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型亚洲小车蝗飞行肌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常迁飞为害造成严重损失。掌握其飞行肌结构特征,分析其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对其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飞行肌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粗细肌丝比例为1∶3,6根细肌丝环绕1根粗肌丝,形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亚洲小车蝗肌原纤维直径在0.6~1.5μm,群居型成虫的肌原纤维直径多大于散居型。肌节长度为2.6~4.5μm,7日龄肌节长度最短,多数日龄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2.4~3.8μm)。线粒体在背纵肌内含量占肌纤维线粒体含量的25%~45%,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存在显著差异,群居型7日龄雌成虫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最高,为52.37%,而散居型的只有32.74%。线粒体含量差异可能是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飞行能力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虫口密度和龄期对东亚飞蝗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笼养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虫口密度和龄期对其由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饲养的蝗虫其由群居型转变成散居型的速度不一样。密度越高,转变的速度越慢;当密度过高时,即使由三龄期开始隔离也无法转变其生态型。将处于三龄期群居型蝗蝻在低密度下隔离,到四龄时为过渡型,到五龄和成虫时为群居型;而四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经隔离后,在五龄和成虫时仅偏向于群居型;五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经隔离后,在成虫时仍为群居型。所以,三龄期可能是东亚飞蝗由群居型向散居型转变的临界期。超过三龄,即使在低密度下也不易发生生态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飞行肌对其体内能源物质利用的情况,采用室内生化法测定能源物质代谢相关5种酶,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DH)、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CS)和3-羟酰辅酶A脱氢酶(3-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HOAD)活性的变化,并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能源物质利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静止状态下,不同日龄的两型亚洲小车蝗雌成虫体内5种代谢相关酶活性不同,初羽化时酶活性较低,随着成虫日龄增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多至7日龄或10日龄达到最大,13日龄和20日龄后酶活性略有下降。飞行状态下,成虫体内糖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在飞行前30 min内升高明显,之后上升缓慢或有所下降,至2 h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而脂类代谢相关酶和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的活性则随日龄不断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群居型亚洲小车蝗体内5种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散居型。表明亚洲小车蝗飞行所利用的能源物质包括糖类和脂肪,远距离飞行以脂类能源为主。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迁飞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快速扩散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对草地贪夜蛾1~13日龄成虫飞行参数的测定表明:1~5日龄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日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3日龄个体吊飞24 h,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9.21±1.54)km、(11.00±0.47)h和(2.69±0.10)km/h。1~11日龄成虫的振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振翅频率范围为42.39~44.64 n/s。相同日龄雌、雄蛾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1日龄雄蛾的平均飞行速度显著大于雌蛾。补充营养组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显著高于未补充营养组。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草地贪夜蛾的飞行生物学和迁飞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采用昆虫飞行磨技术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整个世代在5种不同温度(20、24、28、32和36℃)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吊飞10 h的飞行能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24、28和32℃条件下饲养的个体飞行能力较强,32℃时达到最大值,其平均飞行距离最远,为(29.48±2.73)km,平均飞行时间最长,为(7.21±0.45)h,平均飞行速度也最快,为(4.02±0.19)km/h。飞行距离超过30 km的个体占40%,飞行时间超过8 h的占45%。低温(20℃)或高温(36℃)条件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吊飞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也有影响。28℃条件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在5种温度下(16、20、24、28和32℃)吊飞10 h的结果显示,尽管不同吊飞温度下成虫平均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平均飞行距离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草地贪夜蛾适宜飞行的温度范围较广。