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彭张记 《海洋渔业》2000,22(1):27-28,26
<正> 启东市有高潮区淤泥质滩涂5万多亩,前几年,由于没有找到适宜的养殖品种和合适的养殖模式,养殖量和效益都很低,大部分高涂基本抛荒。为了加快高涂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加快海水养殖结构的调整。从1996年开始,着手搞高涂围网蓄水养殖,主要进行淤泥质滩涂围网精养青蛤试验,取得了成功。目前全市高涂养殖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扼要介绍高涂蓄水立体养殖,具体内容包括:投资者情况、池塘建设情况、养殖模式以及经济效益分析,对生产单位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华 《科学养鱼》2002,(6):21-21
高涂蓄水养殖具有适养品种广、便于立体养殖及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是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广的养殖方式。我市广大养殖户纷纷投入到高涂蓄水养殖生产中,目前养殖总面积达到7200多亩。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准备经过围垦的高涂,在一般情况下,都长有大米草,而且土质较为硬结,所以要先除去大米草并翻松。牛耕15厘米深,把大米草翻耕到泥土下,然后拖拉机耕细,池塘进水20厘米,让草腐烂。浸泡期间用人工或机械将涂面整平,过半个月左右将水排干再进水30厘米备用。二、几种养殖模式(一)泥蚶、对虾…  相似文献   

4.
顾水江 《水产养殖》2010,31(8):28-29
<正>高涂蓄水综合养殖是利用沿海近岸高潮位滩涂挖塘筑堤,建闸蓄水,放养种苗,投饵培养的一种池塘多品种混养殖生产方式,具有养殖模式多、易管理、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近年来,我们把开发利用高潮位滩涂资源,发展高涂蓄水综合养殖,作  相似文献   

5.
曹华  黄继斌 《齐鲁渔业》2007,24(9):11-11
我市高涂蓄水养殖起步于1999年,是江苏沿海发展高涂蓄水养殖较早的县(市)之一。当初,养殖模式只有泥蚶、青蛤、文蛤、对虾等单一品种的养殖,经济效益一般。2003年以后,开发了脊尾白虾、南美白对虾、基尾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泥蚶、缢蛏、青蛤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也发展到虾蟹、虾贝、虾蟹贝等多  相似文献   

6.
我市有1.8万亩高涂蓄水养殖池塘应用了三疣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混养模式,平均亩产脊尾白虾75千克、雌性三疣梭子蟹50千克,亩均产值6500多元,利润2500余元。现将该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市地处长江三角洲 ,南靠长江、东临南黄海。由于长海带来泥沙的淤积作用 ,我市东南沿海40多公里长海岸线有 3万多亩淤泥质高涂 ,长满大米草 ,而且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向外延伸。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块高涂 ,加快我市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步伐 ,从 1 996年开始 ,我们开始进行低坝高网蓄水养殖锯缘青蟹和三疣梭子蟹试验 ,取得了成功。为了提高滩涂的综合利用率以及养殖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1 999年 ,我们又进行了低坝高网蓄水养殖蟹、贝试验、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目前 ,我市高涂蓄水养殖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 ,养殖面积达到了 2万多亩。现将…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通州市高涂蓄水养殖起步于1999年,是江苏沿海发展该养殖较早的市之一。当初,只有泥蚶、锯缘青蟹、文蛤、对虾等少数品种的养殖,经济效益一般。  相似文献   

9.
青蛤养殖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地建设1.选址潮间带滩涂养殖选择风浪较小、滩面平整、潮流畅通的泥沙质滩涂。高涂蓄水养殖选择地势平坦、进排水方便的高潮区。养殖场地周围交通便捷,无三废污染,水质符合NY5052的规定。2.建场①潮间带滩涂养殖。将大块滩涂分隔成3~5米宽的畦,畦间开小沟作排水与通道,埕地周围筑小堤,同时对埕地翻松耙平,清淤消毒。②高涂蓄水养殖。高涂建设分高坝和低坝两种模式。高坝堤高2.5~3米,顶宽4~6米,底宽15米左右。低坝堤高1~1.5米,顶宽3~5米,底宽10~12米。养殖滩面要深翻晒涂,清除杂质,防…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我市进行了泥蚶高涂蓄水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210亩高涂蓄水养殖池塘共产泥蚶大规格苗种107.1吨,平均亩产达510千克。现将其技术总结介绍如下:1.滩涂选择应选择风浪较小,地势平坦,潮流畅通,小潮汛时有4~5天能够进水的高涂。底质以含泥70%、含沙30%左右的泥沙质为好。海水盐度10‰~13‰。周围交通便捷,无污染。2.池塘建设长方形,面积30亩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后无积水。池塘四周开挖进排水沟,宽5米左右,深0.5米左右。池埂高度应在当地多年平均高潮位1米以上为宜,池埂顶…  相似文献   

