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水稻品种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互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叶片接种3d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开始在叶片上大量增殖;接种10d后,病菌数量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感病品种上的菌量比抗病品种上的菌量在10倍左右,病斑在接种后第3d开始出现,接种10d以后,病斑在感病品种上能继续快速发展,而在抗病品种上开始受到抑制,通过对抗病和感病品种叶片上的气孔观测发现,感病品种的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一般都较抗病品种大,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理发师品种抗性相关。接种后对PAL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L酶的活性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蛋白PopW是从青枯劳尔氏菌ZJ3721中鉴定得到的一种新的Harpin蛋白,为降低成本,我们对诱导剂IPTG的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诱导PopW蛋白表达的最适IPTG浓度为0.01 mmol/L。对蛋白PopW在诱导烟草抗TMV防卫反应中最适宜浓度和持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蛋白PopW处理的烟草在接种TMV后,其叶片上的枯斑数显著少于对照,且PopW浓度为2.5 mg/L时持效性可达8 d。同时,用蛋白PopW预处理的烟草接种TMV后,其叶片中PR-1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浓度为2.5 mg/L的蛋白PopW可以分别诱导番茄对叶霉病、水稻对稻曲病的抗病性,防效达80.19%和86.84%。蛋白 PopW对辣椒还有一定的促生作用,田间经2.5 mg/L的PopW蛋白处理后可增产16.89%。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菌株筛选和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防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温室及田间试验,测定了4个菌株对水稻促生和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明确了4株生防菌株抑菌活性;温室试验中,除生防菌LH外,其他3株生防菌的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幼苗的株高、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结果显示接种病原菌前喷施生防菌防效最好。生防菌L1在3个不同试验田中防效均达到55%以上,同时增产效果达到1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生防菌L1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二氢茉莉酸丙酯诱导烟草抗黑胫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对烟草黑胫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PDJ对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的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释放及萌发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DJ处理后显著减轻了烟草幼苗黑胫病的病情,其最佳处理浓度为100 mg/L,最佳处理时间是接种前3 d,持效期在15 d以上;并且PDJ 100 mg/L处理烟苗下部第3片叶后,可使上部未处理叶片病情显著减轻。表明PDJ诱导了烟草幼苗对黑胫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是广西主要病害 ,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在玉州区自 1 978年下半年开始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至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蔓延。长期使用常规杀菌剂 ,易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产生抗性。现由广西区植保总站提供 2 0 %龙克菌悬浮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进行药效试验。1 试验材料1 .1 试验作物及品种 水稻 (晚造 )、博优 90 3。1 .2 防治对象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 .3 试验地点 玉州区茂林镇大路排垌。1 .4 供试药剂  2 0 %龙克菌悬浮剂 (由广西区植保总站提供 )。 2 0 %叶青双粉剂 (浙江省温州东风厂 )。95 %细菌灵原粉 (…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技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专化性引物,并建立相应的PCR检测体系,分别对3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15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及其它相关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其它菌株均没有扩增信号。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20个细菌菌体,从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种子成功地检测出条斑病菌。实现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快速和专化性检测。  相似文献   

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oryzicola)简称细条病,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区严重发生,一般减产10%左右,重病田高达50%~60%。一、为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  相似文献   

