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食蚊鱼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Baird et Girard)又名柳条鱼。隶属鳉形目Cyprinodontirormes,花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相似文献   

3.
对生长在广州海珠涌和黄埔涌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目标器官组织结构变化进行观察,调查广州河涌污染现状及对食蚊鱼的毒性效应,利用鱼类作为指示生物评价城市河涌水污染的现状。选取宝岗大道、洪德、赤岗和苗艺路段4个采样点,并设置对照点。食蚊鱼采集分别于2012年12月(冬季)和2013年6月(夏季)进行,每个采样点的食蚊鱼总数在200尾以上。使用水质监测仪测定各采样点的水质参数,包括pH值、温度、电导性和溶解氧。对食蚊鱼的肝脏、性腺、鳃和肠等器官进行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海珠涌和黄埔涌污染严重,属Ⅳ或Ⅴ类水质;仅苗艺路段冬季的溶解氧高于5 mg/L,其余采样点溶解氧为1~3 mg/L;食蚊鱼由于供氧不足,其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变异,肝细胞界限模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肝细胞空泡化,出现一定数量黄棕色色素细胞团;多数卵母细胞发育停滞在Ⅱ时相和Ⅲ时相阶段;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肿大、充血,出现球状或棒状的动脉瘤;相邻鳃小片出现融合,鳃丝软骨出现增生和扭曲肿大现象,精巢及肠道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广州河涌受污染十分严重;食蚊鱼肝脏、性腺和鳃组织对河涌水体污染的毒性反应十分敏感,可以作为监测及评价城市河涌水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940206 南卡罗莱那食蚊鱼(Gambusia hal-brooki:花鳉科)脂肪的周年变化=Annual lipidcycle in eastern mosquitofish (Gambusia halbrooki,Poeciliidae)from south Carolina[刊,英]/MeffeG K,Snelson F F Jr//Copeia.—1993,(3).—596~604鱼体贮存脂肪是生殖的一种重要的能源,可能会影响鱼的生活史。怍者在南卡罗莱那两个种群中每月取样一次,为期一年。在早春,两个食蚊鱼种群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脂肪从躯体转到生殖腺。脂肪的几种其它利用形式表明,体脂贮存和繁殖利用之间的能量交流很明显偏于繁殖方面。两个食蚊鱼种群的窝卵数,繁殖分配及用于生殖的脂肪百分率始终有所差导。表明这种差异或是遗传或是环境诱导的生活史差异。总的说来,鱼在整年几个繁殖季节(夏未和秋季)所收集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食蚊鱼的饲养、生长、生殖情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蚊鱼的饲养、生长、生殖情况概述高书堂,刘灼见,邓青(湖北教育学院430060)(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30072)食蚊鱼(Gambusiaaffinis),在分类学上属形目,胎科,食蚊鱼属。食蚊鱼原产于中南美,最早于1927年由菲律宾的马尼拉引进我...  相似文献   

6.
摄食水平对食蚊鱼生长、卵巢发育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27.5±0.5)℃水温下设高、中和低3个摄食水平,研究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幼鱼至初次性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和能量收支,为探讨食蚊鱼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入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初次性成熟雌性食蚊鱼的体长、体质量、丰满度、特定生长率、肝指数、性腺系数、成熟卵子数量和鱼体能量密度均随摄食水平增加显著增加;低水平摄食组雌性食蚊鱼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最小,体长为(17.98±0.98) mm,体质量为(104.41±3.31)mg,但成熟卵子干重和卵径均不受摄食水平显著影响.实验期间,干、湿物质饵料转换效率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水平摄食组饵料转换效率著高于高水平摄食组.随摄食水平减,食蚊鱼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卵巢发育的比例显著增加,在低水平摄食组其分配比例分别达到56.22%和10.42%.以上结果表明:在食物不足的条件下,食蚊鱼初次性成熟个体呈小型化,但卵子大小稳定,饵料转换率较高,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繁殖上的比例增大,这些特点有利于其适应不同入侵生境.  相似文献   

7.
