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塞县为例,分析了该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成效,探讨了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背景下,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与1999年相比,全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2.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了14%;高效设施农业已...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耦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特征及矛盾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耦合理论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条件进行了评价,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产品加工业耦合、系统与外部的耦合,并分别对各层耦合的实现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系统耦合的实质是结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势,通过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系统总体产出效益的提高。因此,系统耦合发展模式为提高内陆河流域的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分配方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w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in Yanchi County for the period spanning from 1983 to 2014. The eco-economic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ub-syste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can reveal the interaction state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and help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A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ub-systems before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on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83 to 2014,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both sub-systems were increasing with the ecological sub-system having more fluctuations.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83 to 2014, but experienced fi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the verge of disorder to favorable coord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factor was th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olicies also played undeniable roles.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相似文献   

4.
以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变化,明确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其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农业资源和产业系统的正效应驱动过程和负的约束作用;2009年农林牧用地中林草地比重较1998年增长了11.3%,农业资源得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商品型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008年实际畜牧量仅占草地理论最适承载量的19.36%,产业与资源相关性降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果.因此,安塞县应发展相关产业,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一致性,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井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值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甘肃本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3)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中应用的资源能值有很大部分来自本区环境和资源系统而无需付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属于资源消耗型,但由于人口众多,入均占有纯能值量较低,且生产和管理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系统对干环境的压力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系统投入,保护环境资源,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等,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关中地区1999~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参照农业生态协调度计算公式,结合关中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关中地区及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1999~2008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表现为从上升到近两年来下降的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除个别年份外,都处于较稳定的上升趋势;(2)关中各地市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渭南市和杨凌区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的上升趋势最快,咸阳、宝鸡市次之,西安和铜川市的协调度上升趋势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的发展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则处于波动增长影响。针对关中地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提出农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三个方面构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卤阳湖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并结合评价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卤阳湖盐碱治理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值为5.772,介于Ⅱ级和Ⅲ级之间,偏亚健康状态,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制约卤阳湖盐碱治理区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集且整体素质较低、土地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农业产业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牧区草原牧业生态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揭示了中国北方牧区草原雪灾背后的生态经济问题 ,中国北方草原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脆弱 ,功能低下。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 ,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大大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经济平衡 ,使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牧业经济系统陷于困境 ,系统抗灾能力降低。在缺乏有效生态经济管理的情况下 ,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将不可避免地使生态经济系统矛盾更加尖锐化 ,系统运行陷入双轨恶性循环 ,并最终阻碍牧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干旱区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 ( MODS)中 ,三大系统具有各自的固有特征和密切的耦合关系。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 ,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 ,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 ,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 ,植被类型反映耦合类型的外貌 ,土壤状况影响耦合类型的功能 ,人为活动制约耦合类型的演变过程。维护 MODS的生态安全是干旱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并针对延安赵庄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具体情况,分三大块4个层次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区土地资源进行了有效组合和配置,旨在寻求一种适合当地及同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宁夏黄土高原风沙区着重从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人口、资源和环境间协调的角度出发,探讨该区畜牧业的主要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及产生的问题,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及今后的主要对策等。  相似文献   

12.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吉林西部为研究区,开展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1年期间,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呈快速的增长趋势,其中源于经济系统的反馈能值的增长尤为明显。虽然环境资源的能值投入并没有占据优势地位,但环境资源能值为农林牧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服务价值和环境能值储备,是吉林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6a来系统能值产出结构已经由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畜牧业和种植业并举转变,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吉林西部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效率和宏观经济价值转化率仍然比较低下,环境负荷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  相似文献   

13.
晋西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晋西昕水河流域为典型实例,概述了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背景。依据流域内各类型区在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经济特征,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表明了流域内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以及确定各区主要发展方向,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动态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4.
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为基础,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AHP法和熵值法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最后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9个县的综合健康指数在0.300~0.600间变化,其中平安县农业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互助、民和、湟中、大通4县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4县处于"不健康"状态。分析表明,干旱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瓶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措施是做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并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运用能值理论、方法,以植被NPP为基础,评价环境资 源系统对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影响、贡献,揭示种植业系统的物质基础、运行效率和发展 方向。研究表明:(1) 环境资源,尤其可更新资源是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驱动 因素。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转化率,是发展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生 产力的战略方向。(2) 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规模、产量主要取决于环境资源提供的 自然资本、生态服务。推广以木本水果、木本粮油为主体的农林复合系统,推进生态建设步 伐,进而增强环境资源提供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的能力,是维持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可持续 规模的最佳途径。(3) 实施“农牧互促”的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牧业系统耦合度及其整体 生产力,尤其以种植业支撑畜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能值,是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重 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OdumH.T创立的能值理论分析了安塞县粮食生产系统后认为:该县粮食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率与产出率"双低",应增加系统投入以提高产出水平;系统环境负荷率不高,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应提高可更新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辅助能值投入中有机能值略高于无机能值,应按适当比例增加辅助能值投入以提高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粮食产出能值中玉米、豆类所占比重高,系统结构调整应遵循生态经济原则,保持或压缩口粮作物、提高粮饲两用作物播种面积,同时发展舍养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其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统计和检测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塞县梯田建设的因素以及梯田建设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国后安塞县梯田建设分为起步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基本稳定期四个阶段。坡耕地转换为梯田后,土壤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粮食单产明显提高。梯田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阶段性,1996年前,农户生计方...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县为基本单元,根据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物质积累基础和人类发展水平,结合国家安全战略与内蒙古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基于G IS的多因素迭置模型和基于决策树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编制了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不同类型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区以人口限制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人口发展疏散区和稳定区;内蒙古人口稳定区以呼包鄂、通辽、赤峰等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疏散区以丰镇、克什克腾等中、小城市和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推移,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疏散;人口限制区以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未来应有计划实施人口迁移和生态移民,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这一世界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大面积坡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使整个工程实施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依据1995-2002年安塞县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确定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探讨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加速了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几年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值理论的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1990-2005年间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873.43下降到2005年的11.88,同期人均能值使用量在快速增长,分别由1.13×1016sej上升到2.54×1016sej,环境负载率也由0.58上升到4.21,能值自给率都高达98%以上。这说明内蒙古的经济还处在欠发达阶段,并且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和高强度利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内蒙古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有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能值受益率;(3)抓好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4)加强高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