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河滩地一大型鱼苗繁殖场连年来鲤鱼繁育孵化销售鱼苗保持在4亿尾左右。2015年鲤鱼共孵化75槽,正常出苗销售15槽、共0.75亿尾,其余60槽水花几乎均在出膜的第4~5天死亡,损失鱼苗达3亿尾,给繁殖场及生产用户造成极大的损失。鱼苗的大量死亡引起了各级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现场调研、做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
鲤鱼人工繁殖技术,虽然早已普及,但在鱼苗从出膜至肠管形成期间,成活率很低,一般仅有30—40%。这是因为,鱼苗出膜到肠管形成这80多个小时内,需要经常依附鱼巢,若遇大风大雨,就会被冲离鱼巢下沉池底,造成大批死亡。因此,孵化鲤鱼苗最好使用0.1—0.3亩的小池,以便于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但是,这样小的水体,也容易引起水质恶化而致鱼苗死亡。另外,从孵化池向育种池搬运,操作中也会发生很多死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  相似文献   

3.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6,30(4):433-443
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 ℃,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 h 57 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 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 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 d)、变态期(出膜后25~30 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 d以后)4个时期。对16~17 ℃、18~19 ℃、20 ℃和22~23 ℃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 ℃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4 ℃孵化出膜后2~3 d大量死亡。对18~19 ℃、20 ℃、22 ℃、和24 ℃ 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 ℃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19 ℃快。  相似文献   

4.
3苗种培育 3.1早期鱼苗培育 3.1.1 内源性营养阶段:在水温18~21℃条件下,受精卵需6d可脱膜出苗.刚孵出的鱼苗,身体透明细长.全长在9.5~11mm.平卧在水底.全长增至13 mm时,口已形成,但不摄食.鱼苗此时靠身体摆动作垂直游动.脱膜6~7d,开始作水平游动,但靠卵黄囊供给营养,鳔已可见.脱膜后第11d左右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外源性饵料.此阶段管理的中心工作是水质管理与防止敌害生物.鱼苗平游之前在孵化槽里进行管理.鱼苗平游之后出槽入网箱(60~80目)内培育.  相似文献   

5.
云南裂腹鱼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从弥苴河中捕获的性成熟野生亲鱼进行挤卵干法授精 ,受精率 50 %。将受精卵分别在室内静水 (水温 1 1 0~ 1 8 5℃ )和室外流水 (水温 1 2 5~ 1 4 8℃ )条件下孵化 ,孵化 1 99h ,室内的受精卵开始出膜 ,而室外的受精卵大量出膜 ,室内孵化率为 71 1 % ,室外为 79 2 %。用轮虫等作为开口饵料培育鱼苗 ,饲养 40天 ,鱼全长达 2 3 5mm。  相似文献   

6.
对乌苏里拟鲿的繁殖生物学性状做了测定分析,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发现比自然繁殖期中的怀卵数量少,认为可能一些卵细胞增殖或发育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影响怀卵数量.该鱼的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小时以上的胚胎发育,鱼苗出膜.人工繁殖分三个试验组HCG、LHRH-A+HCG和对照组,第一次注射均采用了DOS催熟,分别获得40%、85%、0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3,(12):54-54
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消息,2013年11月1日18:40,该研究所在三峡坝区研究基地成功对一组“子一代”中华鲟实施了人工繁殖和催产,获得受精卵15万枚,第一尾鱼苗于11月5日10:00破膜而出。截至11月6日8时,共有1-2万尾中华鲟顺利出苗,预计出苗总数可达8万~10万尾。  相似文献   

8.
《水产科技》1976,(3):16-18
剑水蚤是许多鱼类的饵料,但对孵化期间的鱼类胚胎和刚出膜的“水花”却是一大敌害。它能咬破鱼卵,咬伤鱼苗,也可能放出某种毒素,造成鱼类胚胎和鱼苗的死亡。关于对鱼苗的危害,一般认为在出膜后五天内的鱼苗均可遭其攻击,但也有人观察到孵化后十五天的鱼苗均可遭受其攻击,可能是随剑水蚤的种类不同而其攻击能力也有不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成熟卵呈圆形,黄色,沉性,卵径(2.5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3.22±0.07)mm。水温9.5~11.8℃,尖裸鲤胚胎发育历时265h,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个阶段、32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10.27±0.15)mm,出膜20d后卵黄耗尽,全长(15.22±0.27)mm。出膜后80d,鱼苗全长(23.65±0.59)mm,臀鳞出现,各鳍均已出现,鱼苗侧线全部形成且清晰,体色和体型接近成鱼。尖裸鲤早期发育的特点反映了其对雅鲁藏布江水域的适应性。报道了尖裸鲤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的生物学特性,为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西贺县水产养殖场在抓好鱼苗、鱼种培育的同时,在鱼种池中套养成鱼。自1967年以来,坚持套养,时间短,产量高,每40-50天便出一批大鱼。几年来采用这种方法增产大批商品鱼。具体做法是:每年4—9月,在各个鱼种培育池里放养鲢鳙“食水鱼”、每亩放50-60尾、鲤鱼10—15尾,除鲤鱼留在年底扦捕外,鲢、鳙鱼每隔40-50天收获一次。从每次捕鱼来看,鳙鱼每尾体重达2.5—3市斤、鲤鱼达3—4斤。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产》2013,(7):47-47
5月,由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人员人工催产繁育的秦岭细鳞鲑受精卵,经过20天的精心孵化和细心照料,5万尾鱼苗破膜而出,出膜鱼苗发育良好、体格健壮。  相似文献   

