接近,临床需警惕二者同时感染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5.
河豚毒素(TTX)作为一种强神经毒素主要应用在医学上。目前对河豚毒素的医学应用、提取纯化、检测方法等方面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河豚毒素的化学结构、中毒机制、毒素来源、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成鱼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治的方法,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选择选择蓝藻繁殖较多的塘口,试验池1#、2#与对照池3#,面积分别为12亩、22亩、8亩。2.清淤消毒冬闲季节,试验池1#清淤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再用生石灰化水全池遍洒,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选用微生物制剂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水产养殖的一个新方向,其中以芽孢杆菌调控蓝藻水华应用最广。但通过几年的养殖实践笔者发现芽孢杆菌对蓝藻水华的调控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主要表现在:1)对铜绿微囊藻、念珠藻、鱼腥藻种的蓝藻水华调控非常差。一些池塘藻类组成未出现明显变化,甚至基本无效果。2)对蓝纤维藻、颤藻、螺旋藻种虽然初期调节效果较好(表现为蓝藻水华减少,隐、硅、绿、  相似文献   

18.
2017年7~9月对河南师范大学养殖基地暴发蓝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藻类25种(属),隶属于5门。7月水华初期和8月水华中期,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总浮游藻类的99%以上。浮游藻类丰度和生物量波动范围分别为(0.883~12.666)×10~8 cells/L和9.740~70.020 mg/L,生物多样性为0.05~1.15。总磷(TP)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0.32~0.51和4.18~7.09 mg/L,水温为22.1~30.6℃。TP、TN、水温较高是造成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生物多样性整体偏低。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和生物量与TP、TN含量呈正相关,蓝藻门(Cyanophyta)与水温、TP、TN呈正相关。同时,微囊藻暴发最大的威胁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释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MCs含量不得超过1.0μg/L,否则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实验结束时,对水样和胞内MCs的测定。研究表明,水样中MCs含量为0.040μg/L,胞内MCs含量为0.686μg/L,该养殖池塘微囊藻毒素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由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形成的水华浴称为“湖靛”,对珍珠蚌的养殖有毒害作用;分析了蓝藻水华产生的主要原因,从7个方面论述了综合防治“湖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海葵触手上分布有大量的毒腺刺细胞,它们能够在触手接触机体时分泌大量的肽类毒素,用以麻痹或杀死入侵生物,从而达到防御敌害和捕获猎物的目的。根据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海葵毒素主要分为海葵神经毒素和海葵溶细胞素两大类。文章主要对从海葵个体提取的化学多肽和蛋白毒素进行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