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鲟科(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比较古老的鱼类,世界现存的鲟科鱼类有28种,并有许多亚种和杂交种。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类之一。黑龙江的鲟科鱼类有两种,分别为鲟属的施氏鲟和鳇属的达氏鳇。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是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新疆区域内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水域内的施氏鲟和达氏鳇[1]。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一种是栖息于欧洲的欧洲鳇(最大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水温(18±1)℃条件下,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的胚胎发育特征。结果显示:成熟小体鲟卵圆球形、黑色、不透明,为粘性卵,卵径2.2~2.8 mm。水温(18±1)℃条件下,小体鲟受精卵历时110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023~2308℃·h。小体鲟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三分之二;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端接近心脏时,眼囊内已经有色素沉着。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小体鲟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连续阶段,34个时期。另外,本研究还将小体鲟胚胎发育和鲟形目其他鱼类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鱼类。是产于我国的鲟科鲟属鱼类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重可达500公斤左右,故四川渔民中有“千斤腊子”的说法。它广泛而稀少地分布于长江、东海沿岸、黄渤海沿岸的近海区及各大河系。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在长江的不同江段有不同的地方名。四川渔民称它为腊子、大腊子;鄂、湘、赣、皖、苏渔民称它为鳇鱼;河口地区渔民称它为着甲鱼,并把它和鲥、(鱼危)、白鲟一起奉为四大名鱼。 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每到生殖季节(9~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珍贵经济鱼类,具有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世界鲟渔业中苏联一直居领先地位,其年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随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中华鲟同  相似文献   

5.
鲟鱼养殖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 《海鲜世界》1998,(1):18-20
匙吻鲟和高首鲟虽都属大型鱼类,但无论从外形、生活习性、食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而高首鲟同中华鲟为同目同科鱼类,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分析介绍匙吻鲟及中华鲟的养殖繁 实线表示已完成工艺,虚线表示未完成工艺。 1.捕捞:采用定置性三层刺网,比起滚钩(目前美国采取捕获鲟鱼亲鱼的方法)钩鱼有作业区域集中,对亲鱼损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鱼类,1983年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为保护与延缓这一古老的自然资源,20世纪70年代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最早成功地进行了中华鲟的采卵孵化;1984年以来,湖北葛州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近年来,中华鲟的商  相似文献   

7.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鲟分布面极窄,数量尤为稀少,是我国的“水中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溯河洄游的名贵鱼类,是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北纬最南的一种。中华鲟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子遗物种,是鱼类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素有“活化石”之称。因此中华鲟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郝燎原 《中国水产》2016,(11):89-92
正本文通过对青岛水族馆二十多年间饲养中华鲟的经历和几次对中华鲟成体疾病治疗的回顾,总结了中华鲟的水族馆展示和饲养保育技术,中华鲟成体生长发育与盐化的关系,期望为中华鲟的长期大规模饲养管理提供基础研究资料。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dy)隶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有颌上纲、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下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体披五行骨板,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扫帚似的歪尾,四条须下  相似文献   

10.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炜  宋佳坤  范纯新  张涛  王斌 《水产学报》2010,34(5):777-785
西伯利亚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进化发育研究材料。对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成熟西伯利亚鲟卵呈球形、黑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2.9mm;在水温15.5~18.0℃下,受精卵历时133h开始孵出,所需总积温为2173~2369℃·h;根据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共34个发育时期,并对胚胎发育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中华鲟人工蓄养和催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救护中华鲟资源,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葛洲坝下鲟鱼人工繁殖试验是研究的项目之一。1981、1982年,在坝下江段进行了天然性成熟中华鲟的人工催产试验,均未获得成功。据调查,坝下性成熟亲鲟很少,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鲟鱼养殖中的疾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鲟形目鱼类由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辐鳍鱼类演化而来.全世界现存鲟类28种,按其生活习性分为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三种类型.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长江水系的有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ladius)和达氏鲟(A.dabryanus);黑龙江水系的有史氏鲟(A.schrenck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新疆地区有裸腹鲟(A.nudiventris)、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  相似文献   

