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生斗鱼旁纳克斯(betta pugnax)跟我们平常看到的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是非常接近的“亲戚”。从泰国南部,贯通马来半岛,甚至在新加坡的一些蓄水池,都可以见到旁纳克斯野斗鱼的踪影。  相似文献   

2.
《海鲜世界》2007,(4):84-85
泰国斗鱼又名暹罗斗鱼、彩雀鱼、斗鱼、搏鱼、火炬鱼、五彩搏鱼、攀鲈科属,原产东南亚的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等地静止的水域中。我国广东、广西和台湾省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正>一提到斗鱼,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色彩艳丽的泰国斗鱼/暹罗斗鱼。其实最早做为观赏鱼类来开发的却是我国的中国斗鱼(Paradise fish)。德国著名的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在《迷鳃鱼大全》一书中就曾这样评价过中国斗鱼,称其为"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在西方国家,中国斗鱼是最受欢迎的观赏鱼种之一,甚至被冠以"天堂鱼"(Paradise fish)之名。不过通常情况下,西方著作中所指的斗鱼都是中国南  相似文献   

4.
2000年9月29日,海底世界(湖南)有限公司从印尼进口的一批斗鱼到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通过检疫后进入海底世界临时隔离场隔离检查。在隔离期间不断发现斗鱼有病死亡现象,到10月18日死亡率达80%。最后该批鱼全部销毁处理。该批斗鱼进口时共有4290尾、净重22公斤、17箱,在隔离场换用塑料盆装自来水,中间用塑料隔板隔开,每条鱼一格存放饲喂,水中加2%呋喃唑酮。在检查过程中采集13尾病斗鱼,6尾死斗鱼进行检验。现将该批斗鱼的检验情况和死因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检查:病鱼体质较差,消瘦,不摄食,体色先是发黑,鳍充血,体微弯曲…  相似文献   

5.
暹罗斗鱼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名称与原产地暹罗斗鱼(Betta splendensRegan)又名五彩搏鱼,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暹罗斗鱼原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湖沼、稻田等水流缓慢水域,个体小,没有绚丽缤纷的色彩。它主产于东南亚的暹罗(即如今的泰国),让人啧啧称奇的  相似文献   

6.
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mrt1)隶属于DMRT家族,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RACE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脑中克隆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分别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mrt1基因的组织分布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克隆的泰国斗鱼Dmrt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构建Dmrt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泰国斗鱼与龟壳攀鲈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mrt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及性别差异,在雄性个体中,Dmrt1基因在精巢和脾脏中特异表达,而在雌性个体中,Dmrt1基因在心脏中高表达,其次在脑、垂体、脾脏、肌肉、肾脏和肠道中也有少量表达,但未在性腺和肝脏中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受精卵的表达水平最高,而在原肠胚至心跳期表达量较低。Dmrt1可能在调控泰国斗鱼的雄性个体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确诊叉尾斗鱼肉瘤病,采集自然患病鱼进行病理学观察,基于淋巴囊肿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采用PCR方法对肉瘤状增生物进行检测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患病叉尾斗鱼肉瘤状增生物是由大量囊肿细胞聚集在皮肤和鳍条上形成,鳃、肝、肾、脾、肠等内脏组织器官均未观察到囊肿细胞。囊肿细胞大小为正常细胞大小的57.9~1823.8倍,细胞核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囊肿细胞胞质内存在大量直径约171.5nm的病毒粒子。病理观察结果符合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PCR方法检测到1272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与GenBank中的淋巴囊肿病毒KJ408271.1序列相似性达99%。试验结果表明,叉尾斗鱼肉瘤病为淋巴囊肿病毒感染所致,皮肤和鳍是病毒感染的靶器官。本研究为叉尾斗鱼肉瘤病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了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希  杨宁  孙鶱  黄海 《水产科技情报》2014,41(6):290-293
为了解暹罗斗鱼多彩体色的成因,为斗鱼的体色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对红色系、蓝色系和金属色系暹罗斗鱼背部鳞片的色素细胞进行了研究。通过显微观察,确定了组成斗鱼鳞片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鸟粪素细胞等4种,分布于鳞片的上下两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品系间鳞片色素细胞的组成、分布、形状不同,是形成暹罗斗鱼多彩体色的重要原因。红色系斗鱼没有鸟粪素细胞,而蓝色系和金属色系斗鱼均有鸟粪素细胞,只分布于鳞片的下层。除了蓝色系铁锈蓝色斗鱼外,蓝色系其它颜色斗鱼和金属色斗鱼鳞片的上下层均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这3种色素细胞。红色系不同颜色斗鱼的色素细胞组成不同,超红色斗鱼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柬红色斗鱼只有红色素细胞,橘红色斗鱼有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黄色斗鱼有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分布于鳞片的上下层。  相似文献   

