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9年7月,天津市某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发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体色微红,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为分析病因,通过寄生虫和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南美白对虾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南美白对虾鳃丝中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和偷死野田村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肝肠胞虫检测结果为阳性;肝胰腺中存在大量细菌,对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并命名为DX-201901,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法国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将其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菌株DX-201901对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为治疗药物,按25.0 mg/kg虾体重进行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肌肉的方式,对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易感性。结果发现,投喂病虾感染组螯虾的死亡率达到90%,而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PCR对试验组螯虾的肌肉进行WSSV检测,发现投喂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PCR检测结果发现,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六种组织的PCR结果均为WSSV阳性,而对照组的各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组织切片的光镜观察也证实,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及血淋巴等组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患肌肉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进行细菌分离、寄生虫检查、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虾池的水质分析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细菌、寄生虫以及水质环境因素造成该病的可能性,并发现病症多发生在体长0 8~3cm的幼虾中,而体长3cm以上的虾病症明显减轻。病虾的显微和亚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病虾腹部白浊的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肝胰腺、血细胞、心脏和鳃组织细胞胞浆内也有嗜碱性包涵体出现,包涵体内有大量以晶格状排列、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球状病毒颗粒,直径为(23.6±3.8)nm(n=40)。在包涵体外的胞浆内,尤其在白浊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也分布有大量病毒。心脏和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肌肉组织、肝胰腺、血细胞除变性外还出现坏死;肌肉组织病变尤为严重,肌肉白浊症状是肌肉组织变性、坏死的结果。将病虾白浊肌肉组织以口服方式感染健康虾,健康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一样的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与自然感染病虾相近,表明上述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4.
将含有人参皂苷和黄芪多糖的渔用新药"鱼虾宝"定量注射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体内后,通过定时测定供试虾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探讨了"鱼虾宝"作为免疫刺激剂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系统的免疫刺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经注射"鱼虾宝"刺激后,肝胰腺中的ACP和ALP活性明显上升,在注射后72h,ACP活性由对照组的0.0813 U/mL提高到0.0946 U/mL,ALP活性由0.1072 U/mL提高到0.1245 U/mL,而在血清和肌肉中ACP和ALP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虾相比,试验组虾的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POD活性均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青岛胶州市对虾养殖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在90%以上,典型症状为肝胰腺发红、通过镜检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后,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PCR方法从病虾鳃中检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同时利用RT—PCR方法住同一批病虾鳃中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TSV)。结合发病症状,可以认定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了凡纳滨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已经开始发生。有几个养殖场、养殖户已发现病害,并出现较为严重的死虾现象。病虾一般规格在4cm以上,有体色微红、肠胃空、鳃区肿胀、肌肉发白坏死等症状。经有关部门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疾病,实验室检测有白斑病毒存在。这些病害均给虾农带来一定的损失,加上周边地区桃拉病的暴发,因此做好白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物中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样本中,WSSV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检出,VpAHPND阳性率最高,为14.6%,其次是EHP和DIV1,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9%;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病原检出率最高,为61.3%,其次为小棚模式和帆布池模式,病原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2.2%,大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未检出病原;水样中检出WSSV、EHP、VpAHPND、DIV1阳性批次数分别为1、14、8、6;底泥样品中未检出病原;周边环境生物中,仅1个批次的脊尾白虾检出EHP阳性。结果表明:4种病原在夏季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大棚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要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质相对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病原在底泥和周边环境生物中检出率较低,而在...  相似文献   

8.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 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10.
应用RT-PCR技术,对福建南部养殖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自然暴发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对231bp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并与Genbank桃拉综合征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其同源性超过97.O%。临床观察也表明,虾体表发红、有的虾体表散布有一些灰白色病灶,附肢及尾扇发红,还有一些病虾体表散布大量黑色不规则病灶,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病虾体表、附肢、鳃等组织的表皮上皮有许多坏死病灶,结缔组织细胞与相邻横纹肌纤维基底部也有病变。病变细胞嗜酸性颗粒增多,细胞核固缩或破裂。部分病虾肝胰腺出现脂肪化和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11.
<正>南美白对虾又称白对虾、白肢虾、白虾,过去国内曾译为凡纳对虾,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是当今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近几年,南美白对虾病害严重,如桃拉病毒病、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红腿病(弧菌病)、黑鳃病(烂鳃病)等,养殖效益不稳定,探索和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北方冬季地热大棚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永 《齐鲁渔业》2006,23(10):11-11
1出现问题在南美白对虾冬季养殖过程中,时常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用小拖网拉捕发现大部分南美白对虾死在池底而池边很少。通过镜检发现鳃上有寄生虫和中度的鳃丝肿胀。泼洒二溴海因和虾安等消毒和杀寄生虫药物后,效果并不明显,换掉一部分池水后,虾死亡有所缓解。2地热大棚南美白对虾死亡原因分析2.1地热大棚一般用塑料薄膜覆盖,再加上大棚内的水汽  相似文献   

