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饥饿及恢复投饵过程中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196±38g)肌肉组成分及鱼体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变化。实验设S0组(对照组,持续正常投喂),S5组(饥饿5d后恢复正常投喂),S10组(饥饿10d后恢复正常投喂),S15组(饥饿15d后恢复正常投喂)。S0组每隔5d取样,S5,S10和S15组分别在结束饥饿及恢复投饵后每隔5d取样测定。结果显示:饥饿程度对花鲈肌肉组成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10组饥饿结束时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降低;S15组饥饿结束时肌肉的总脂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都显著降,同时显著增加了肌肉的水分含量。表明饥饿过程中花鲈先动用肌肉脂肪,后动用肌肉蛋白。在恢复投饵过程中,S10和S15组总脂含量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规律,而S15组蛋白表现为逐步回升的趋势。表明花鲈在饥饿后恢复投饵的过程中,先恢复肌肉蛋白含量,后恢复肌肉脂肪含量。饥饿15d时花鲈血清蛋白浓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S5组血清、脾脏和头肾溶菌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S10组头肾溶菌酶活性在恢复投饵10d时补偿性升高。S15组在饥饿结束时显著降低了花鲈头肾溶菌酶活性,但在恢复投饵5d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花鲈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也受饥饿程度及恢复投饵的影响。饥饿会降低花鲈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在恢复投饵过程中,饥饿(5d)后恢复投饵会引起白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的补偿性升高。表明饥饿及恢复投饵也影响花鲈的非特异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2±1) ℃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鱼免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 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 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鱼免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鱼免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 d.实验结束时,饥饿5 d和10 d处理组鱼免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鱼免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 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鱼免幼鱼的O ∶ N比值先下降,10 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 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鱼免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 d和10 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 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 ∶ 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鱼免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2±1)℃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鱿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鮸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鮸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d。实验结束时,饥饿5d和10d处理组鮸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鮸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鮸幼鱼的O:N比值先下降,10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鮸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d和10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鮸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4.
饥饿后再投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把异育银鲫分为4组,为Ⅰ组(持续投喂48 d)、Ⅱ组(饥饿8 d后再投喂40 d)、Ⅲ组(饥饿16 d后再投喂32 d)和Ⅳ组(饥饿24 d后再投喂24 d),每组2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8 d后异育银鲫体重下降了13.28%,饥饿16 d和24 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2.36%和33.03%。短期饥饿(Ⅱ)组,再恢复投喂8 d后能实现完全补偿生长,而中长期饥饿组(Ⅲ和Ⅳ)分别在投喂16 d和24 d后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各试验组饥饿后,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而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Ⅱ组再投喂8 d后,粗脂肪和粗灰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蛋白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40 d后,粗蛋白和水分亦恢复到对照水平,Ⅲ组恢复投喂16 d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恢复投喂32 d后,除灰分外,其余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Ⅳ组再投喂24 d后,除水分外,其余各营养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其饥饿时间以短时间饥饿8 d为宜。  相似文献   

5.
在14-18℃条件下,对平均初始体重(35.15±1.06)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S0组(对照组,持续投喂56d)、S1组(饥饿7天后再投喂49d)、S2组(饥饿14天后再投喂42d)、S3组(饥饿21天后再投喂35d)和S4组(饥饿28天后再投喂28天),每组3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7d后哲罗鱼体重下降了11.52%;饥饿14d后体重下降了17.09%;饥饿21d和28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6.24%和36.07%。恢复投喂结束时饥饿7d组体重赶上了对照组,饥饿14d组体重超过了对照组,饥饿21d和28d组体重低于对照组。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规律性变化:在各试验组饥饿后,鱼体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恢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6.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鳟饥饿后的补偿生长试验及其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金鳟在9.0℃水温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投喂试验。试验共进行42d。试验结果显示:饥饿7d再投喂35d其体重增量超过了对照组,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4d、21d再分别投喂28d、21d,其体重增量均未超过对照组,但投喂后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我们分析饥饿7d组鱼是靠提高了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共同实现超补偿生长的;饥饿14d组和饥饿21d组鱼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部分补偿生长的。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断减小。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明显,后期下降缓慢;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缓慢,后期下降明显,表明幼鱼是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其次再利用蛋白质。饥饿5、10 d组幼鱼的消化酶活性下降显著(P<0.05)。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下降显著,之后随着饥饿时间延长,下降趋于平缓;消化道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饥饿5、10、15、20 d组幼鱼的消化酶、生化组成及RNA/DNA比值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饥饿25 d组幼鱼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RNA/DNA比值、消化酶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5、10 d组幼鱼体重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15、20、25 d组幼鱼体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黑尾近红鲌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哲罗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0 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4组鱼分别被饥饿1周、2周、3周、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分别用S1、S2、S3、S4、C表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各饥饿组鱼体重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饥饿结束时S2、S3、S4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S1、S2、S3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组鱼体重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期间除S1组外其他饥饿组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饥饿过程中,其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逐渐上升,其中S1、S2、S3组在各自恢复投喂后5 d、9 d、12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S4组则在其恢复投喂后24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导致鱼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组鱼躯干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灰分含量除S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哲罗鱼饥饿1~3周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4周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组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哲罗鱼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红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61,自引:8,他引:61  
