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间调查表明,4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随果枝序下移,落卵量递减;同一果枝外围果节落卵量显著高于内围果节;棉株顶部往下第1~6果枝的蕾、铃苞叶外侧及果枝叶片正面卵量(')占全株实查卵量()的82.22%。应用预测模式^=8.1848+1.1481m',将传统全株查卵法改为局部查卵推测法,简便可靠。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去除无效果枝,可消除当时田间卵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1997年第五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在生长旺、后劲足、适宜棉铃虫产卵的棉田,用随机取样法,共调查有卵株146株、182粒卵,通过标记棉铃虫卵所在棉株的部位和卵量,查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各部位的分布比例如下:顶心占2418%,倒一层果枝占21.98%,倒二层果枝占2253%,倒三层果枝占1593%,倒四层果枝占8.7%,倒五层至倒九层果枝共仅占659%。从顶心至倒三层果枝的累计卵量占总印量的84.62%,从顶心至倒四层果枝的累计卵量占总卵量的93.41%。因此,笔者认为,在田间进行棉铃虫卵量调查时,只要查倒三层果枝以上部分即可,其准…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北沙洋苗子湖农场棉田第2代红铃虫卵实查数据,结合湖北部分棉区历史资料,对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湖北棉区第2代红铃虫卵在棉株上呈聚集分布,聚集中心为第2至第5果枝的第1果节,据此提出田间抽查第2-5果枝的第1果节来代替传统的全株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卵的自然群体进行整片抽样调查及统计表明,第一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嫩头部位,第二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第三至十果枝的第一果节上,第三代卵主要分布在第八至十七果枝的第一果节及第八至十四果枝的第二果节上。上述各部位是田间调查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笼罩内观察了中黑苜蓿盲蝽卵在2个Bt棉品种99B、鲁93 2和1个常规棉品种春矮早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成虫在99B棉株上的日节律。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和盛花期,成虫对产卵部位的选择与棉花品种无关,均趋向于棉株中上部较嫩的叶柄处产卵;在99B上,成虫主要集中在棉株的中上部活动,早晨和傍晚各有1次起飞高峰,但白天的活动性不强。因此,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成虫的田间抽样调查或喷施农药,田间卵量调查则应集中在棉株中上部的叶柄处。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江棉区棉铃虫在棉田发生以三、四代为主,其中四代是主害代。查准田间卵量对决策防治及准确反映当年棉铃虫发生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标准《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规定三代查棉株群尖和嫩叶上的卵量(实际调查中发现漏查率较高),而对四代查卵未有明确规定。为此,...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产卵在棉株上的分布情况黄冈地区植保站(436100)吴家全武穴市植保站(436400)戴少华,苏艳珍棉铃虫是危害棉花蕾铃三大蛀食性害虫之一,对棉花生产威胁极大。在70年代末,此虫在我区多次大发.据在武穴棉区调查,大发生的1972年,四代百株卵量...  相似文献   

8.
牧草盲蝽不同虫态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张仁福  张瑜  刘海洋  姚举 《植物保护》2016,42(5):177-180
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成虫、若虫和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其习性,采用目测法调查棉株不同器官上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卵的数量。研究显示:蕾期、花期、铃期和全生育期,棉株不同器官上的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成虫密度:叶片蕾花铃;若虫密度:蕾叶片铃花。牧草盲蝽卵在整个棉株上均有分布,43.5%卵分布在上部,同时叶柄和棉铃上卵量最多。以上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主要分布在棉株的叶片上,而若虫主要分布在蕾和叶片上。卵主要集中产在棉株上部,叶柄和棉铃上居多。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明牧草盲蝽生物学特性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德旭 《植物保护》1996,22(2):20-21
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番茄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番茄植株顶尖至第4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32.8粒。在番茄上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密切相关,卵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一315.9+1.7783=6,=0.8562,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31.3+0.134=6,=0.8652。在第2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1.8%爱福丁乳油45mL/667m对水75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麦茎蜂(CephuspygmaeusLinn.)是近年来在平遥县新发现的1种小麦害虫。1997年在卜宜乡落邑村首次发现,于1998年、1999年虫害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发生面积约667hm2,虫株率一般为10%~20%,发生严重地块高达40%,减产率5%~10%,主要以旱地和一水地小麦发生为重。麦茎蜂在平遥县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残茬的最下部越冬,开春后幼虫化蛹,在5月上中旬羽化。卵单产于较老的顶部节间麦茎内(小麦主茎落卵量高于分孽,大部分产卵于穗茎节基部1/5至1…  相似文献   