9.
<正>壮家叉尾斗鱼漫谈中国斗鱼,是中国及越南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其中的红蓝叉尾斗鱼(普通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是分布地域较广、培育历史较久和最受斗鱼玩家欢迎的一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紧张刺激的斗牛、斗羊,有家喻户晓的斗鸡、斗蟋蟀……,你可听说过斗鱼吗?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溪河、池沼、沟渠和稻田里,特产一种叫“斗鱼”的热带鱼,每到暑夏季节,抓斗鱼、养斗鱼、赏斗鱼、赛斗鱼,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  相似文献   

11.
圆尾斗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玮 《水产养殖》2007,28(4):22-23
圆尾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又名草鞋鱼,隶属于鲈目、攀鲈亚目、斗鱼科,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因其体色柔和艳丽且生性好斗,故倍受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本文对圆尾斗鱼的养殖方法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对斗鱼养殖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骁勇善战的斗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彩缤纷的观赏鱼国度中,提起斗鱼每个人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斗鱼英武飒爽的矫健身姿和骁勇善战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众多爱好者,近年来,随着斗鱼杂交选育的不断成功,新兴的展示型斗鱼千姿百态的鳍型鲜艳夺目.绚丽璀璨的体色,更使它们成为本年度最流行和抢手的观赏鱼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奇妙的斗鱼世界,去一睹勇士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虎兔 《海鲜世界》2007,(2):60-65
在五彩缤纷的观赏鱼国度中,提起斗鱼,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斗鱼英姿飒爽的矫健身姿和骁勇善战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众多爱好者,近年来随着对斗鱼不断杂交选育的成功,新兴的展示型斗鱼千姿百态的鳍型和鲜艳夺目.绚丽璀璨的体色,更使它们成为本年度最流行和最抢手的观赏鱼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奇妙的斗鱼世界,去一睹勇士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养鱼》2003,(8):64-64
鳖病可分为传染性鳖病、侵袭性鳖病及其它因素引起的鳖病三大类,即由细菌、霉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鳖病通称为传染性鳖病;由寄生虫为病原体引起的各种鳖病通称为侵袭性鳖病;除上述两类由病原体引起的鳖病外,还有许多由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其他因素引起的鳖  相似文献   

15.
近日.本刊记者在梅州采访,斗鱼养殖户杨大叔反映.鱼的嘴角上长出肉粒.久治不愈,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期,发病更常见。杨大叔找来发病的斗鱼给记者看,只见5公分左右的斗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异常.稍加留心,  相似文献   

16.
叉尾斗鱼关睾虫(单殖亚纲)病的鳃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 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 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17.
圆尾斗鱼的繁殖及其对蚊幼虫孳生的控制熊国根(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39)圆尾斗鱼(Macropoduschinensis)是我国分布广泛,可行气呼吸的小型鱼类。以前对它的生活习性已作了基本阐述.[1][2]鉴于圆尾斗鱼喜食蚊子的幼虫和蛹,近...  相似文献   

18.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孵出后19 d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矢耳石在仔鱼刚孵出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椭圆形,孵出后19 d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第19天才出现,呈中部略凹的椭圆形.叉尾斗鱼仔鱼耳石长径(包括微耳石和矢耳石)与鱼体全长(TL,mm)呈线性相关.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天形成,其后每日形成1个新轮纹,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且线性方程斜率接近于1.结论认为,叉尾斗鱼仔鱼星耳石出现时间晚,矢耳石形态在后期出现较大变化,而微耳石在胚胎时即形成,形态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做日轮研究的材料.本研究旨在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凌剑  华香 《内陆水产》2000,25(5):42-42
目前 ,流行较广 ,危害较大并比较常见的鱼病已有几十种。这几十种鱼病中 ,常有一些症状相似 ,而病原体不同的病症 ,必须加以正确诊断 ,才能彻底防治。现将几类常见相似鱼病症状的识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相似处 :病鱼体表都有白点。不同处 :(1)白皮病病原体是白皮假单孢菌 ,白点出现于背鳍基部或尾柄处 ,最终表现为背鳍至臀鳍为界的整个后部皮肤呈白色 ;(2)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性卵甲藻 ,病鱼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 ,且随病情加剧白点数量增多 ,最终白点遍及全身 ,使整个体表似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