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蕹菜两种收割式栽培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发展,高密度、高投饵的养殖模式使得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快速增加,不仅抑制螯虾生长,还可能诱发疾病发生,对水体生态环境也是负面的。利用水生植物处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目前水产健康养殖研究的热点之一~([1]),水蕹菜作为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养殖池塘净化水质和遮阴庇护植物的研究已经有所报道~([2-3]),但仅限于养殖过程中非间收模式,而是在试验终了时一次性收获模式。本文以克氏原螯虾为养殖对象,在其苗种培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淡水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等有毒物质浓度随之升高,严重危害了养殖对象的生长。因此,水体氨态氮及亚硝态氮的控制成为水质控制的关键。本文针对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水处理在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淡水试验站进行了生物膜法和生态浮床净化法处理池塘养殖用水的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法和生态浮床净化法都能有效去除池塘水体氨态氮及亚硝态氮,如果不使用水生植物,则每生产1t鱼需设置6.76m2的生物包。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水库鱼菜共生立体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鱼菜共生立体生态养殖的技术就是利用取得专利的生态浮床技术,在水面表层养殖水生经济植物,在中下层养殖鱼类。残饵及养殖鱼类粪便给水生植物提供营养,水生植物消耗水中氨氮及矿物元素,可以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抑制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生长,同时还可以美化水体景观,既净化了水质,水生蔬菜又为鱼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溶氧,以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鱼类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以达到资  相似文献   

4.
网箱养草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外养殖池塘中进行异育银鲫和网箱养草(菹草)的混养实验,旨在通过监测室外池塘养殖系统中水体主要理化因子,探讨网箱养草对养殖水体主要营养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的鱼草共生系统中,网箱养草对水体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等营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正> 净化塘是水生生物净化污水方式之一,在净化塘内培植水生植物,能够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加速水体毒物的去除。国内外对这项课题都在进行研究。可是适应渔业生产特点的渔用污水处理资料报道极少。城郊地少人多,鱼塘分散,实行三级处理污水是有困难的。本文报道的是利用水体自净作用及水生植物在一、二级净化塘内处理渔用污水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以5种水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金边石菖蒲(Phnom penh acorus tatarinowii)、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穗状狐尾藻(Myrtoph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在人工气候室中,利用水培法,研究了其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可以作为净水植物,其中金边石菖蒲和香菇草的去氮效果较好,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香菇草对磷的去除效果非常好;经过七周的试验后,试验水生植物金边石菖蒲、香菇草、穗状狐尾藻、金鱼藻和眼子菜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6.22 %、91.13 %、79.69 %、83.17 %和65.51 %,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7.94 %、92.09 %、92.61 %、95.20 %和85.87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磷的去除效果比氮好,速度也比较快。因此,可以把这几种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首选植物。为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和降低污水水体营养盐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鳜养殖的深入,苗种放养密度逐步加大,病害日趋严重,养殖风险逐步增高,已成为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1]);罗氏沼虾养殖效益虽然稳定,但主养模式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2])。鳜池套养罗氏沼虾作为一种新的健康混套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利用鳜和罗氏沼虾的不同生物学习性,在鳜池塘中套养罗氏沼虾,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增加单位养殖水体的经济效益~([2]),同时实现鳜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净化养殖水体环境~([3]),减少鳜病害发生,降低鳜的养殖风险,提高水产品质量。但目前还未进行该模式下鳜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成活率及套养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该试验旨在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池塘中不同鳜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套养效果的影响,探索鳜最佳的放养密度,为鳜池套养罗氏沼虾模式标准化和扩大推广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动态     
英国采用一种新的水体净化法英国Interox化学公司针对最近发生的一起排水道严重污染水体的事件,采用了一种新的水体净化法。该方法是以过氧化氢作为水体净化剂,经过一套有效的混和措施,使大面积污染水体得到净化,并可用于水产养殖上的需要(这项研究成果目前正在申请专利)。众所周知,过氧化氢是一种很好的氧化剂,污染水体经混和处理后能很快变清,并饱含氧气,同时也能去除硫化物,杀灭厌氧细菌。这家公司的环境专家John Fraser博士说,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微生物联合大型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 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CODMn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I+M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NO2-N)和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50.83%和62.38%,显著高于I(39.55%和51.17%)与M(40.78%和53.31%)(P<0.05)。实验结束时,I+M水体CODMn的去除率达67.23%,显著高于I(48.23%)与M(33.35%)分别单独作用(P<0.05);I+M对养殖废水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高达88.74%,显著高于I(67.85%)(P<0.05),但与M无显著差异。另外,I+M植物根系表面4类氮循环细菌的数量相比M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载体表面的4类氮循环细菌数量实验后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I+M载体表面AB数量始终比I低1.8~2.6个数量级。主响应曲线分析(PRC)表明,水体浊度、NO3-N、TN等对造成组间差异的贡献较大,实验前中期I+M组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强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但实验末期I组与UC组间的总体差异大幅度减小,且I+M与M的差异很小。结论认为,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与粉绿狐尾藻联合处理循环养殖废水能有效提高对养殖水体NO2-N、NH4-N、CODMn等的去除效果,从而减轻氨氮和亚硝态氮等物质对养殖生物的毒害,使得养殖生物能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但在实际工厂化养殖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固定化菌种组分及其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种类及搭配等因素,使反应器的设计更加科学以确保系统稳定、高效、持久地运行。本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养殖废水生态净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和工业废水中,氮(N)和磷(P)是形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它们在大多数的淡水生态系统中都被认为是限制生物生存的因素,因此也是修复淡水生态系统时需要控制的目标。运用水生植物栽培去除湖泊、河流、水库、池塘和沼泽等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和磷的方法已被证明是可取的。已有研究表明,收割吸收了N和P 的水生植物能有效去除N、P污染物,能够有效控制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收获的水生植物可用来提高经济效益和产生有价值的副产品,如沼气、生物肥料、生物材料或动物食物。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世界富营养水体修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利用水生植物、尤其是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来净化和改善水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养殖用水,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能耗小,对环境干扰小,植物资源可回收再利用,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有较高美化环境价值,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正是因为这些显著的优越性,水生植物治理受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体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网箱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在网箱内种植漂浮性水生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并设置试验网箱和对照网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网箱内的大薸及其附着物对养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显著。养殖30 d内,大薸共去除氮201.26 g,去除磷71.53 g,附着物共去除氮5.91 g,去除磷3.01 g,附着物氮、磷去除分别占大薸氮、磷去除的2.94%和4.21%。试验网箱和传统网箱,氮的回收率分别为(41.27±1.28)%和(37.15±1.26)%,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1.26±1.27)%和(27.87±1.13)%,差异显著(P0.05);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6.32±2.32)%和(23.15±1.75)%,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磷的利用率分别为(17.21±0.51)%和(14.63±0.43)%,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大薸及其附着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降低网箱养殖对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鱼肥,当施放到养殖水体以后,都是通过肥料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作用于水生植物(水体中主要是浮游植物,也称藻类)来提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藻类既可以直接作为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的饵料,同时也是水中浮游动物和其它微型动物的饵料,最终通过食物链被池塘中的经济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14.
3.池塘水体净化设施池塘水体净化设施是利用池塘的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构建的原位水体净化设施。主要有生物浮床、生态坡、水层交换设备、藻类调控设施等。(1)生物浮床:生物浮床净化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为载体,种植在池塘水面,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物质,并为多种生物生息繁衍提供条件,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生物浮床有多种形式,构架材料也有很多种。在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今社会随着大众饮食结构的转变,水产动物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促使水产养殖业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生产效益,造成养殖密度和养殖频率过高,各类化学性投入品及抗生素滥用,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远远超过动物自身的需求量,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底质变差,疾病频发,大量的养殖水体排放致使水体负荷浓度升高~([1]),引起养殖区域内环境、水质、土壤等自净能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怀柔区天河川是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保护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受市科委课题《沟域产业融合技术集成研究》资助,开展水体生态保育技术研究,旨在通过生物浮床技术选择适宜沟域生长的水生植物,以美化周围环境,生态造景,并净化水体,更好的实现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的生态保育作用。生物浮床又称人工浮床、人工浮岛、生态浮床、生态浮岛等,该技术除了能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这  相似文献   