卵胎生是鱼类为适应特定环境进化出的一种生殖策略。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是典型的卵胎生鱼类,厘清其卵胎生特征是否在入侵云贵高原过程中发生适应性演化的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种群快速扩散机制。本研究用常规解剖观察法、称重法,针对滇池种群胚胎发育特点、干湿重变化及与母体营养联系问题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滇池食蚊鱼胚胎发育过程依赖于卵黄营养供给,在产出前,卵黄仅微量残余,身体发育完善,基本保持了物种固有的卵胎生特点。胚胎湿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显著增加,但同时干重损失也十分明显(30.4%),营养指数(MI)为0.70,提示母体对胚胎没有受精后的特定营养供给,支持食蚊鱼是严格意义上的卵磷脂营养型(卵胎生)鱼类观点。其胚胎(仔鱼)出现小型化趋势,胚胎湿重、干重及初生体长等关键生态适应性性状明显低于已研究的其他低地种群,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响应。这种响应是否有助于其向更高海拔的高原环境扩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生长在广州海珠涌和黄埔涌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目标器官组织结构变化进行观察,调查广州河涌污染现状及对食蚊鱼的毒性效应,探究利用鱼类作为指示生物去评价城市河涌水污染的现状。选取宝岗大道、洪德、赤岗和苗艺路段4个采样点,并设置对照点。食蚊鱼采集分别于2012年12月(冬季)和2013年6月(夏季)进行,每个采样点的食蚊鱼总数在200尾以上。使用水质监测仪测定各采样点的水质参数,包括pH值、温度、电导性和溶解氧。对食蚊鱼的肝脏、性腺、鳃和肠等器官进行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海珠涌和黄埔涌水污染严重,属IV或V类水质。仅苗艺路段冬季的溶解氧高于5 mg/L,其余采样点溶解氧为1?3 mg/L。食蚊鱼由于供氧不足,其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变异:肝细胞界限模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肝细胞空泡化,出现一定数量黄棕色色素细胞团。多数卵母细胞发育停滞在II时相和III时相阶段。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肿大、充血,出现呈球状或棒状的动脉瘤;相邻鳃小片出现融合,鳃丝软骨出现增生和扭曲肿大现象。精巢及肠道则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广州河涌水污染十分严重;食蚊鱼肝脏、性腺和鳃组织对河涌水体污染的毒性反应十分敏感,可以作为监测及评价城市河涌水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2008年6~8月对上海市内4条不同生态类型河道(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的水质状况及鱼类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曹杨环浜外,所调查的其他3条河道普遍受氨氮污染,氨氮含量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标准V类水的限值2.0mg/L;污染河道中鱼类种类极少,入侵鱼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已成为其中的广布种。进一步选取上述调查河道中典型的氮类污染因子氨氮、亚硝酸盐作为暴露物,采用静水生物法对食蚊鱼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发现食蚊鱼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0.00、54.81、52.78、44.58mg/L;对亚硝酸氮的耐受性相对较低,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9.19、7.46、6.06、5.99mg/L。由于不同鱼类对环境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不同,其种类组成易受河道污染程度影响,而食蚊鱼由于其对氨氮较高的耐受性,已成为上海各污染河道中的主要鱼种,进一步探讨其适应机制,将有助于了解河道生态类型的发展趋势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子陵吻鰕虎鱼摄食蚊幼虫的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在室内玻璃缸及室外塑料桶中开展摄食蚊幼虫试验和环境适应能力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食蚊鱼对比。结果表明:子陵吻鰕虎鱼摄食蚊幼虫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均强于食蚊鱼。在室内玻璃缸,摄食蚊幼虫76头·d~(-1),高于食蚊鱼摄食蚊幼虫51头·d~(-1);在室外塑料桶,能将处理组的蚊幼虫数量控制在0条,远低于对照组的50头;在室内玻璃缸(投喂饲料)及室外塑料桶(不投饲料)中,均能存活9个月以上(存活率100%)。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温度和光照对寄生于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鳃的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虫卵孵化的影响,将收集到的虫卵分别置于35℃、30℃、25℃、20℃、15℃、10℃的梯度温度中以及全光照、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的节律光照(6:00开灯,18:00关灯)、全黑暗的条件下,记录其孵化率和幼虫孵出所需时间。