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图鱼——一种兼有食用价值的热带观赏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图鱼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属鲈形目,丽鱼科,星丽鱼属,笔者经多年养殖和繁殖,分别在水族箱和网箱中进行养殖试验,认为地图鱼是一种兼有食用价值的热带观赏鱼。现将其生活习性、繁殖和稚鱼培育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生物学特性1.食性地图鱼属肉食性鱼类,在体长4.0厘米以前喜食浮游动物,如水蚤。随着个体的长大,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难以满足营养要求,而且喜食程度也逐渐降低,幼鱼至成鱼阶段,最喜食活小鱼、小虾,尤其喜食体形狭长的小野杂鱼如麦穗鱼等,小泥鳅和虎鱼也是不错的饵料鱼,经简单驯化后也可投喂冰冻小鱼、鱼块及瘦肉,甚至可摄食配…  相似文献   

2.
方云东 《内陆水产》2002,27(11):25-25
黄鳝,又叫长鱼,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近年来,人工养殖黄鳝渐渐兴起。根据其独特的生活习性,网箱养鳝是目前比较普及的模式。由于人工养殖的鳝种均由天然捕捞为主,加之黄鳝对饵料有选择性,所以生产上,黄鳝饵料的选择很重要,目前,养殖生产上常用以下几种:蚯蚓这是黄鳝最喜食的饵料品种,投喂无须驯食。营养价值高,自然界分布广。但养殖生产中需求量大,仅靠自然界挖取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目前可通过人工养殖来解决,人工养殖品种有大平2号,赤子爱胜蚓等。蚌类分布广泛,河沟、湖泊,池塘均有分布,且价格…  相似文献   

3.
高体革鱼剌(Scortumbarcoo),俗称澳洲宝石鲈、宝石鱼、宝石斑(以下称宝石鲈),是近年来我国由澳大利亚引进的养殖优良品种。宝石鲈体形呈纺锤形,体厚而扁圆,头小,口端位,头后背拱起,腹部大而浑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2个甚至多个黑色晶莹的椭圆形斑块及零星分布的小斑块,形似镶嵌在鱼体上的美丽宝石,因而得名“宝石鲈”。宝石鲈生性好动,游泳迅速,喜生活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以小鱼、小虾为食,并喜食小蚯蚓、红线虫、面包虫等较大的活饵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有明显的集群抢食习性。它的生存水温为10℃~38℃,最佳生长温…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喜食饵料的选择成了大鲵养殖者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在大鲵养殖中主要投喂鲜活饵料或冰冻饵料,包括鱼、沼虾、昆虫幼虫、鸡肉、猪肝等。我们根据养殖场常用的饵料,筛选出麦穗鱼、沼虾、鳙鱼肉和虹鳟鱼肉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大鲵对四种饵料的喜食率,寻求大鲵喜食饵料,以减少饵料浪费,降低养殖成  相似文献   

5.
由于鳜鱼摄食习性十分奇特,自开食起终身以活鱼虾为食,人工养殖鳜鱼需配套生产一定数量的饵料鱼,且饵料系数在6~8,养殖成本较高。为了探索降低养殖成本的方法,笔者开展了饵料鱼喂前投饲处理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鱼类通过摄食维持自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对鱼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在不同海域间的生长差异。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皮氏叫姑鱼(Johniusbelangerii)的摄食习性,依据胃含物分析结果选择主要饵料生物,结合皮氏叫姑鱼和主要饵料生物的空间分布,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并判别其索饵场。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摄食的饵料生物共有20余种,其中虾类(IRI%=55.54%)和端足类(IRI%=35.94%)为优势饵料类群。基于胃含物分析和底拖网调查,选择海蜇虾(Latreutesanoplonyx)、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中华安乐虾(Eualus sinensis) 8种饵料生物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表明,海州湾春季的皮氏叫姑鱼喜食海蜇虾。本研究发现,皮氏叫姑鱼及其主要饵料生物资源丰度重心均位于海州湾中部10~20m深海域;海州湾中南部10~20m海域的饵料生物资源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域(P0.05),而且该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快,摄食强度较高,是其主要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7.
刘伯仁 《齐鲁渔业》2005,22(5):24-25
鳜(Siniperca chuatsi)属鲈形目、鮨科、鳜属,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外形酷似石斑鱼,故被人们誉之为“淡水石斑鱼”,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淡水名贵养殖对象。鳜具有独特的摄食习性——其仔鱼一开口就要摄食活的鱼苗。在自然水域中,终身以活鱼虾为食,拒食死的饵料。由于活的饵料鱼配套生产难度大且养殖成本高,所以人工养鳜在我市还难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的钟麟和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浏阳县农业局,先后进行过草鱼与赤眼鳟的杂交实验,但并无详细资料报导。20世纪90年代湖南农业大学水产系进行了草鱼×赤眼鳟杂交实验。现将草鱼×赤眼鳟杂种一代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简介如下。1生活习性刚孵出的杂交鱼苗,身体纤细,游泳活泼。以池塘常规方法饲养,生长正常。食性与四大家鱼相似,开始以轮虫等浮游生物为食,鱼种阶段吃浮萍、麸皮和糠饼等。成鱼期,杂种鱼喜欢活动在水的上层,与草鱼和赤眼鳟的生活习性不相同。杂种鱼喜摄食浮萍、青草等青饲料,同时也喜食菜饼…  相似文献   

