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象山港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1998年,目前这项工程对浙东沿海和象山港海区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沿海渔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放流苗种招标、检验检疫、公证公示、标记放流及成效评估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真正实现我省海洋经济水生动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一、增殖放流工作开展之背景我省是海洋与渔业经济大省,但…  相似文献   

2.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合理放流数量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海北部放流虾的渔获量(y 百万尾)与放流数量(x 亿尾)之间有着统计学上可置信的关系,α=0.05,用 y=ax+bx~2描述,a=14.63,=0.45。最大放流量为16亿尾,最佳经济放流量为15亿尾(计数误差20%)。在目前条件下,我们认为控制放流量在11亿尾(计数准确率90%)是合理的。预测了前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真鲷种苗的鳍切除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的标志放流是了解所放流鱼种的生态和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往,一般都是在个体较大的鱼种施行各种标志方法,(只是对鲑鳟及香鱼等进行鳍切除标志法)忽视小型鱼。目前虽已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标志试验并且已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是,从鱼体外观并不能判别是否为标志鱼。为此,  相似文献   

4.
进行扎敦枢纽鱼类增殖放流方案设计,为科学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和2020年4―5月,对呼伦贝尔市扎敦河鱼类资源开展2次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增殖放流的种类,并对放流规模、时间、地点、周期及时序等放流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结果表明,扎敦河共分布有16种鱼类,隶属于2纲5目8科15属。其中,珍稀保护鱼类4种,占总种数的25%。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种,共计2 899尾,重37 188.9 g。参考生物完整性指数(IBI),通过对保护地位、经济价值、洄游习性、种群资源量、受工程影响程度及人工繁育技术是否突破等6方面综合分析,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i、江鳕Lota lota等6种珍稀保护、重要经济鱼类作为本工程近期放流对象。将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作为远期放流对象,近期主要开展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和栖息地保护研究。基于类比分析,推荐放流数量为16万尾/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回顾了我省海洋放流增殖历史的基础上,就本省当前放流增殖工作作了几点思考评述。内容有:种的选择(包括移植引进与人工繁育),放流技术(着重于放流海区、放流规格及放流种苗的健康与疾病管理)。并提出借鉴国外经验,重视自身经验,强调科研,加强管理。使放流增殖这一既有前途又有难度的事业,始终以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为目标,积极审慎,科学运筹,做深,做细,做实,做好。  相似文献   

6.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 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 对 2016—2019 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1) 2016—2019 年西南区共对其 56 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 涉及 95 种水生生物, 包括鱼类 92 种, 两栖类 1 种, 龟鳖类 2 种, 隶属于 8 目 15 科 54 属。(2) 4 年间总计放流 53890.15 万尾, 投入资金 27128.16 万元, 其中鲤科鱼类居多。(3) 放流的水生生物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 放流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中以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主。(4) 放流的规格大多为 1~15 cm, 放流的时间集中在秋末冬初。(5) 从西南区 4 年间总体放流种类与数量来看, 其放流的目的以促进渔民增收及生物净水为主; 从西南区各水域放流种类来看,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特有鱼类。结果表明, 西南区 2016—2019 年增殖放流活动中在放流种类的选择、时间、规格、效果评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以上问题, 本研究从制定放流规划到放流效果评估整个增殖放流过程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对海蜇的生活史、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进行过不少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为今后进行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莱州湾等多年的人工育苗、人工放流、回捕效果等方面研究,结合海蜇的生态习性和山东沿海的海况条件等,认为在山东沿海适亢内湾进行海蜇放流,扩大放流规模,增加放流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我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挂牌标记法(体外标)和切鳍法最为常用。而在国外,主要的标志方法有荧光色素标记(VIE)法、金属线码标记(CWT)法、被动整合雷达(PIT)法、档案式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记法以及生物遥测标记法等。我国的标志放流方法应该以挂牌标记法为主,同时可以引进荧光色素标记法和金属线码标记法等。  相似文献   

9.
浙北沿岸大黄鱼放流增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恢复浙江渔场大黄鱼资源,1998—2002年,浙江省在浙江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大黄鱼增殖放流可行性研究。通过5年来的放流试验表明,在浙北沿岸进行大黄鱼放流是完全可行的,放流鱼能够在放流区域附近海域存活、生长,并进行索饵、产卵洄游,同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捕捞群体,放流鱼回捕率较高,放流效果较好。文章对试验放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大规模放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1993年、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和2002年在辽东湾各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笔者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大规模发展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放流增殖是我国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增殖工程,它符合于水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对虾放流增殖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受公认和欢迎。邓景跃(1989)在对虾放流增殖的效果分析中指出:1985年—1987年海洋岛  相似文献   