11.
夏棉晚春播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近年来山东省一些单位为了繁殖夏棉良种,将夏棉品种中棉所16号提前到5月上中旬播种,称晚春棉,棉铃虫危害减轻。据在陵县调查,二代棉铃虫卵盛朗,晚春棉还未达到盛蕾期,落卵量少,百株累计卵仅为春棉的33%,不必施药防治,而春棉需...  相似文献   

12.
二代棉铃虫卵的分布特点及防治对策王玉堂山东省东平县农委艺师(271500)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具有高度集中分布的特点,大约50~70%的卵量和50~80%的初孵幼虫都集中在顶心、旁尖上。据调查,在348粒卵中,叶片正面占73.4%,叶背占4.0%,叶...  相似文献   

13.
茶蚕颗粒体病毒液剂与复合液剂的田间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茶蚕颗粒体病毒(AbGV)液剂与AbGV杀虫双复合液剂田间防治茶蚕的效果。AbGV液剂600ml/hm 2 防治卵盛孵期至低龄幼虫期的效果可达80.4% ~91.1% ,并有明显的持效,施药后1~3 年,茶蚕的自然感病率仍达47.6% ~62.3% ;AbGV杀虫双复合液剂(300m l/hm 2)防治卵盛孵期至幼虫3龄前幼虫的效果可达86.2% ~97.5% 。9~10月以应用复合液剂较好,能加快死亡速度,但持效较AbGV液剂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及为害情况,对夏玉米3 000、4 500、6 000株/667m~2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和为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夏玉米种植密度3000株/667m~2处理的2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较少、卵寄生率较高,与2个高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3代玉米螟的落卵量、卵寄生率则无明显影响。收获期调查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处理的玉米蛀孔数量略少于2个高种植密度处理,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灯光诱杀技术是压低田间害虫虫口基数、降低田间落卵量、提高害虫防控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和农业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棉铃虫在我市棉花生产中成为常发性害虫,且大发生频率较高。从1994年起,荆州市致力于推广灯光诱杀技术诱杀棉铃虫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同时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1灯光诱杀技术在荆州市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6.
观测小地老虎落卵的新方法目前全国在观测小地老虎落卵方法上,有杂草(刺耳菜)上查卵、地面查卵、淘土查卵、棕皮片诱卵等4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感上述方法因工作量大、获得卵量太少,而不能正确反映客观情况。1994年我们利用小地老虎成虫喜在作物根毛上产卵的习...  相似文献   

17.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武穴市棉田中黑盲蝽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为重要的多食性农业害虫。近年来,中黑盲蝽已成为武穴市棉田的主要害虫之一。据笔者调查,武穴市棉盲蝽蟓田间虫量大,第2代(5月20日至6月20日平均百株虫量38头,最高达96头;一般蕾铃脱落20—30%,严重的蕾铃脱落达80%;第3代(7月15日至8月15日)平均百株虫量6.7头,最高52头,  相似文献   

19.
大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防治策略1大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在一般发生年份,棉铃虫二代卵主要集中在棉株顶尖嫩叶上,且多数在叶子正面,对防治较为有利。1992~1993年我地二代棉铃虫大发生,为了指导防治我们对大发生年棉铃虫卵在棉株...  相似文献   

20.
1972—1973年在关中棉区调查分析表明:棉铃虫第二、三代卵在棉田里呈核心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是成虫产卵对棉株有一定选择性和外界因子影响棉株状态不一致的综合表现。幼虫在棉田内也呈核心分布型,但随着幼虫长大转移,及天敌等自然因素和喷药防治的影响,虫口密度减少,可转变成波松分布型。幼虫为害的棉花蕾铃在田间也呈核心分布型,随着幼虫为害的发展,为害蕾铃与植株增多,转变成嵌纹分布型。着卵株在田间呈波松分布型,也符合嵌纹分布型。着卵株率(p)和百株卵量(m)呈p=3(?) 0.265m-3.6763的抛物线关系。根据反函数关系m=(?)可从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作者按此公式制定了从着卵株率(p)求百株卵量(m)的检索表。田间调查,采用检查着卵株率,查表即知百株卵量,可以节约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