13.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 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_(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_(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_(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_(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_(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_(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_(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4.
闫升华 《河北渔业》2002,(1):33-33,32
<正> 1 基本情况和养殖特点 2001年,是唐山市自1993年暴发虾病以来对虾养殖生产形势比较好的一年,主要原因就是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综观整个养殖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海水不行,淡水很好”。具体表现为,利用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病害比较严重,成活率低。与东方对虾和日本对虾比较,尽管南美白对虾抗白斑病和黄鳃、黑鳃病能力较强,但比较典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浙江省舟山市某养殖池塘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的病因, 应用组织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手段, 对患病三疣梭子蟹组织进行检验。研究发现, 患病三疣梭子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 行动迟缓, 鳃水肿;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及血淋巴液未发现寄生虫, 肝胰腺等组织中也未分离到致病菌; 采用 PCR 方法对病蟹进行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青蟹双顺反子病毒(mud crab discistrovirus-1, MCDV-1)以及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 reovirus, SSRV) 蟹类常见病原 PCR 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病蟹的肝胰腺、心脏、鳃等组织的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和嗜酸性包涵体;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 病蟹的肝胰腺、心脏和鳃组织中均存在六边形病毒颗粒, 粒子直径 150 nm 左右, 与已报道的十足目虹彩病毒 1 (decapoda iridescent virus 1, DIV1)形态特征相似。采用特异性套式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蟹组织样品进行 DIV1 病原检测, 所有样本均扩增出 457 bp 和 129 bp 大小的目的片段。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DIV1 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表达基因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表达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病蟹样品中扩增出预期大小的 MCPATPase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区全长。将扩增获得的 MCPATPase 基因 ORF 区全长进行测序和同源序列比对分析, 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其与十足目虹彩病毒属(Decapodiridovirus)病毒的 MCP ATPase 基因序列自然聚为一支, 判定导致此次三疣梭子蟹发病病原为 DIV1。根据原位杂交探针设计原则, 以 DIV1 的 MCPATPase 基因的保守区域为靶位点分别设计探针,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获得了病毒粒子在病蟹肝胰腺、心脏、肌肉和鳃组织的分布情况, 与电镜切片观察和套式 PCR 检测结果相符。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三疣梭子蟹十足目虹彩病毒 1 病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黑鳃病和烂鳃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及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南美白对虾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在细菌性疾病中,尤以黑鳃病和烂鳃病常见,对养虾业影响很大。现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对虾疾病防治的实践,谈谈南美白对虾黑鳃病和烂鳃病的防治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在探讨如何防治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以下现象:南美白对虾引入我国养殖已近二十年,为什么前期觉得"快大好养"、中期逐渐发生"红体病"、而后期则大  相似文献   

18.
于2020年9月,采用套式PCR方法,对辽宁省大连市沙山、仙浴湾、大郑等8个地区 日本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5种病原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WSSV和EHP阳性检...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海产亲虾饵料易感染或携带与对虾共患病毒,给育种和苗种繁育工作带来巨大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以淡水品种水丝蚓作为替代饵料进行南美白对虾亲虾催熟试验,并以卵黄蛋白原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验证饵料的催熟效果。设水丝蚓、水丝蚓组合饵料、商业亲虾饲料及传统沙蚕组合饵料等4个饵料组合,分别投喂南美白对虾后备亲虾,测定繁殖性能相关参数,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亲虾肝胰腺和卵巢中VTG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水丝蚓组的性腺增重最高,达1 475%,连续产卵率最大,平均为72.08%,与传统沙蚕组合饵料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南美白对虾肝胰腺和卵巢组织中均存在VTG mRNA,在肝胰腺和卵巢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模式;VTG mRNA的表达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对虾的繁殖性能,有希望发展成为亲虾繁殖性能选育指标;水丝蚓在促进亲虾性腺发育方面效果较传统沙蚕饵料组合好,在改善亲虾产卵效果方面基本与沙蚕组合相当,可作为沙蚕替代饵料用于南美白对虾的亲虾强化培育和催熟。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有对虾"白便"情况出现,此时的南美白对虾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产量低、饵料系数高,严重时虾体重下降,出现"干瘪虾",以致发生"偷死",危害比较严重。一、发病症状初期病虾症状不明显,只是食欲减退。随着病情发展,越来越多的病虾不吃食,检查下风口水面可见漂浮的白色粪便,检测病虾可看见其肠道不饱满,出现"断肠"、空肠现象,肝胰脏开始萎缩、变小,外观模糊,部分病虾出现红须、红腿、肠道变粗等症状,水面漂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