12.
暂养幼蟹的生活习性及其暂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在河蟹人工繁殖技术、蟹苗捕捞和运输,放流和放养技术管理以及河蟹回捕率测算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推广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在河蟹蟹苗暂养(中间培育)的环节上,至今还未见到研究报告。为了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提高河蟹放流的经济效益,我站在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对蟹苗生活习性(幼蟹1~3期)、暂养池结构、暂养密度、饲养管理以及出池规格等诸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乌江思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效果,2013年和2014年对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的中华倒刺鲃(Barbodes sinensis)和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部分个体进行了荧光标记,共标记放流1.98万尾中华倒刺鲃和4.56万尾白甲鱼,并在2014年与2015年进行了2个周期的回捕调查。结果显示,回捕调查捕获鱼类12种,共计2687尾;其中,中华倒刺鲃和白甲鱼的渔获物占比分别为1.60%和0.71%,未见荧光标记个体。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到标记中华倒刺鲃7尾(2014年6尾,2015年1尾)、白甲鱼7尾(2014年4尾,2015年3尾),回捕率分别为0.013%~0.049%和0.009%~0.030%,回捕地点共7个,距离放流地点226~24 105 m。研究表明,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增殖放流活动可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起到一定增殖效果。为取得更好的增殖放流效果,建议调整放流方法、放流地点、加强渔政管理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叶昌臣  董婧  姜洪亮 《水产科学》2006,25(9):483-484
发展渔业资源增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放流种。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河蟹(中华绒螯蟹)增殖以来,先后开展了太湖银鱼、中国对虾和海蜇等的增殖,虽取得了明显效果,却一直没有关于如何选择放流种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对虾增殖实施12年之后,仅有为何选择中国对虾进行放流的评述。本文以渤海为例,探讨在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时,如何选择放流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产科学》2007,26(8):439-439
为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渔民增产增收,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渔业行政、生产和科研部门力量,继续在辽东湾渔场开展大规模海蜇增殖放流工作。6月15—25日,在辽东湾沿岸5个放流入海点,2.8亿头海蜇幼体被放入大海,其中在大连瓦房店市海域放流3000.12万头,营口市海域放流7375.00万头,盘锦市海域放流6016.45万头,锦州市海域放流4450.54万头,葫芦岛市海域放流4228.71万头,超额完成了今年计划放流任务,辽东湾沿岸渔民将从海蜇增殖放流中获得更大受益。  相似文献   

16.
8.鲍底播放流增殖技术要点是什么? (1)放流场地的选择 水质水文方面,应具备海水清澈,无污染源及远离河口区,水质良好,盐度稳定,大风天混浊度小,潮流在20米/分钟以上,高、低温期的水温不超过所放流鲍种的生存极限温度。地质应是岩礁底或有大块石散布的稳定的砾石底,水深及底形符合放流鲍种栖息隐蔽的生态条件。自然饵料生物种类适合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渔业信息》2009,(1):30-30
本刊讯:近几年来,山东省十分重视海洋牧业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2008年山东省投人海洋放流增殖资金6257万元,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3970万元,增加370万元,增殖品种达18个,放流量达23.9亿尾,四年累计放流67.8亿尾,年均增殖放流率达62.3%。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王照杰站长介绍通过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2015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海蜇(Phopilema esculentum)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苗种的放流密度及成活率。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放流群体贡献率非常大。2010-2015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6.92~30.96)×10~4尾·km~(-2),平均为29.45×10~4尾·km~(-2),五垒岛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3.05~25.14)×10~4尾·km~(-2),平均为23.97×10~4尾·km~(-2),对比结果表明靖海湾年放流密度均高于五垒岛湾。近6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25%~0.83%,平均为0.51%,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31%~0.96%,平均为0.67%,五垒岛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靖海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放流效果对比分析,海蜇苗种成活率与自然群体资源量、海蜇放流密度及海蜇苗种规格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的修复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增殖放流是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生态修复措施之一,能直接弥补项目建设造成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目前应用广泛。文章结合浙江省宁波市和舟山市的实际放流工作经验,从实施主体、放流品种、放流地点和放流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和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可为后续增殖放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辽宁近海海蜇增殖放流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本文就其工作情况作了系统回顾,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