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2004~2007年利用TDR对田间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监测,研究了该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多年生老芒麦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对该地区老芒麦的耗水特性和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6月下旬达最低值,7月中旬牧草头茬草收割后土壤贮水开始迅速增加,至8月份雨季结束后又迅速下降.老芒麦的生物量以头茬草为主,干物质的主要积累时期为6月下旬到7月初的拔节抽穗期.该地区牧草的主要干物质累积时期和土壤水分的充分供给时期存在严重的不一致,建议进行土壤水分季节调控或人工草地的生育期调节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3~2005年对石羊河流域春秋两种播期人工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的生育期,地上、地下生物量,产量等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沙打旺生长第二年(2004年)干物重春播地均高于秋播地。分别增产3 505.0 kg/hm2、2 314.5 kg/hm2。(2)春播和秋播地牧草干物质积累增长关键期均出现在现蕾~开花期。此期紫花苜蓿、沙打旺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累积总量的70%和63%。(3)生长第二年(2004年)春播和秋播地青干比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也是牧草刈割的最佳期。(4)春播牧草地下生物量高于秋播。春播紫花苜蓿、沙打旺根干重分别比秋播高2.5~2.6倍和0.5~1.0倍,春播有利于牧草根系生长。(5)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牧草适宜返青温度。在灌溉条件下,牧草干重与热量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生产力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的多寡,秋播地和晚熟品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更高。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21份紫花苜蓿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在苗期反复干旱胁迫下,测定了与抗旱性有关的8项形态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了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根冠比胁迫指数、地下生物量胁迫指数、干物质含量胁迫指数等5个与存活率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21份紫花苜蓿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苗期抗旱性较强的种质为:ZXY04P-44、ZXY04P-10、ZXY04P-32。  相似文献   

4.
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的耗水量与耗水规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紫花苜蓿耗水量与叶面积系数、生长高度、干物质积累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探讨了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分析了土壤湿度、耗水量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至分枝期是紫花苜蓿的需水临界期;分枝期、开花期耗水量最多,生长速度最大:结实期和成熟期苜蓿耗水量较少,生长较慢,叶面积系数减少。从水分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河西走廊紫花苜蓿适宜灌溉量为580mm,为河西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方楷  宋乃平  魏乐  安慧 《干旱区研究》2012,29(4):641-647
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及克里格插值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形因素对土壤水分及草地生物量异质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在0~20 cm最小、60~80 cm最大;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的空间异质性较大。3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空分布格局各不相同,说明地形是土壤水分异质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地形对植物的生长动态规律影响很大,却对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异影响较小。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不同,生长初期地上生物量与60~100 cm土壤水分显著负相关,说明生长初期的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并且植物生长耗水主要来自60~100 cm土层;生长旺期和末期的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干旱区植物耐旱器官的建成有关。
  相似文献   

6.
以喀什地区立架伽师瓜为研究材料,试验设置6个水平(0、150、225、300、375和450 kg·hm-2)施磷量的田间试验,研究土壤速效磷(Olsen_P)浓度对立架甜瓜生物量和磷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条件下立架甜瓜田间土壤Olsen_P浓度的动态变化可用三次函数方程模拟,立架甜瓜生物量、磷素累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土壤Olsen_P浓度快速下降期的平均速率、持续时间分别与立架甜瓜生物量、磷素快速累积期的最大相对累积速率、持续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在150~225 kg·hm~(-2)施磷量条件下,土壤Olsen_P浓度快速下降期的平均速率(0.078~0.108 mg·d~(-1))和持续时间(36.1~52.0 d)最佳,立架甜瓜生物量和磷素快速累积期的累积特征值,生物量、磷素累积特征值、产量以及品质均最优,其中生物量和磷素累积理论最大值以及产量分别达515.8~529.2 g·株~(-1),1 791.4~1 895.2 mg·株~(-1)和68 972.0~71 037.6 kg·hm~(-2)。高施磷量(450 kg·hm~(-2))和不施磷(0 kg·hm~(-2))均不利于立架甜瓜生物量和磷素的累积。土壤Olsen_P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响应立架甜瓜生物量和磷素的累积状况,尤其是合理施用磷肥(150~225 kg·hm~(-2))可调节立架甜瓜田间土壤Olsen_P浓度的动态变化,优化立架甜瓜生物量和磷素的累积以及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氮磷钾耦合条件下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累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正交设计方案,研究不同水、氮、磷、钾耦合处理玉米干物质、养分N、P、K吸收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磷、钾耦合条件下,玉米干物质、养分累积量随玉米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累积趋势都呈"S"型曲线,可用指数方程y=aexp(-b/t)拟合。玉米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养分累积速率用y=aexp(-b/t)求导可得,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时间可对指数方程y=aexp(-b/t)求二阶导数得出。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为玉米出苗后33.56~68.06 d,N累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为出苗后14.73~64.19 d,P累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为出苗后45.23~80.64 d,K累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为出苗后18.80~53.91 d。  相似文献   

