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验选用体重(6.73±0.21)g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以大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为2.04%、4.43%、6.88%、9.02%、11.98%、13.39%的半精制饲料,进行为期56 d的生长试验,研究脂肪水平对胭脂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脂肪水平为6.88%时,胭脂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脂肪沉积效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脂肪水平增加,胭脂鱼全鱼、肌肉和肝胰脏脂肪含量逐渐上升,至6.88%组后稳定,而全鱼水分、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胭脂鱼机体抗氧化能力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脂肪水平为6.88%时,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物歧化酶(SOD)值最大,丙二醛(MDA)值最小,即抗氧化能力最强。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并考虑脂肪水平对胭脂鱼营养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胭脂鱼幼鱼适宜脂肪水平为6.62%~7.02%。  相似文献   

2.
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眼斑双锯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中合适蛋白水平,试验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养殖试验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初始体质量为(0.085±0.002)g的幼鱼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分别投喂蛋白水平38.11%、40.91%、44.16%、47.21%、50.02%和53.16%的人工饲料,试验持续56d。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眼斑双锯鱼幼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全鱼的体成分等均有显著影响。饲料蛋白水平为38.11%~50.02%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眼斑双锯鱼幼鱼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增加的趋势,饲料蛋白水平为53.16%时略有下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51.8%时,质量增加率最大;蛋白水平为51.1%时,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饲料系数谷值出现在蛋白水平为47.21%试验组,而蛋白质效率则相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7.5%时,饲料系数最小;饲料蛋白水平为47.8%时,蛋白质效率最大。全鱼粗蛋白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但到一定水平后维持该水平不再增加,而粗脂肪则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等指标,本试验条件下眼斑双锯鱼幼鱼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7.5%~51.8%。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七彩神仙鱼幼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29.0±1.0℃下,将140日龄、体质量8~10g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幼鱼放入室内54cm×40cm×28era的水箱中,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粗蛋白45.0%)、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脂肪水平(10.21%、12.02%、17.17%、21.0%,和22.14%)的饲料.90d的饲养表明,七彩神仙幼鱼的成活率变化在96.67%~100.0%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鱼的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增重率均先增加而后降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SGR、PER和增重率极显著地高于摄食含10.22%和22.14%脂肪饲料的鱼(P<0.001),而当鱼摄食含17.17%和21.05%脂肪的饲料时,SGR、PER和增重率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差异不显著(P>0.05).当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2.02%时,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摄食含脂肪为10.22%、12.02%和17.17%的饲料时,对饲料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七彩神仙鱼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含量在12.02%~17.17%之间.  相似文献   

4.
以鱼油、豆油、亚麻籽油等比例混合,配成脂肪含量分别为5.45%(L1)、7.00%(L2)、10.44%(L3)、14.37%(L4)、16.34%(L5)、18.91%(L6)及20.15%(L7)的等氮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6.20±0.02)g]8周。实验结果表明,L3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最大,但与L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3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L6和L7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L2和L3组(P0.05)。将幼鱼的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俄罗斯鲟幼鱼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69%时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各组鱼的肝体比和体粗脂肪有上升趋势,其中肝体比在饲料脂肪含量大于14.37%时显著增大(P0.05)。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也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提示脂肪过高会影响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降低蛋白质效率,导致脂肪在体内的过量积蓄。L7组鱼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而L1组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则随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提示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鱼体脂肪的分解代谢。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显著升高(P0.05),表明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引发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综合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血液指标及抗氧化性能,建议生产中将幼鱼的饲料脂肪水平控制在7.00%~10.69%。  相似文献   

5.
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适宜脂肪需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体比及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6.11%时最小,在14.85%时达到最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水平分别为8.86%,9.75%,9.40%和8.30%,因此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适宜的脂肪需要量为8.30%~9.75%。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β-1,3-葡聚糖添加到配合饲料中对江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机能、体成分等重要指标产生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75±0.01)g的江黄颡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1组投喂基础饲料,5组投喂分别添加200、400、600、800和1 000mg/kgβ-1,3-葡聚糖的试验饲料,进行42d的养殖试验。由试验结果显示,各组江黄颡鱼之间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成活率(SR)、肥满度(CF)和肝体比(HSI)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β-葡聚糖的组实验前后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在G600达到最高,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饲料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各组江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尿素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有所升高(P0.05),β-葡聚糖添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所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β-1,3-葡聚糖对江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配制6种不同蛋白质水平(21%,25%,29%,32%,36%,40%)的饲料,在水温为(26±0.5)℃的条件下对(2.37±0.10)g的蓝曼龙幼鱼进行了50d的喂养实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蓝曼龙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率(FC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1%~29%时,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呈升高趋势;在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9%~36%时,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通过折线模型可知,在该实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蓝曼龙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约为28.76%。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饲料中有效磷的需要量,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了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37%(对照组)、0.65%、0.96%、1.22%和1.48%的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2尾鱼,饲喂初重(10.06±0.39)g杂交鲟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有效磷水平对实验鱼的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有效磷水平饲料对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0.96%、1.22%和1.48%组全鱼粗灰分、磷含量和脊椎粗灰分、磷含量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3)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4)分别利用折线模型拟合分析实验鱼的增重率、全鱼磷含量和脊椎磷含量与饲料有效磷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有效磷需要量分别为0.93%、1.02%和0.95%。综上所述,建议杂交鲟幼鱼饲料中有效磷添加水平为0.93%~1.0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对池养条件下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日5:00~9:00及17:00~21:00瓦氏黄颡鱼的饱满指数相对较高,15:00~17:00最低,表明瓦氏黄颡鱼属于晨昏摄食型;在仔鱼出膜后的第5、10、15、20、25和30天瓦氏黄颡鱼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4.79%、33.72%、23.21%、19.92%、16.58%和10.27%,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瓦氏黄颡鱼幼鱼标准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平均体质量为6.231、1.32 g和21.21 g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标准代谢,并分析了幼鱼利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作为能源物的供能情况。通过测定幼鱼在禁食和静息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出率,计算出幼鱼的呼吸熵、氧氮比和能耗率。试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均随幼鱼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且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呼吸熵与体质量则呈正相关关系。不同体质量幼鱼的二氧化碳排出率和氧氮比差异不显著;根据氧氮比的分析结果可知,瓦氏黄颡鱼幼鱼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体质量的增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幼鱼对糖类的利用能力较为有限,有必要对该鱼的糖需求和利用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瓦氏黄颡鱼稚鱼和生殖季节雌鱼的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定贵  陈涛  谢瑞涛 《水产科学》2011,30(8):481-484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瓦氏黄颡鱼稚鱼肌肉与生殖季节雌鱼卵巢、肌肉和肝胰脏内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雌鱼卵巢、肝胰脏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种类不同,雌鱼各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与稚鱼肌肉中的这两种脂肪酸种类差异显著;雌鱼卵巢、肝胰脏和肌肉中C18:1n-9c含量最高,分别为30.06%、43.1...  相似文献   