13.
暂养2006年5月渔民在崇明东滩误捕受伤的中华鲟野生幼鲟,分析研究了其6—8月的生长特点。结果显示,抢救存活的中华鲟幼鲟在人工环境下,体长和体重分别从(15.40±0.64)cm和(26.00±1.34)g增加到(29.20±0.75)cm和(108.00±3.87)g,日均增长1.54 mm,日平均增重0.90 g。拟合中华鲟幼鲟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121 5 L2.031 3(R2=0.945 7),其中b小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其体长增长快于体重增长。与同期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鲟比较,幂指数系数b人工=2.0313相似文献   

14.
马德海  高士香  肖峻 《河北渔业》2003,(4):31-31,36
<正> 目前,鲟鱼人工养殖在全国普遍开展,鲟鱼具有抗病能力强,病理反应迟钝等特点,这与普通“家鱼”养殖相比在防病、治病上给养殖者造成一定程度的错觉,一旦发病持续时间长,病体相对在时空上分布分散。正确认识这一特点,可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北京市焕发水产良种养殖示范基地井陉汇海源养殖中心,2002年8月从北京引进4种8~15cm的鲟鱼苗,包括史氏鲟(A·Schrens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俄罗斯鲟(Acipenser gulden-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相对扭曲分析和传统多元分析在鲟鱼形态研究中的优劣。结合前期对它们的有氧游泳能力比较结果(西伯利亚鲟比中华鲟强25%),分析了鲟鱼形态的水动力功能。主成分分析比较表明,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P<0.05)。相对扭曲分析计算样本的几何信息并可视化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P<0.001)。上述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两种鲟鱼的游泳能力。  相似文献   

16.
鲟形目鱼类9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高度保守,均编码37个基因,长度为16 438bp(达氏鲟)~16 760bp(欧洲鳇)。主编码链的A+T含量为53.3%(密苏里铲鲟)~54.6%(中华鲟和匙吻鲟)。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b、cox1、cox3、nad1、nad3、nad4和nad4L)编码氨基酸数目相同,分别为227、55、380、517、261、324、116、460和98个。15个主编码基因的差异位点分析表明,在鲟形目鱼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的研究中,nad5、nad4、cox1和cob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其不同物种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9种鲟形目鱼类中,遗传距离最小的是中华鲟与俄罗斯鲟(0.0070),遗传距离最大的是闪光鲟与白鲟(0.1777)。2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科内部的遗传距离,因此支持传统的科级分类。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鲟形目鱼类分为2支:鲟科的7个物种和匙吻鲟科的2个物种分属2个类群(BPN=100,BPM=100,BPP=100),这与经典的系统分类观点一致。隶属于鲟属的中华鲟、俄罗斯鲟及闪光鲟与欧洲鳇聚类,支持率非常高(BPN=100,BPM=100,BPP=100),而将同为鲟属的高首鲟和达氏鲟排除在外,从而表明,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将欧洲鳇并入鲟属。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支持鲟科内部的亲缘关系为:{[(中华鲟+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鳇}+(高首鲟+达氏鲟),密苏里铲鲟与它们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7.
国外鲟类生物学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鲟类生物学研究简述胡明文,周吉薇,万秀峰(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鲟科鱼类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名贵鱼类,许多国家对鲟类生物学做过多方面的研究。现我们根据国外近年资料对国外鲟类生物学研究内容作一扼要介绍,供参考。1形态学...  相似文献   

18.
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阻隔了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性成熟晚(一般雄性9龄、雌性16龄以上),属高龄产卵类型,产卵补充群体小,资源一旦受到破坏,种群的恢复十分困难。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殖鲟类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站同另五个有关单位协作,于1981年开始进行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试验。经过三年努力,于1983年11月在坝下催产成功,并孵化出大量鲟苗。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首例。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华鲟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分析了中华鲟( Aclpenser Sinensis Grdy)资源数量变动的情况和资源衰退的原因,论述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腰拦长江19年来,对中华鲟产卵洄游群体影响的程度和中华鲟资源今后发展的趋势,并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相合的补救措施,指出了中华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古生物学和鱼类学工作者,根据古生代的志留纪到二叠纪的地质年代中出现的古棘鱼化石的形态结构特征,推断出古棘鱼是现代鱼类的共同祖先,而鲟鱼类是古棘鱼的一支后裔,所以,中华鲟被人们称为古老的鱼类。由于鲟鱼类的起…  相似文献   

20.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海淡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