8.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核桃林下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根系分布情况以及核桃的侧根分布情况、灌水1个月后光响应曲线、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3次收割,紫花苜蓿一年产量为90.25 kg·hm-2,且随时间推移,每次收割产量呈下降趋势.从光响应来看,苜蓿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2.3 μmol·m-2·s-1,光饱和点为950 μmol·m-2·s-1,核桃树遮阴对其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从核桃根系和苜蓿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看,紫花苜蓿主要分布在土壤20 cm以上浅层,而核桃的侧根在20 cm土层中占到总侧根重量的4.8%,核桃根系与紫花苜蓿根系对水、肥发生一定的竞争,但竞争相对比较小.紫花苜蓿有效地利用了上层土壤水分,减少了裸地土壤的蒸发,使水分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挖根试验和室内样品分析测试的研究,测定了2种荒漠植物多枝柽柳和梭梭群落内土壤水分、养分的含量及其分层根系生物量,分析了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符合指数递减模型,多枝柽柳的根系生物量是同林龄梭梭的2.36倍。2 2种荒漠植物群落内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养分差异不显著。3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多枝柽柳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梭梭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干旱区,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大。4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在本地区极端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土壤养分不是植物根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根冠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通过温室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100%,65%~55%,35%~45%)盆栽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根冠对水分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供水量并不影响冬小麦根系、冠层干物质累积过程的总趋势,但随胁迫的增强,根、冠干物质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总量降低,且二者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根冠比(R/S)随胁迫的增强而增大;水分供应量的减少缩短了冬小麦的生育周期,随胁迫的增强,根冠生物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充分供水的处理则有最大的根冠比(R/S)。这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发生,大量的同化产物运往根系,分配于根系的同化干物质增加,调整了根系的结构,改善其功能以增大水分的吸收量,缓减植株由于缺水造成的损失,导致根系干重增加,根冠比增加。对于供水超过75%的植株,根冠比达到所有处理的最大,可能原因为过量水分促使庞大根系的建成,从而消耗较多的同化产物,使根重增加,冠重减少。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限制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退化,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当地水资源为约束。  相似文献   

12.
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苜蓿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巨人、西河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9个品种;WL-323ML、西香、苜蓿王、巨人的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从水分利用效率看,较高的是苜蓿王、巨人、西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王、西香和巨人较其他9个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整体适应性好,适宜大面积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冬小麦品种北农6号为材料,通过温室管栽试验,研究了苗期中度和童度缺水条件下分蘖期复水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根、冠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比、根冠比、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受旱程度不同的冬小麦分蘖期恢复供水后,其株高、单株叶面积、生物量及产量等都超过中度和重度缺水对照,表现出明显的激发生长效应.同时,各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配到冠部的干物质比饲均增加,R/S下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中度水分亏块后分蘖期充分供水的处理,可以在少减产的情况下节约大量用水,从而达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施氮水平冬小麦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氮素累积和吸收利用的影响,确定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后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转移的差异,明确合理的氮素用量。供试土壤在有效氮缺乏,肥力中等偏下。试验设不施氮(N1),每公顷分别施80,160和240 kg N(分别以N2,N3和N4表示)。试验期间分期测定了地上部及各器官(茎叶、穗、颖、籽粒)生物量的变化和吸氮量变化。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合适,小麦增产效果特别突出,每公顷施80 kg N,每kg N增产小麦籽粒33 kg,几乎达最大增产值。小麦由氮肥中吸收的氮素远高于由土壤中吸收的氮素。随施氮量增加,同一生育期小麦植株含氮量升高,而后期降低幅度增大;吸氮量显著增加,至灌浆期或收获期达峰值。施用氮肥对后期籽粒氮素累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籽粒累积的氮素大部分来源于生长前期累积在营养体中氮素在灌浆期间的转移。从氮素效率和氮对环境影响来看,每公顷施用80kg N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模拟犁底层对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VC管栽的方法,研究了模拟犁底层和深松处理对春玉米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Richards方程可较好地模拟(拟合度r=0.9987~0.9991)玉米出苗后不同天数干物质积累量动态,犁底层处理下玉米最大生长速率以及活跃生长持续期均低于深松处理,表明犁底层限制了玉米的发育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地上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器官中的分配。犁底层处理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量显著低于深松处理,但茎的物质分配比例显著高于深松,说明犁底层的存在降低了茎器官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并最终导致玉米的单株籽粒产量下降。因此,采取深松处理,打破犁底层是当前条件下东北春玉米实现再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遮雨棚和自流滴灌系统来实时人工干预降水,研究了黄土塬区不同降水条件即正常降水(CK)、降水减少1/3(R-1/3)和降水增加1/3(R+1/3)条件下,麦田0~4 m土壤水分变化、冬小麦耗水特性及WUE。结果表明:(1)降水变化改变了冬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和补给;降水减少,冬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增强,导致生育期和休闲期深层土壤含水量降低,且很难补充恢复;降水增加,冬小麦也会部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呈降低趋势,在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水得到补给,土壤含水量会逐渐恢复并高于前期土壤含水量。(2)冬小麦优先利用降水转化而来的土壤水,然后利用土壤前期储水;对于越冬~成熟期的总耗水量(ET)组成,R-1/3处理的冬小麦对降水和0~2 m土壤水分的利用增强,降水量(P)和0~20 m土壤贮水变化量(ΔW0-2 m)各自约占ET的40%;R+1/3处理P占ET的比例约是ΔW0~2 m的1倍多;CK处理P占ET的比例比ΔW0~2 m高15%左右;降水减少,降水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0~2 m土壤水占耗水量比例增加;降水增加,则有相反的结果。(3)降水减少,WUEbio(基于生物量的WUE)相对于CK处理降低了1.3%,但产量下降程度(7.1%)小于耗水下降程度(14.2%),WUEgrain(基于籽粒产量的WUE)反而增加;降水增加,相对于CK处理生物量减少5.3%而籽粒产量增加4.5%,但水分的消耗增加了11.4%,WUEbio和WUEgrain均降低。总之,降水变化改变了冬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土壤水的补给、冬小麦的耗水组成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平衡,最终影响冬小麦WUE。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下CoCl2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浓度的CoCl2溶液浸种,研究在干旱胁迫下促进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CoCl2处理的紫花苜蓿幼苗,以0.00025~0.1mmol/L处理的幼苗在株高、分枝数、根系长度、叶面积、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都有所增加,浓度为0.005mmol/L时各指标基本表现为最优。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CoCl2具有保护幼苗的作用,较高浓度时则表现为一定的伤害作用。紫花苜蓿株高(y)与叶面积(x1)、分枝数(x2)、地下部分鲜重(x3)、地上部分干重(x4)、根系长度(x5)、地上部分鲜重(x6)、地下部分干重(x7)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9153-0.4377x1 0.1227x2-4.9510x3-3.0736x4 226.4584x5 350.9114x6 342.4854x7。  相似文献   