15.
赵鑫  黄凯  谢瑞涛  张盛  林岗 《水产养殖》2010,31(1):13-17
对江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进行了试验。以PG(鲤鱼脑垂体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催产药物进行混合催产,水温24~26℃,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为90%以上。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进行人工授精,用塑料网片着卵板粘卵,在孵化池内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7%。研究结果表明:江黄颡鱼在广西的适宜催产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底,工厂化育苗的饵料可用丰年虫和适口虾料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星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白庙子江段采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ardson))标本586尾,对其星耳石重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星耳石重量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重叠相对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的(即生长慢的)星耳石重量比年龄小的(即生长快的)大,不同年龄组之间星耳石重量差异显著(P<0.05)。按年龄组以星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所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星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但年龄不同的个体,其结果与依据星耳石年轮观测的基本一致,星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用该相关性估算年龄,与从星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并无显著差异(P>0.05),它们之间的吻合度高达96.2%。因此,星耳石重量具有直接确定嘉陵江瓦氏黄颡鱼年龄的潜能或作为验证依据钙化组织判断年龄准确性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究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全基因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旨在为相关功能性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提供依据.利用MISA(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对其全基因组微卫星进行筛查和分析,并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了GO(Gene O...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和10月对乌江下游银盘水电站工程影响区域的鱼类现状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7种,其中鲤科鱼类有45种,占种类数的58.44%,鳅科10种,占12.99%,鲿科11种,占14.29%。从彭水至白马,鲤科鱼类所占比例逐渐增大,鲿科鱼类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优势种类数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瓦氏黄颡鱼、鱼歺又、宜昌鳅鮀、大鳍鳠、圆筒吻鮈、蛇鮈、吻鮈、鲫、粗唇鮠和泉水鱼,它们占影响区域江段总数量的80.04%;质量优势种类依次为瓦氏黄颡鱼、铜鱼、吻鮈、南方鲇、圆筒吻鮈、鲤、大鳍鳠、墨头鱼、鲫和歺鱼又,它们占影响区域江段总质量的73.83%。结合工程建设造成的大坝阻隔,库区江段生境萎缩或丧失,以及坝下江段水文情势变化加剧、气体过饱和、下泄水温低等可能对鱼类资源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提出增殖放流、过鱼设施建设、改进消能方案以及优化调度规程等多项保护措施,达到保护鱼类资源、促使工程影响区的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3±5℃下,将平均体质量10.3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放养在27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喂3个蛋白质水平(32.0%、40.0%、48.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3.0%、10.0%和17.0%)的饲料,饲养100d。结果表明:在3.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0.0%蛋白质的饲料时,平均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降低(P〈0.05)。在10.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饲料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摄食含40.0%的蛋白质饲料次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与3.0%脂肪饲料组和40.0%蛋白质与10.0%脂肪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P〈0.01);蛋白质消化率在48.0%蛋白质与3.0%脂肪达到最高(P〈0.01),脂肪消化率均在40.0%蛋白质与10.0%脂肪达到最高(P〈0.01)。实验表明,黄颡鱼幼鱼较为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40.0%和10.0%。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豆粕型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蛋氨酸对江黄颡鱼生长的影响。试验鱼分为3个组,蛋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4%,分别对应Ⅰ、Ⅱ、Ⅲ组,Ⅰ组设为对照组,饲养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Ⅱ组、Ⅲ组的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Ⅱ组质量增长率最高(176.22±3.56)%;Ⅱ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饲料系数最小(2.60±0.13);各试验组之间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的摄食量较对照组高12.50%。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蛋氨酸的添加量为0.2%~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