9.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皱纹盘鲍成体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摄食习性的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日摄食量周年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当水温高于24℃或低于7℃时摄食量明显下降,低于3℃时基本上停止摄食。鲍对不同种类饵料有明显选择性,按其喜食程度排列为裙带菜、巨藻、海带、礁膜、石莼,而石花菜、海蒿子、鼠尾藻的摄食量最小;而且对同种藻类喜食嫩的,少食甚至不食老的藻体。不同大小个体的日摄食率不同,小个体的摄食率较大个体为高,而且在一年中坚持高日摄食率的时间也较长;最高日摄食率小个体鲍为13.6%,大个体为11.4%  相似文献   

11.
鳜是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喜食活鱼饵,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因此限制了其规模化养殖。为解决这一难题,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立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报道人工投喂配合饲料有些地方已获成功,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按其驯食技术进行驯化都未成功。为此我们改变思路从生鲜鱼饵料入手进行研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松林  韩志豪  王小源  陈乃松 《水产学报》2021,45(10):1787-1795
鳜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2019年其养殖产量已达33万t。本文从养殖现状、养殖模式及良种选育等方面介绍鳜的养殖概况。同时,鳜摄食习性独特,终生以活鱼为食。养殖生产中,主要以活饵料鱼直接饲喂,这种以鱼养鱼的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极大。据此,本文从环境因素和饵料性质等方面概述了影响鳜摄食的外在因素,并从摄食感觉器官和摄食调控因子剖析鳜摄食特性的内在因素,这有助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整鳜的摄食习性,为其转食配合饲料提供必要的支撑。此外,需加强鳜摄食调控机制及营养生理需求特性的研究,实现鳜配合饲料的突破,促进其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革胡子鲶喜食动物性饵料和禽畜下脚料,在污泥和混水中生活。近年来,革胡子鲶的养殖发展很快,但因其有不快的泥腥味,食用它的人不多,从而影响了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弓蟹科、弓腿蟹亚科、绒螯蟹属,其又名河蟹、大闸蟹、毛蟹等,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也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水产品。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养殖前景十分广阔。一、河蟹的习性河蟹喜欢栖居于石砾和水草丛中,或江河、湖泊滩涂洞穴里,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灵敏。河蟹为杂食性,喜食鱼、虾、螺、蚌、蚯蚓、浮萍、马来眼子菜、苦草等多种动植物性饵料,偏食动物性饵料。河  相似文献   

15.
驯化养鱼做为一种池塘高产养鱼方式,在北方地区被普遍推广。但目前推广的以鲤为主体鱼的驯化养鱼模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养殖品种较单调,不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与饵料资源。我国传统养鱼特点为立体养鱼,即根据鱼类的栖息习性,不同水层饲养不同种类鱼,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资源。但由于北方人喜食鲤鱼,这就使传统养鱼在北方地区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把传统养鱼与驯化养鱼相结合,进行以鲤为主体鱼,多品种混合搭配的驯化养鱼试验。通过分析多品种混合搭配对驯化养鲤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驯化养鲤的适宜放养模式,进一步提高驯化养鱼产量,并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加州鲈不同发育阶段的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加州鲈鱼苗喜食轮虫、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活体动物饵料,培育成活率可达85.2%~96.8%,但食用微颗粒饲料时其成活率只有7.7%。夏花鱼种也喜食活体动物饵料,成活率达100%,体重增长率为900%。当活体动物饵料不足时,对新鲜的动物性蛋白也较喜食,成活率80.8%,体重增长率221%。夏花鱼种不喜食颗粒饲料及经过加工的动植物蛋白,成活率只有60%~78%,体重增长率0~5.2%。3寸(10cm)鱼种喜食鲜活的动物性蛋白,成活率达95%,体重增长率85%,对颗粒饲料,鱼种也不喜食,体重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7.
杨兴丽 《水利渔业》2006,26(2):24-25
在网箱中将鳜鱼夏花用活饵料鱼培育至平均33.6 g/尾规格,形成主动上浮抢食后,按大小进行分箱,停食3 d,采用投喂濒死饵料鱼、死饵料鱼、饵料鱼块的驯食程序,使鳜鱼抢食死饵料鱼和鱼块。通过108d的喂养,有64%鳜鱼达到400 g以上的商品鱼规格,生产成本仅21.7元/kg,比用活饵料鱼节约68%。  相似文献   

18.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相关湖泊、水库和海湾沿岸地带,是一种纯淡水性鱼类.该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适温范围为0~37℃,pH适宜范围为6.5~8,对水体溶解氧(DO)要求在5 mg/L以上;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摄食方式为吞食,体长超过12 cm以后,摄食器官发育完善,转营滤食方式;幼鱼在饵料不足时,有互相咬伤现象,在人工饲养下,喜食与浮游动物一样大小的浮性饵料.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外海域龙头鱼营养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摄食虾类,其他季节则主要以鱼类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体长为100 mm和250 mm处存在食性转换现象,并在体长250 mm时表现为由广食性向狭食性转换的特征,摄食选择性增强。龙头鱼营养级为3.80,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  相似文献   

20.
黄鳝又称长鱼、鳝鱼等,是人们喜食的水产品之一,近几年来,黄鳝人工养殖业悄然兴起,笔者在儿年的养殖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黄鳝的习性黄鳝适应力强,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长,池塘、河川、水田、沟渠等浅水水域中数量较多。黄鳝喜穴居,其洞穴深度一般离地面30厘米左右,洞穴长约为休长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