试验结果为揭示草地贪夜蛾迁飞行为规律及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幼虫取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4种鳞翅目害虫卵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共5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发育历期最长(12.95 d)、蛹期最短(9.69 d),取食棉蚜时发育历期最短(10.28 d)、蛹期最长(10.39 d);幼虫食物对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飞行能力测试中,幼虫食物显著影响成虫的累计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而对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则无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长(13.5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占60%,平均飞行速度最小(0.49 km h 1)、所有个体飞行速度均小于1.0 km h 1;取食棉蚜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短(9.3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仅占36.85%,平均飞行速度最大(0.75 km h 1)、21.05%个体飞行速度大于1.0 km h 1。结果说明,幼虫食物是影响日本通草蛉个体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西藏飞蝗对青藏高原干燥低氧环境的呼吸适应机制,本研究比较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DGC)呼吸模式下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与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的呼吸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西藏飞蝗和东亚飞蝗4、5龄蝗蝻及雄成虫均采用DGC呼吸模式,且雄成虫呼吸速率的峰值和周期比其4、5龄蝗蝻更稳定;西藏飞蝗4龄蝗蝻DGC历时为13.75 min,显著高于东亚飞蝗的6.46 min,而其5龄蝗蝻和雄成虫DGC历时分别为7.46 min和8.53 min,显著低于东亚飞蝗的15.70 min和14.44 min;西藏飞蝗4、5龄蝗蝻的暴发间期历时所占比例分别为7.40%和26.70%,显著低于东亚飞蝗4、5龄蝗蝻(分别为22.20%和67.20%),其雄成虫暴发间期历时所占比例为79.20%,显著高于东亚飞蝗雄成虫的53.60%;西藏飞蝗4、5龄蝗蝻和雄成虫代谢率分别为3.92、3.81和2.90 W/kg,与东亚飞蝗4、5龄蝗蝻和雄成虫差异不显著(分别为4.27、3.45和3.07 W/kg)。西藏飞蝗分布于低氧高海拔青藏高原,其DGC历时和暴发间期历时所占比例异于东亚飞蝗,表明DGC呼吸模式与其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草原蝗虫的主要优势种之一,为了明确亚洲小车蝗两型现象与形态特征的关系,本文利用11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1个形态指标在亚洲小车蝗种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能量储存、运动和飞行相关的体长(L)、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在群居和散居型种群中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形态指标比值中,前翅长度和后足股节长度的比值(E/F)对两型蝗虫区分效果明显,群居型亚洲小车蝗成虫的E/F比值在1.68~1.74之间,散居型成虫的E/F比值在1.44~1.59之间,群居型E/F比值显著大于散居型(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及其比值信息的综合指标,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9.84%,同时确定了E/F比值在两型区分上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成虫两型现象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9.
飞蝗存在着有趣的型变现象,即群居型、散居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转型变。飞蝗不同的型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包括生理生化、形态特征以及行为习性等多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表明,飞蝗的型变主要与虫口密度、内分泌及化学信息物质等有密切关系。研究飞蝗型变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理,对揭示飞蝗的发生规律、加强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系统对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s(Thunberg 5)个日龄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日龄的草地螟阿格姬蜂飞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1日龄飞行能力较弱,3日龄开始增强,5日龄达到最高峰;对5日龄成虫的4个温度和3个湿度梯度进行研究发现,适于飞行的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温度在28℃以上,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温度在20℃时,草地螟阿格姬蜂雌虫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分别为1.123 h、0.990 km、0.849 m/s;雄虫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分别为1.250 h、0.929 km、0.838 m/s。在相对湿度40%、60%和80%时,雌虫的飞行时间分别为0.354、0.829和0.176 h;雄虫的飞行时间分别为0.428、1.071、0.313 h;飞行距离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与飞行时间相似。飞行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在相对湿度60%左右时,平均飞行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1.