11.
李兵 《齐鲁渔业》2004,21(10):19-20
海门市包场镇沿海滩涂自1999年起进行开发利用,虽已对潮下带滩涂进行了平涂自然性养殖,对潮上带滩涂通过改造进行了高涂蓄水养殖,但尚有数千亩潮间带滩涂未开发利用。从2002年起,对500亩潮间带滩涂进行改造建成了低坝蓄水养殖区,并养殖了我国沿海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泥蚶,其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味可口,是传统的滋补食品,为人们所喜爱。2年来的低坝蓄水养殖泥蚶亩产达600奴,最高产量800kg,是平涂养殖泥蚶产量的1.5~2倍,这是潮间带滩涂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现将低坝蓄水养殖泥蚶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滦南县是河北省海水养殖重点县,现拥有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800hm2。近年来,水产技术部门及广大虾农认真总结本县多年养虾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变传统的单一养虾模式,发展多品种立体混合养殖。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虾、河鲍、海蜇等多品种生态混合养殖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泥螺(Bullacta exerata Philippi)俗称黄泥螺、吐铁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目前多以非蓄水粗养形式进行养殖,这种方式生长慢、产量低。笔者于2000年度进行了泥螺多季低坝池塘蓄水养殖,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收益。1 基本情况1.1 试验池塘 试验用低坝池塘是慈溪市范市镇海涂养殖区,面积20亩,呈长方形,塘埂高20~30cm,底质平坦,底泥呈灰黄色,泥质含沙量较低,底栖硅藻类丰富,一般能保持塘内平均水位8~15cm。大潮汛期间能放入海水,进行换水或加水。放养前清除沙蚕、蟹类、弹涂鱼…  相似文献   

14.
陈志明  黄培 《科学养鱼》2002,(11):19-19
高涂低坝蓄水养蚶技术是在高位滩涂上筑建堤坝、半蓄水养殖泥蚶的一种养殖方式。在大潮汐时,潮水可以漫过堤坝进池,退潮后,根据养殖需要保留塘内一定水位。小潮汐时,通过堤闸来调节塘内水位。该方法是探索开发利用高潮区滩涂的有效途径,现将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养殖条件1.场地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无污染、潮流畅通、地势平坦、能避风浪的海滩,底质以软泥为主,中下层为泥沙底质,水域盐度在12‰~32‰之间,以14‰~23‰最为适宜,pH值7.8~8.6,养殖海区水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海水养殖水质标准。2.围塘筑堤…  相似文献   

15.
江苏海门市滨江临海,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拥有12.5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有5.6万亩,其中,可养面积达4.5万亩。近年来,在近海捕捞徘徊不前、渔货质量低劣、渔业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海门市政府部门审时度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积极开发远洋捕捞。截至2000年底,全市已开发用于贝类养殖的潮间带滩涂1.77万亩,比上年扩大45%;堤内滩涂资源在最近两年也得到充分开发,昔日蒿草丛生的盐碱地如今已变成规范连片的养殖池塘。此外,还改造盐田近千亩,开发高涂蓄水养殖2800亩,使全市海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去年通过…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近几年来,江苏省大丰市每年投入滩涂渔业发展资金均达1.5亿元以上,滩涂提水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1万ha,高涂蓄水养殖面积0.28万ha,滩涂、沿海养殖贝类和紫菜养殖面积分别达0.73万ha、0.8万ha。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2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1212.84万吨,海水养殖面积134.475万公顷。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9%。本文所指滩涂贝类品种主要为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蚶类、牡蛎等。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就是利用沿海滩涂的虾塘、围垦,或筑堤围塘,进行蓄水养殖。其优点是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设施和操作简单,受不利环境的影响小。本文着重介绍利用池塘进行缢蛏、蛤类和蚶类的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虾池综合养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的研究工作,对海水池塘生态混养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了一套海水池塘虾、蟹、贝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又形成了养殖生态系统上的互补,同时降低了养殖风险,每667m^2养殖效益近万元。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2013,(9):50-50
山东是全国第一海水养殖大省,全省海水养殖产量400多万吨,约占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1/4,其中80%以上是贝类,贝类养殖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牡蛎作为贝类的“模式种”,以其分布广、经济和生态价值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滩涂海水养殖开发利用的深入,海堤外滩涂能否建池蓄水进行海水养殖,是众人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