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国水产》2010,(5):67-67
3月31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惠东县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高位池对虾养殖基地,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节能高效工厂化养殖设施及安全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A200901G04)”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名优海水品种工程化循环净水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9TS16)”课题中“高位池对虾循环水养殖设施及安全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内容进行了现场测试。  相似文献   

2.
信息集粹     
《齐鲁渔业》2006,23(6):53-54
十里海养殖场成功繁育“黄海1号”中国对虾日前, 我国第一个经过连续7年选育出来的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中国对虾,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繁育成功。“黄海1号”中国对虾是国家863项目的科研成果, 具有生长速度快、无特定病原、抗逆性强等优点。该品种的人工繁育,大幅度改良和提升了中国对虾品质,促进了养殖品种更新换代。多年来,十里海养殖场一直沿  相似文献   

3.
信息广场     
大规模中国对虾养殖获得成功2007年9月18日,河北省水产局组织专家对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的“黄海1号”中国对虾引进及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唐山项目区进行了现场测产。据测定,“黄海1号”中国对虾经4个多月养殖,平均规格达到了14cm,部分个体达到16 cm以上,单重58 g左右,超过了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漳浦县对虾养殖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养殖面积从小到大,产量由低到高,养殖品种由原来单一的长毛对虾,发展到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草虾、短沟对虾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由单季养殖,发展到“双季”甚至“三季”养殖,而且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虾贝混养”、“虾鱼混养”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     
前不久,由山东省日照市科委主持,邀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承担,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管理办公室(省科委、省财政厅)下达的“蓝对虾引进育苗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该项目所用试养池面积1.5亩,于2000年5月15日投放平均规格2厘米的虾苗,至验收时已养殖165天。验收随机抽检了30尾蓝对虾,测定其生物学体长、称重、采取拉网抽干池水,全部记数,并观察分析养殖蓝对虾的健康状况。验收中测得蓝对虾最大生物…  相似文献   

6.
长毛对虾与锯绿青蟹双季混养的技术探讨我县水产局承担“虾塘稳产、优质、高效综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1995年11月23日,省、市、县有关同行专家,对该项目长毛对虾与锯缘青蟹混养的双季养殖示范塘一口,面积70亩,进行现场验收;该塘总投放长毛对虾苗7...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技》1999,(6):17-17
1999年11月4日由电白县海洋与水产局等单位实施的1998—1999年度农业部渔业丰收计划“对虾养殖及其配套技术”项目通过了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组织的验收和鉴定。专家经过现场抽样,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考查.  相似文献   

8.
为了扭转传统中国对虾种质退化、抗病力差、养殖风险大这一局面.滦南县水产服务中心与相关企业经过积极筹备和运作,成功引入并实施了“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推广示范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水产科学院的示范项目,滦南县共承担示范和推广面积100hm^2,示范地点为唐山普林海珍养殖有限公司、会达水产养殖公司、唐山希忠养殖公司3家龙头企业.每个单位示范面积33.3hm62。  相似文献   

9.
近期,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推荐的2010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主推品种为;“黄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2号”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主推技术为: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和北方节水渔业综合养殖技术。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内容是在保证原有对虾产量的同时,实行虾蟹混养、虾蜇混养、虾鱼混养,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正>3月11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凡纳滨对虾工程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现场测试验收。"凡纳滨对虾工程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工程化设施和养殖环境调控剂,优化了养殖工艺,转化应用了凡纳滨对虾工程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建立示范基地260亩,实现了一年多茬养殖,增加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试验和养殖生产的原始记录,现场随机抽样检测了越冬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对  相似文献   

11.
1对虾多茬养殖及多品种轮养为了提高虾池的利用率,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许多虾场已开始了对虾的二茬、多茬养殖。浙江以北一般养殖二茬,而南方则利用水温高、持续时间长的优势条件进行多茬养殖。养殖技术与单茬大致相同,只是技术与管理要求更高,目的是缩短养殖周期。提早育苗时间,利用塑料大棚培育早繁苗,给对虾生长以最好的环境条件和提供充足的优质饵料是关键措施。多茬养殖可以采用同一品种,但多采用多品种轮养。目前较多采用的轮养方式是:中国对虾与长毛对虾两季轮养,中国对虾与长毛对虾、脊尾白虾三季轮养,中国对虾与…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我周养殖对虾主要病毒病流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黄海所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养殖对虾病毒病控制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和“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下,历时7个月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养殖对虾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orientalis)的养殖曾经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产业,但传统的养殖模式及其养殖技术已不能够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为探求中国对虾养殖新模式,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至2005年承担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项目“中国对虾深水池塘养殖高产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2004,25(3):23-23
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审定,农业部发布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公告,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剑尾鱼RR-B为水生实验动物。 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但其只适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对虾     
《海洋与渔业》2008,(8):31-31
【品种来源】我国对虾养殖的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等。1992年流行性虾病暴发前,以养殖中国对虾为主,目前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2006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82%。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率先分别从美国和厄瓜多尔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全人工繁殖和虾苗培育的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省、市从美洲国家引进南美白对虾,来进行人工育苗和大面积高产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12日,根据河北省水产局安排,乐亭县水产局组织市、县有关专家组成测产小组,对向光养殖场和北港立新养殖场实施的“对虾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小组在听取了项目工作报告后,对北港立新养殖场的日本对虾综合养殖及向光养殖场的黄海一号中国对虾养殖采取随机抽取多点撒网的抽样方式进行了测产。经计算,立新养殖场的日本对虾平均体长12.3cm。平均体重22g,推算亩产58kg.套养河鲍亩产24.5kg,  相似文献   

17.
对虾【品种来源】我国对虾养殖的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等。1992年流行性虾病爆发前,以养殖中国对虾为主,目前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2006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82%。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作为水产业中的支柱品种,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是水产品中出口量较多的品种之一。针对目前对虾养殖过程中施用禁用药物、可用药物用量过多、成虾体内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等问题,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于2003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SPF南美白对虾苗种,养殖过程中不投放抗生素等禁用渔药,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与优化水质以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在虾体内的残留,再结合温性中草药的合理利用来防治虾病,结果表明,养殖对虾各项指标均符合我国无公害对虾标准,达到国内出口与国外进口食品标准,而且…  相似文献   

19.
在河北省对虾养殖产区,每年因对虾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0.5亿~1.6亿元,占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损失的25%~50%,其中因对虾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对虾养殖病害总损失的80%以上。2007年以来,我们结合公益性科研专项“对虾养殖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建立”和“养殖对虾病毒病控制技术”等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2009,(3):41-41
记者2009年1月10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天津市汉沽区去年引进的30万尾印度尼西亚草虾经养殖试验获得成功,今年将作为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并大面积推广,丰富市民餐桌。汉沽区是中国对虾养殖基地,有养殖面积12925亩,主要品种就是中国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由于对虾养殖品种单一、市场价格下滑等原因,养殖效益有所下降。为此,去年6月下旬,汉沽区水产局技术人员引进30万尾印度尼西亚草虾,进行了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