蛾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草地螟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迁飞行为规律,为改善和提高其监测预报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试验依据,本文应用所在实验室研发的昆虫自主飞行测试系统,对不同日龄(1~5日龄)、温度(14、18、22、26和30℃)和相对湿度(20%、40%、60%和80%)条件下的成虫自主飞行活动(飞行倾向、时间和次数)进行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2日龄成虫的飞行活动较少,3日龄后明显升高,并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其中4~5日龄的飞行活动显著高于1~2日龄的;在14~30℃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6℃下达到最大。当温度达到30℃时又下降;在20%~80%湿度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湿度达到80%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低湿条件的。对3日龄成虫在22℃、80%湿度条件下持续10h的测试结果表明,测试开始后1h成虫的飞行活动频率相对较高,之后就逐渐下降,在第8h也相对较高,9~10h的飞行活动明显降低。本文就上述结果与草地螟迁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成虫期营养对甜菜夜蛾生殖和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成虫羽化后每d取食5%蜂蜜水(a组)、第1d取食5%蜂蜜水,其余每d取食清水(b组)和每d取食清水(c组)三种成虫期营养对其产卵、交配和飞行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期营养对其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期、平均寿命、交配率、交配次数以及卵孵化率等均无显著的影响,而对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显著。在对3日龄蛾24h的吊飞测试中,a组成虫飞行距离最远(68.67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饲料中添加低浓度的Cry1Ac杀虫蛋白(0、5、10、20μg/g)饲养甜菜夜蛾5个世代,探讨低浓度杀虫蛋白连续刺激对该虫处女蛾与产卵蛾飞行速度、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低浓度Bt毒素的响应经过了敏感期、逐步适应期到最终适应甚至反弹几个阶段:在F1代,对照组的飞行距离显著长于最高浓度处理组。F2、F3代,低浓度处理(5~10μg/g)后的甜菜夜蛾飞行力开始增强,高浓度杀虫蛋白处理组(20μg/g)的飞行力仍低于对照,不同处理在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上差异显著。在F4代,处女蛾的飞行力开始回升,特别是低浓度处理(5μg/g)的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浓度处理,各处理在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上达到显著差异。到了F5代,所有处理的飞行力均大于对照,其飞行速度、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3个指标在各处理间均达到显著差异。研究同时发现,无论是处女蛾,还是产卵雌蛾,对低浓度Cry1Ac杀虫蛋白的响应基本一致。文章认为,阐述毒蛋白对昆虫飞行的影响需要研究多个世代。  相似文献   

14.
布氏潜蝇茧蜂是橘小实蝇等多种实蝇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满足生物防治所需的大量虫源,常常需要对分批饲养的布氏潜蝇茧蜂蛹进行贮藏备用。因此,本文研究了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对不同蛹龄布氏潜蝇茧蜂羽化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4个低温贮藏处理对羽化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时间、蛹龄及其交互作用对布氏潜蝇茧蜂的羽化率具有显著影响,仅9日龄蛹在13℃下贮藏10 d及15 d后对其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分别为73.10%及68.31%。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两种冷藏处理对布氏潜蝇茧蜂羽化成虫的干重、飞行能力、寿命、繁殖子代数及生命表参数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本研究对优化布氏潜蝇茧蜂的低温贮藏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波长光对棉铃虫飞翔活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模拟城镇周围光照环境,在室内设置3种光:505 nm绿光、589 nm黄光、380~780 nm白光,光照强度为2~11 lx,对棉铃虫的飞翔活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白光对棉铃虫飞翔的主要参数有显著影响,如:飞行次数、累计飞行距离、累计飞行时间、最长持续飞行时间明显缩短,最长持续停飞时间明显延长等;绿光和黄光对棉铃虫的飞翔活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监测刚竹毒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勤 《植物保护》2010,36(3):172-175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开展刚竹毒蛾成虫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永安1年发生3代,世代明显,各代成虫历期41~49d,而盛期只有12~16d,羽化时间较为集中。3代成虫夜间活动规律均不相同:无月光夜晚,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均产生两个明显高峰值,而第2代仅出现1个高峰期;在有月光的条件下,越冬代成虫亦只形成1个显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温度与取食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马铃薯甲虫雄虫飞行能力稍大于雌虫,但无显著性差异。温度≤25 ℃时,越冬后饥饿3 d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大于越冬后补充营养3 d的成虫,在30 ℃和33 ℃时饥饿状态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35 ℃和38 ℃越冬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大于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在常温下更容易迁飞。[结论] 温度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越冬后马铃薯甲虫起飞温度为23 ℃,25~33 ℃是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最适飞行温度。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及飞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ranch.田间自然种群中,幼虫期的死亡率最高,1、2、3龄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8.14%、50.86%、78.97%,幼虫期被寄生蜂寄生的概率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高,从1龄的1.44%上升到3龄的60.88%。应用微型昆虫飞行磨(Flishtmill)计算机联机装置对不同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雌虫飞行能力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强,3日龄最大连续飞行的时间为8.83分钟,距离为272.93m。雄虫以2日龄成虫飞行能力最强,最长的一次连续飞行时间可达25.00分钟,距离为882.88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