结果表明,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百慕大伴盐虫孵化的最适温度为35℃,孵化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温度显著影响百慕大伴盐虫的胚胎发育阶段,35℃时虫卵产出第2天即开始有钩毛蚴孵出,而10℃时第7天才开始有幼虫孵出。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百慕大伴盐虫虫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表明光照不是其孵化的必需条件,但节律光照对虫卵的孵化具有延滞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雌核生殖(gynogenesis)是单性生殖(partherlogenesis)的一种,指卵子依靠自己的细胞核直接发育成个体的生殖行为。自然界实行雌核生殖的动物有:蜜蜂、蚂蚁、蚜虫、水蚤、轮虫、丰年虫、银鲫、食蚊鱼(Poecilliopsis)的一些种类(如花鳉Poecilia formosa)等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湿地东北水域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境下采集的鱼类样本数据,分析了该两种盐沼植被生境下鱼的种类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鱼类15种(类),隶属5科;其中,芦苇生境发现8种(类)鱼类,海三棱藨草生境发现11种(类)。虎鱼科鱼类最多,占种(类)数的73%;鲤科、胎鳉科、鲻科和鮨科各仅发现1种。本次调查未采集到鱼卵,仔鱼数量比例占35.1%,稚鱼比例为56.4%,幼鱼比例为6.4%,成鱼比例仅为2.1%。芦苇生境中,仔鱼和稚鱼占总尾数比例为38.1%和33.3%,幼鱼比例也较高,为19.0%;海三棱藨草生境中,仔鱼和稚鱼比例分别为32.9%和65.7%,但幼鱼比例较芦苇生境下降较多,仅为1.4%。总体来说,密度较高的鱼种有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虎鱼科1种(Gobiidae sp1.)、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吻虎鱼属1种(Rhinogobius sp.)、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等,密度较低的鱼种有鮻(Liza haematocheila)、纹缟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刺虎鱼属1种(Acanthogobius sp.)和飘鱼属1种(Pseudolaubuca sp.)。从体长来看,所有鱼类的标准体长均小于35 mm,表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生境是鱼类特别是虎鱼类早期发育生活史的重要栖息场所之一。从密度来看,芦苇生境内鱼类的密度仅是海三棱藨草的25%,其中6~7月前者的鱼类密度比后者低92%,因芦苇生境的水深很浅造成鱼类难以进入芦苇水域。海三棱藨草因高程较芦苇低约0.9 m,同时更靠近光滩,更有利于潮下带鱼类进入植被区栖息,本研究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对鱼类的生境价值较芦苇而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食蚊鱼是全球入侵性物种之一。探讨和研究食蚊鱼快速入侵的原因对进一步的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实验选取11对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检测了来自欧洲境内3条河流流经的10个不同城市53个家系的755个幼鱼样本。利用微卫星多重PCR技术及Colony统计学软件,分析食蚊鱼系谱关系。食蚊鱼的繁殖能力强,繁殖期的雌性食蚊鱼可一胎产下大量雌雄幼鱼,平均9尾,最多可达72尾;更重要的是实验中发现食蚊鱼存在多重授精现象。结果显示,来自同一父本的幼鱼胚胎最多可达41尾;多重授精加快了食蚊鱼的基因流;系统发育树证实,食蚊鱼来源于遥远的海洋,实验采集的10个群体在系统发育树中主要聚为3支。食蚊鱼入侵性强的关键原因是多重授精,强壮精子具有更强的竞争受精能力,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但受精频率与雌鱼大小可能不成比例。在长距离的迁移中,基因流也在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黄蛋白原基因片段的克隆和表达,建立了剑尾鱼卵黄蛋白原蛋白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卵黄蛋白原mR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法扩增出1段1 118 bp的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其他鱼类卵黄蛋白原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其中与底鳉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同源性分别达87.4%和96.7%.在对该片段所编码氨基酸序列可能抗原位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PCR改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预期得到258个氨基酸的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α,经热诱导后,SDS-PAGE分析有29 kD的表达蛋白产生,与预期相符.以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血清.雌激素(β-雌二醇)对剑尾鱼诱导后,用重组蛋白抗血清作一抗,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该抗血清能与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特异结合,可应用于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检测.卵黄蛋白原是环境雌激素研究中较为特异、灵敏的生物标志物,剑尾鱼卵黄蛋白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剑尾鱼环境监测应用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甘为  方展强 《水产学报》2016,40(10):1542-1555