8.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黄瓜组织中的内吸传导性。结果表明,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毒力,感染白粉病的叶片经200 mg/L的大黄酚处理2 d后,霉状物变褐色,病斑枯死。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黄瓜白粉病菌经大黄酚处理后,菌丝和分生孢子梗扭曲、变形,分生孢子塌陷。盆栽试验表明,利用大黄酚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较长的持效期,黄瓜子叶上喷施100 mg/L的大黄酚,20 d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仍达84.83%,与有效成分500 mg/L的硫磺悬浮剂防效相近。此外,大黄酚在黄瓜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跨层传导性,其横向传导性较弱,几乎无向顶及向基的传导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孕穗期接种3个不同致病型的细菌性条斑病菌,鉴定13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感性,并使用6个鉴别品种测定江苏徐淮地区8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常规稻和杂交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将供试菌株区分为8个致病型,大多数菌株和鉴别品种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鉴别品种存在强互作关系;第1致病型的菌株致病力强,6个鉴别品种均呈感病反应,并占供试菌株总数的40.2%.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在国内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物、发生危害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梨树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1株生防细菌ST15,其对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具有较强拮抗活性,拮抗圈直径1.50~3.97 cm。基于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该菌株被鉴定为高地芽胞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ST15的无菌发酵滤液对水稻黄单胞菌也具有较强拮抗活性,其拮抗活性分别是1 mg/mL噻唑锌溶液的1.54~1.64倍和10 μg/mL噻霉酮溶液的1.32~1.52倍;同时,研究发现ST15产生的次生代谢抗菌物质对高温、蛋白酶、酸碱(pH 3.0~11.0)及紫外光处理均表现较好稳定性。另外,研究发现ST15可显著促进水稻根系生长(P<0.01),对3种常用化学杀细菌剂耐受性较强。田间试验表明,每次喷施ST15生防菌剂15 L/hm2,连续施用两次,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为(63.51±3.28)%,与化学药剂3%噻霉酮悬浮剂的防效相近。综上,高地芽胞杆菌ST15是一株新的生防资源,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活体生测法对前期工作中离体初筛出的5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菌和5株水稻纹枯病生防菌分别进行复筛、温室防效测定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菌株GN233、GN222和GN223的菌悬液对水稻苗期细菌性条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GN233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温室防效最好,达到28.90%,而药剂"稻丰TM多·福"可湿性粉剂的温室防效为34.20%;5株生防菌对水稻纹枯病均有不同防治效果,其中菌株GN222和GN211菌悬液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44.4%和27.8%,而药剂"稻丰"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为33.3%;此外,筛选出的生防菌株GN222、GN233和GN211均对水稻生长具有促生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江苏省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和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条斑病抗感特性,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法对徐淮稻区2007—2009年采集分离获得的45株条斑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病原菌在6个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21、IR24和金刚30上的抗感反应划分致病型,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致病型条斑病菌,并鉴定了24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感性。根据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3致病型,所占比例为35.5%;大多数菌株与鉴别品种间表现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表现出强互作关系。粳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但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对强致病力菌抗性比例仅为59.8%和37.5%。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仍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热激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响应多种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稻中超量表达小热激蛋白OsHsp18.0-CI基因,能通过增强水稻的基础防卫反应提高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本研究发现,OsHsp18.0-CI基因也能够受到白叶枯病菌的诱导表达,超量表达OsHsp18.0-CI的转基因水稻也增强了对多个白叶枯病致病菌株的抗性。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OsHsp18.0-CI基因介导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病信号途径有部分类似于其介导的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路径,同时也有大量新的未知功能基因的参与。以上结果表明,OsHsp18.0-CI基因受到病原菌的侵染时,也能通过增强水稻的基础防卫反应来提高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408对杀虫剂药液理化性能的影响及药液雾滴在稻叶上的行为与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防效的内在关系,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液中添加助剂Silwet408后表面张力、黏度、pH值以及在稻叶上最大持留量的变化,借助OCG法对叶片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围绕叶片倾角分析了单个雾滴在稻叶上的黏附行为,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叶片正、反面表观表面自由能分别为31.48 mJ/m^2和34.19 mJ/m^2;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角较小,分别为(11.09±2.74)°和(19.98±5.67)°,表明水稻为高倾角叶片形态,不利于雾滴在稻叶上的黏附。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和50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44.64±1.04)mN/m和(46.14±0.62)mN/m,均大于稻叶的表观表面自由能,其药液的单个雾滴在79°和70°的倾角稻叶上均呈滚落状态;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的表观表面自由能,单个雾滴能够黏附在倾角稻叶上并润湿,同时药液在稻叶上的最大持留量也呈极显著增加;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稀释液的pH值和黏度在添加Silwet408前后变化不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稀释液对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均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稀释液中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可使喷雾药液与水稻植株特性相匹配,进而提高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稻窄条斑病是浙江杭州地区的新病害,本研究从症状识别、种子传病及防治药剂测试三方面入手对该病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光观察病斑透明度,观察有无菌脓及喷菌现象可有效地将水稻窄条斑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区分开;水稻窄条斑病种子可带菌传病,传病率因品种和种子来源不同而异;25%丙环唑EC和50%多菌灵WP对水稻窄条斑病均有较好防效,其中以25%丙环唑EC有效成分用量150g/hm2为最佳,防效达68.73%。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应用技术,本文初步研究生防菌Jt84定殖规律以及不同喷施时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结果显示:生防菌Jt84在水稻叶表能够有效定殖,7~16 d时,叶表定殖菌量维持在104cfu/cm2,30 d仍可在水稻叶表检测到生防菌Jt84;生防菌Jt84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枕平时期(旗叶与倒二叶的叶枕在同一处),田间试验表明在此时期防治,当解淀粉芽胞杆菌Jt84使用量为200~400 mL/667 m2时,对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为77.8%~89.5%。  相似文献   

18.
解淀粉芽胞杆菌Lx-11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淀粉芽胞杆菌Lx-11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生防菌Lx-11田间高效使用技术对保证生防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生防菌Lx-11初步研究了其最适使用时期、使用浓度及使用次数,结果表明,生防菌Lx-11最适喷施时期为水稻细菌条斑病初发病期,喷施生防菌Lx-11的浓度(菌含量)不低于1×10^7cfu.mL-1,防治间隔期为10d。按照此使用技术,生防菌Lx-11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大于60%,显著高于化学药剂叶枯唑。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云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的致病力分化以及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Xoc的抗感特性,通过针刺接种法将云南省8个稻区采集的86株Xoc菌株,接种于6个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根据这些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毒力差异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9个致病型(Ⅰ型 ~ Ⅸ 型)。其中,Ⅰ型为优势菌群,分布频率为50.5%。对不同稻区的优势菌群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各稻区Xoc的致病型呈多样性分布,以强毒力的Ⅰ型为高频率致病型。选用 Ⅰ 型、Ⅱ 型和 Ⅵ 型代表菌株对云南省的80个主栽和区试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对3个致病型表现抗性的材料比例分别为30.0%、35.0%和57.5%。筛选出9个对3种致病型都表现为抗性的品种,其中“Deyou16”和“Changgui2”表现为高抗。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区域性布局和抗性品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噻虫嗪在小麦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20%噻虫嗪悬浮剂在小麦上使用的安全性,于安徽、吉林2地进行了田间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法研究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麦秆和麦粒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4.6和5.9 d。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12.6 g/hm2施药2次,在距最后1次施药后第21 d及以后收获的麦粒中噻虫嗪的残留量均未超过日本等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02 mg/kg)。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小麦中所摄入的噻虫嗪仅为0.035 6 mg,风险商值(RQ)为0.028,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