17.
李华 《齐鲁渔业》2020,37(2):35-37
为使水产养殖水体达到或保持安全水质的标准,往往需要对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敌害生物、致病微生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进行严格控制或有效去除。养殖水体的设施化处理技术包括源水处理、养殖排放水处理、池塘原位水体净化等方面,养殖场可以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宜的方式解决水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内陆天然水域生物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操纵方法,通过在富营养化程度较低的温带非养殖性藻型水体放养凶猛鱼类,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亚热带、温带养殖性藻型水体放养鲢、鳙鱼40~50g/m^2、控制底栖鱼类、移植适宜水生植物、严格限制草食性水生动物,在草型湖泊控制草食性水生动物、保护和恢复水下植被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相似文献   

19.
以沙塘鳢夏花培育水体为实验水体,应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的复合制剂作为养殖水体净化生物,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沙塘鳢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实验设3个浓度组,分别为300、600、900mg/m3。每隔6d测定氨氮和亚硝态氮,7d测定总氮、总磷和COD。沙塘鳢经过60d养殖后,经测量后计算增重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总氮,氨氮,提高沙塘鳢的增重率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池塘生物操纵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鲢的放养可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通过对大型浮游植物的控制,减少了蓝藻和绿藻的生物量,水体中TN、TP等营养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和去除,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Chl-a)含量明显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同时,黄颡鱼生长性能得到提高.可见,鲢对养殖池塘水质具有调节和净化作用,能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