硬骨鱼类CYP19基因与生物的性别分化和激素调节相关,因此可开发用来探究环境激素污染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首次克隆和分析了食蚊鱼CYP19a cDNA的全系列,为将CYP19基因作为监测环境激素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实验数据。根据CYP19a基因c DNA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扩增保守区域并测序。采用RACE法扩增食蚊鱼CYP19a基因c DNA序列全长,对其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将序列应用于CYP19a mRNA转录水平的RT-PCR法检测中。成功克隆食蚊鱼CYP19a基因全长,获得CYP19a基因总长为2020 bp,ORF为238~1791 bp,共编码518个氨基酸,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有关信号肽、跨膜螺旋、亲水性/疏水性、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与其他硬骨鱼类底鰆、青鰆、平鲷、鲫、鲤和斑马鱼的性腺CYP19a基因作同源性比较,其基因相似度分别为93%、84%、84%、71%、71%和66%。用MEGA6.0软件对19个物种的CYP19a基因进行聚类分析,食蚊鱼CYP19a基因与底鰆、青鰆同源性最高,说明芳香化酶在进化上相对保守。确定从食蚊鱼性腺所克隆的CYP19a基因是芳香化酶基因,证明食蚊鱼的芳香化酶是由CYP19a和CYP19b两种基因编码的。食蚊鱼卵巢芳香化酶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片段,并具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17a-甲基睾酮对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MT)对生长发育期间的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臀鳍雄激素受体基因(ARα)mRNA表达水平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使用浸浴法以0.5、5、50和500 nmol/L 4个MT浓度为雌性食蚊鱼幼鱼染毒,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暴露实验持续21 d,定量测定了幼鱼体长(BL)、体质量(BW)、身体健康指数(CF)以及臀鳍第3鳍条长度(FL)、分节数(FJ)和最宽处宽度(FW);AR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幼鱼暴露21 d后BL、CF均没有显著变化,只有高浓度组(50和500 nmol/L)食蚊鱼的BW有显著下降(P<0.05);雌性幼鱼臀鳍第3鳍条FJ显著增加,FL随之延长,并且FW也出现显著增宽(P<0.05);雌性幼鱼暴露于MT 21 d之后,ARαmRNA表达水平呈现与剂量相关的上升(P<0.05)。MT的雄激素效应明显,导致雌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形态雄性化;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有效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17 α-methyltestosteron,MT)对生长发育期间的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臀鳍雄激素受体基因(ARα) mRNA表达水平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使用浸浴法以0.5、5、50和500 nmol/L 4个MT浓度为雌性食蚊鱼幼鱼染毒,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暴露实验持续21 d,定量测定了幼鱼体长(BL)、体质量(BW)、身体健康指数(CF)以及臀鳍第3鳍条长度(FL)、分节数(FJ)和最宽处宽度(FW);AR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幼鱼暴露21 d后BL、CF均没有显著变化,只有高浓度组(50和500 nmol/L)食蚊鱼的BW有显著下降(P<0.05);雌性幼鱼臀鳍第3鳍条FJ显著增加,FL随之延长,并且FW也出现显著增宽(P<0.05);雌性幼鱼暴露于MT21 d之后,ARα mRNA表达水平呈现与剂量相关的上升(P<0.05).MT的雄激素效应明显,导致雌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形态雄性化;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有效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裸鲤寄生棘头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立庆  王宝铎  杨涛 《水产学报》1981,5(4):295-300
本文记述了棘头虫(Acanthocephala)两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棘吻属(Neoechinorhynchus)和棘吻属(Echinorhynchus)。同时根据我们的材料,对Ⅱetpoченко(1956)将粘液腺的排列形式作为属的鉴别特征,将棘吻属(Echinorhynchus)分成为三个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买房、搬家、置鱼缸,住房条件总算有了改善,在五彩缤纷的观赏鱼类中,养何种鱼好,各其所好,无从一一评论。儿时养几条蝌蚪,几条食蚊鱼,也算一种养鱼,我看还是因地制宜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