12.
<正> 1985年和1986年在本所试验场鲤鱼繁殖期间,发生程度不同的鲤鱼苗气泡病。我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了鲤鱼苗的大量死亡。具体作法是:当发现在流水孵化桶中已出膜的鱼苗,由于吞噬水泡而仰浮于水面堆集时,及时围网下塘,调换鱼苗水域环境。但由于鱼苗体质还很弱,过早下塘也引起一定数量的鱼苗死亡。所以我们同时采用食盐溶液泼洒治疗,浓度从0.3~0.9%的溶液在2~3小时内,可使鱼苗体内气泡变小直至消失。气泡病的先兆址鱼苗出膜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一些专业户采用池塘孵化团头鲂鱼苗,但孵化率低。多年来,我场采用并掌握网箱孵化技术。现介绍如下:一、网箱要求:网箱材料要选用60~70目的尼龙筛绢做成。可以防止剑水蚤等有害生物进入孵化网箱破坏鱼卵。网箱的大小可以根据孵化鱼卵的多少制作。一般放卵量可按每立方米放100万粒左右。如一个9~0.7~0.5m2的网箱可放卵30O万粒左右。二、孵化管理:将查果均匀地放入网箱内,在水温18℃时.受精卵要64~72,小时出膜;22℃时要40~44小时出膜。在这段时间内鱼卵易滋生水霉而死亡,所以,防止水霉的发生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方法是:…  相似文献   

14.
王强云 《齐鲁渔业》2004,21(3):15-15
鱼苗池要彻底清塘。每公顷用生石灰2250千克消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清塘后放入1米深的新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鳜鱼苗200尾。根据鳜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适口的饵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刚孵化出膜3~5天的鳜鱼苗,适宜吃同日龄的鳊、鲂鱼苗。6~8天的鳜鱼  相似文献   

15.
<正>为探索安徽省引进养殖合方鲫2号的可行性,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于2022年4月12日从湖南引进合方鲫2号毛仔200万尾,进行池塘一龄鱼种培育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鱼苗培育(1)池塘准备。选择1口池塘,面积6亩,水深2.5米,塘埂结实,池底不渗漏,进排水方便,安装1台1.5千瓦的变频式叶轮增氧机。鱼苗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干塘消毒。消毒后2~3天注入经60~80目筛绢过滤的新水40~50厘米,亩施发酵3天的菜粕30千克,分散堆放在池塘四周池水淹没处。  相似文献   

16.
鱼种池车轮虫病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轮虫病是鱼苗鱼种培育阶段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自鱼苗出膜到鱼种出塘均有车轮虫寄生,车轮虫寄生后,鱼类食欲下降,体质消瘦,严重时造成大批死亡,使鱼苗鱼种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为了了解该病病原体繁殖生长规律,摸索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我们对此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为防治此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人工催产、授精的方法,共进行了4次草鱼(♀)×细鳞斜颌鲴(♂)杂交试验,获得受精卵8.6万粒,孵出鱼苗487尾,孵化率0.57%。出膜后约有90%的鱼苗不能形成腰点而死亡,能形成腰点越过横卧期的鱼苗,在苗种培育中表现出较高的成活率。本文对这一试验结果作初步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李晔  张峰  赵亚中 《水利渔业》2002,22(4):30-31
利用室内小型流水池驯养史氏鲟水花1万尾,经过暂养、开口、驯化等技术环节,养殖60d,获10-15cm史氏鲟鱼苗6500多尾,平均尾重10-14g,成活率65%,平均售价15元/尾,投入产出比1:3.26。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繁殖的光倒刺Ba仔鱼进行鱼苗培育试验,出膜至培育成3.6-4.7cm的鱼苗历时38-42天,成活率达71.1-82.8%。  相似文献   

20.
丁德明 《内陆水产》2005,30(3):10-11
刚孵化出膜的斑点叉尾鲴幼苗,卵黄囊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喜欢聚集在水体的底部,要进行暂养,待鱼苗不断发育,将卵黄囊吸收后能自由游动时,才能进入鱼苗池中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