18.
黄淮地区农业干旱风险综合防御技术推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足底墒、深耕、药剂拌种、秸秆翻压还田、秸秆覆盖、有限灌溉、喷施多功能防旱剂和防御小麦干热风制剂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干旱风险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作物生长前期土壤水分的积累,促进后期植株蒸腾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使土壤水分从物理过程向生理过程、从无效消耗向有效支出转化.在黄淮地区的推广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运用上述几项措施后,可使小麦、玉米生育期间分别减少灌溉1~2次和1次.此外,八个推广点两年中小麦累计增产1.71亿kg,玉米累计增产2.46亿kg,累计节约水资源约10.8亿m3,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在河西走廊西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一个生长季的观测,分析研究农田盐渍化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典型牧草(紫花苜蓿)和农作物(大麦)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 ~ 20 cm土层,牧草土壤容重沿盐渍化梯度增加了3%,4.54%,8.62%,9.96%,农作物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且0~ 10 cm土层的降低速率快于10 ~ 20 cm土层;(2)盐渍化程度等于或高于中度盐渍化水平时,大麦植株的穗长、穗粒数和秸秆重受到显著影响;在开花、孕穗和灌浆期的盐度既会降低籽粒产量也降。低秸秆产量。与农作物相比,盐渍化程度等于或高于轻度盐渍化水平时,牧草植株的株高、主侧枝长和主根直径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牧草产量的降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根据两种作物在不同盐渍化梯度各生育期的受害状况进行相应的水盐调控和耕作管理,以实现盐渍化农田作物产量的维持和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冬小麦品种混种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冬小麦西农979、小偃22、矮抗58和西农889,于2013—2014和2014—2015两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水平:单播(1L)、2个品种混种(2L)、3个品种混种(3L)和4个品种混种(4L),系统测定并比较不同混种水平群体生物量、子粒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等。结果表明,灌浆期的混种群体光截获率、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单作群体。混种群体子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单作群体,子粒产量增幅随混种品种数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两年平均增幅为7.92%(2L)、7.15%(3L)和2.73%(4L),其中2L和3L达显著水平,地上生物量增幅随混种品种数量的增加逐渐升高,两年平均增幅为1.08%(2L)、4.78%(3L)和7.24%(4L),3L和4L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混播下子粒产量的增加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混种增加了群体浅层土壤含水量和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显著降低群体耗水量,并显著提高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子粒WUE两年平均提高11.93%(2L)、12.39%(3L)和8.72%(4L),地上干物质WUE两年平均提高3.3%(2L)、8.66%(3L)和11.75%(4L)。不同品种冬小麦混种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