姜志强 《水产学报》2002,26(1):67-72
对两种不同规格 (8.2 5± 0 .5 0g ,4 0 .4 1± 2 .4 5g)的美国红鱼分别在 18~ 2 0℃和 2 0~ 2 4℃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恢复投喂实验。在实验的 30d内 ,两次实验结果均表现为饥饿 5d组的美国红鱼生长略快于对照组 ,而饥饿 10d和 15d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 ,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各组间生长虽有差别 ,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饥饿使鱼体水分、灰分含量增加 ,脂肪含量下降 ,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 ,但各成分从恢复投喂到实验结束时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组间摄食量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 ,而饵料转换效率逐步上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标准代谢率下降 ,而在恢复投喂之后又逐步回升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 ,美国红鱼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由降低标准代谢和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18.2~21.3℃下,将初体质量(64.43±1.06)g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饲养在室内500L流水水族箱中,对照组(S0)持续投喂35d,试验组S5、S10、S15分别饥饿5d、10d、15d后均恢复投喂20d。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研究饥饿和恢复投喂不同时间对肝和中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鲟饥饿5d后恢复投喂20d时,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10d或15d恢复投喂20d时,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5d、10d、15d后,肠道和肝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降低。饥饿5d时,肠道和肝淀粉酶活性最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活性降低。恢复投喂结束时,S15组肝蛋白酶、脂肪酶和肠道脂肪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本试验条件下,西伯利亚鲟幼鱼消化系统消化酶活性具有部分补偿效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效应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对壳长为65mm的皱纹盘鲍进行投喂2d、饥饿1~4d的周期性断食处理,连续投喂组作为对照。皱纹盘鲍的摄食、生长、排粪和血细胞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投喂2d,饥饿天数少于2d时,皱纹盘鲍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天数多于3d,鲍体重开始下降;摄食率呈随解饿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排粪率与粪便中的有机物含量随饥饿时间增长而降低,其中,各处理阶段间的差异显著(P<0.05)。血细胞中颗粒细胞的比例在饥饿少于2d的实验组间无差异,但显著高于投喂2d、饥饿3d的实验组与投喂2d、饥饿4d的实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16.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幼鱼进行不同时间的饥饿(0d、3d、5d、10d、15d、20d)处理和饥饿20d后的恢复投喂(3d、5d、10d、15d)实验,每个处理组各设3个重复,分别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指数、肌肉与血清主要生化组成以及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饥饿过程中,黑鲷幼鱼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指数均显著性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肌肉脂肪含量在饥饿3d时即表现出下降趋势,但在随后的饥饿时间里,肌肉脂肪含量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P〉0.05),而肌肉蛋白含量在饥饿5d以内也无明显的变化,至10d时才出现显著性的降低。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肌肉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第10天时,肌肉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至饥饿前水平。由此推测,饥饿胁迫下黑鲷是先动用了体组织的脂肪,而后再利用蛋白质且主要靠消耗蛋白质来满足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3)血清中总蛋白、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在饥饿阶段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第5天时,各指标均已基本回升到饥饿前水平。相比之下,血糖水平的恢复较快,随后逐渐趋于平稳。4)肝脏中类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在饥饿阶段呈上升趋势,恢复投喂后则有所下降。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恢复投喂后有所回升,但在整个实验期间淀粉酶活性并无显著性的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16±1)℃、盐度27.6±0.5、pH值7.5~8.3条件下,将体重为(28.47±2.0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饥饿0(空白对照)、5、10、15和20d(分别记为T0、T5、T10、T15和T20)后再饱食投喂至40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的耗氧率呈急速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氧氮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饥饿结束时刺参的体重,除T5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小于T0组(P0.05),且各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T0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饥饿对刺参O/N比值的影响显著(P0.05),饥饿初期刺参O/N比值平均为10左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O/N比值降为小于7。实验结束时,各饥饿组刺参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小于T0组(P0.05),除T5组外,各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未能恢复至T0组水平(P0.05)。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刺参不具有补偿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将体质量(13.41±6.31) g的葛氏鲈塘鳢分为3组,饲养在80 cm×60 cm×40 cm的玻璃水族箱中。对照组水温为17℃;渐变升温组的升温速率为1℃/d;急性升温组试验鱼直接由17℃水族箱转至31℃水族箱中。两个试验组水温恒定在31℃后,测定各组葛氏鲈塘鳢的死亡率,肝脏、脑和肌肉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浓度,以深入了解急性升温胁迫对葛氏鲈塘鳢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葛氏鲈塘鳢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显示,急性升温组葛氏鲈塘鳢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肝脏和脑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6 h后脑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恢复至17℃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在12 h时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1 h内肝脏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渐变升温组(P0.05),肌肉中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渐变升温组(P0.05),而恢复过程中脑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高温胁迫后,肝脏和脑组织受损伤无法恢复,而肌肉比肝脏和脑组织更能适应急性升温变化。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最先响应急性升温的氧化损伤,随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渐变升温下葛氏鲈塘鳢的存活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直投喂(SOR0)和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2d(S2R2)、饥饿7d再投喂2d(S7R2)、饥饿7d再投喂7d(S7R7)4种投喂方式,研究周期性饥饿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形态参数的影响,并对形态参数进行典型判别分析。实验周期为8周,所用饲料为浮性饲料。结果表明,4种处理对花鲈的形态参数影响有显著差异(P〈0.0001)。除Fulton值(K)外,3种周期性饥饿模式下的各形态参数以S2R2组最好,S7R7组次之,S7R2组最差,但3种处理下的形态参数均未超过SOR0组。在不同参数中,鱼体宽与内脏团重显著相关(r=0.9224),K值在周期性饥饿中变化最敏感,而体长受饥饿影响最小。典型判别分析显示,6个形态参数产生的2个典型变量主要代表体重和内脏团重,并依此分析了4种投喂模式下花鲈的相对饥饿状态,认为在相似体重下,内脏团越重,花鲈受饥饿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