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对虾养殖主要品种南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到斑节对虾再到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模式由粗放养殖为主发展到粗放、半集约化、集约化几种养殖方式并存,养殖的规模和产量、效益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2年广东省对虾养殖产量已超过2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对虾产量近11.8万吨,淡水养殖对虾产量8万多吨。对  相似文献   

2.
李吉强  高伟 《齐鲁渔业》2007,24(3):35-39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地为东太平洋沿岸地区,由墨西哥经中美洲至秘鲁北部均有分布。我国曾称之为万氏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优良虾种之一。1970年,厄瓜多尔试养获得成功后,在中南美洲推广发展甚快。从1990年开始,我国及东南亚养殖的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Penaeusuannamei),肉质鲜美,口感好,甲壳薄,出肉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养殖效率显著,是当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个虾类之一(其他2种为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但高效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由于养殖经验以及虾病害等因素,使许多养殖户惨遭损失,而光合细菌在  相似文献   

4.
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我国于1987年引进该虾,并自1994年开展人工育苗试验,近年逐步在南方沿海地区进行海水养殖并获成功.  相似文献   

5.
1992年3至5月,笔者考察了泰国南部的NaKor虾场斑节对虾养殖全过程,并参观了泰国主要养虾地区,现介绍如下。 1.各养虾地区概述 泰国南部是目前养虾水平最高,养虾水质最好的地区。养虾面积1万公顷,99%是集约式养殖,每茬每公顷产量7500公斤以上,该地区产量占泰国总产量的55%。 泰国中部的对虾产量1988年占泰国总产量66%,1989年降至20%。其主要原因是:虾场扩展过速,养殖环境与自然环境失衡;大量的工业、农业、家庭废水排放入海,加重了海区的污染,影响了养殖效果;盐度偏高,在旱季可高到40‰以上,有时高达  相似文献   

6.
Liao  I 卢祖丽 《水产科技情报》1989,16(1):27-29,26
引言台湾省的对虾养殖业已得到世界各国养殖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其养殖品种有斑节对虾(台湾称草对虾)Penaeus monodon,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日本对虾P.japonicus和长尾对虾P.penicillatus,其中斑节对虾年产已超过18000吨。台湾省对虾养殖业的成功在于:1、已具备了幼虾养殖技术,且幼虾价格合理;2、已研制并能生产供应28种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主要分布于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的热带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较集中,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同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南美白对虾个体大,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能在低盐度水和淡水中养殖,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低,肉味鲜美,能鲜活运输,所以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南美白对虾日增重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的养殖,因1988年中国台湾省虾病暴发产量骤减,主要生产国除了泰国、印尼之外,双加进了菲律宾、印度成为四只领头羊。其中,发展最显著的是印度。印度斑节对虾养殖现状及增长的可能性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虾主要养殖种类的耐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养殖面积每年以50%递增,养殖产量1990年已达15万吨,养殖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国对虾的主要养殖种类有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刀额新对虾。1991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中,中国对虾约占70%,墨吉对虾约占15%,长毛对  相似文献   

10.
对虾【品种来源】我国对虾养殖的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等。1992年流行性虾病爆发前,以养殖中国对虾为主,目前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2006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82%。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曾译名为凡纳对虾、万氏对虾,原产厄瓜多尔沿岸,由于其步足呈白垩色,又称白脚对虾,属广盐广温性热带虾类,是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由于该虾具有肉质好、生长快、抗病力强、出肉率高、食性广、耐运输等优点,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是世界上仅次于斑节对虾的第2大养殖虾种。 所谓淡化养殖就是利用该虾具有广盐性的生物学特点,在内陆淡水水域,为其创造较低含盐量的生存环境,经淡化驯养,使之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产量和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常栖息于泥质池底.夜间活动频繁,喜…  相似文献   

12.
斑节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节对虾又称台湾草虾,是热带、亚热带的主要养殖虾类,也是迄今所知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市场售价高,该虾成为海盐县低盐度海水围塘中除南美白对虾外的重要品种。  相似文献   

13.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俗称草虾、花虾,属热带性大型虾类,我国主要产于海南、广东和广西沿岸,浙江、福建也有少量分布。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鲜美,是养殖的优良品种。东南亚许多国家养殖斑节对虾有较长的历史,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等国,近年来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发展较快。我国除台湾省在斑节对虾人工育苗、养成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外,广东、福建还处于初期阶段。为了开辟新的养殖品种,促进我省对虾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外合资马尾水产饲料有限公司承担省水产厅科教处下达的“斑节对虾高产养殖试验”的任务,于1988年6  相似文献   

14.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花虾,在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广泛公布。斑节对虾耐高温,具广盐性,适宜于我省沿海尤其珠江口海区高温、低盐且盐度变化大的特殊环境,是对虾养殖的优良品种。斑节对虾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耐干性强能销售活虾,故养殖斑节对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一、虾池内出现五须虾和敌害鱼的问题斑节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出现大量五须虾和敌害鱼类,其原因主要是:清塘除害不彻底,或进水闸网的网目太大,闸网烂破等,使虾和鱼的卵、幼体或成体随水进入池内,由于五须虾繁殖很快,它不但会伤害刚蜕皮(壳)的斑节对虾,而且还会与斑节对虾争食、争氧,影响斑节对虾的正常生长;敌害鱼不但干扰虾的栖息与活动,而且还大量吞食斑节对虾,危害更大。如1989年在海康县海田乡堵海虾场的56只虾池中,有42只  相似文献   

16.
我国虾类淡水养殖概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淡水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淡水龙虾和海水淡化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以及斑节对虾的养殖概况。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苗种生产不配套、病害防治技术薄弱和产品质量不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国 《水利渔业》2001,21(3):27-27
中国素来是食虾大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虾类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而中国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病害 ,制约了虾产量的增加。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是当今生长速度最快的三大对虾之一 ,且体型和肉质与中国对虾相似 ,大力发展其养殖具有重要意义。1 场地选择南美白对虾自然状态生活在咸水中 ,现通过淡化后 ,可在淡水池塘中养殖。养殖一般虾的池塘基本都适应对虾的养殖 ,南美白对虾主要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 (如铜、铅、锌、铁、汞等 )和农药等有毒物质特别敏感 ,因此 ,应选择水源充足、清新 ,没有受…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是原产于中南美洲,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一起被世界公认为三大优良养殖对虾品种.由于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快、繁殖季节长、营养要求低、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加工出肉率等优良特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提高,现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种苗是养殖产业技术的真正支撑,对虾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又称草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广盐性、养殖周期短、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名贵虾类之一,该虾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养殖对象.但由于斑节对虾养殖要求水体盐度在5‰以上,因此北方内陆地区养殖量很小.  相似文献   

20.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1,26(12):21-22
斑节对虾是合浦乃至广西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1988年开始引进合浦养殖,1999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733公顷,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993年全国普遍出现暴发性虾病后,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做好虾病的综合防治,实施对虾健康养殖进行不懈努力,虽然仍未能摆脱虾病的困扰,但是探索出许多养虾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地减少虾病发生。笔者阐述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是我县1999年对如何进行低产虾塘技术改造,实施对虾健康养殖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