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不同生态类型桑树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ISSR分子标记评价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的66个桑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12个ISSR引物总扩增条带数为83条,其中50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60.24%,平均PIC值为0.146 9;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45 6,8个生态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844 1~0.964 0,不同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根据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对66个地方桑树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生态型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保护不同生态类型的桑树群体,对丰富桑树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36份新疆野生黄花苜蓿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新疆黄花苜蓿资源评价和核心种质库构建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9对SSR分子标记引物PCR共扩增出93条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变异范围为3~19条,平均10.33条/对,多态条带总数为86个,多态条带百分比为92.47%,平均多态性条带数为9.55,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55%,表明居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OPGENE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11处可将36份野生黄花苜蓿材料划分为2个混合群体和4个特定类群,表明材料具有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多态性引物对国外引进的37份山羊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共扩增出102个等位基因,变异范围为8~13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变异范围为0.778~0.879,平均值为0.830;基因多样性变异范围为0.805~0.888,平均值为0.848;期望杂合度变异范围为0.081~0.757,平均值为0.457。37份山羊豆种质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来源种质资源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7份材料基本按照地理来源分布聚类,部分材料有交叉。  相似文献   

4.
苏丹草是一种高产优质的禾本科牧草,优质分子标记的缺乏成为苏丹草育种工作顺利开展的限制性因素。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开发苏丹草EST-SSR标记,并对34份苏丹草和2份高丹草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验证所开发的EST-SSR引物的可应用性。从苏丹草转录组的80686条序列中鉴定出17548个SSR位点分布在13574条序列中,分布频率为16.82%。一、二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38.59%、19.18%和39.09%,SSR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分布在5~23次;开发的300对引物扩增成功率达73.67%,其中54对多态性引物在36份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27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0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3.0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41,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3922~0.9020;聚类分析结果将36份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相同品种的材料大致聚为一类,材料间的聚类与地理来源呈一定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证明了利用苏丹草转录组数据开发SSR标记的可行性并揭示了供试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苏丹草及近源物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和变异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利用SRAP标记技术对66 份杨梅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4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7对多态性较好,扩增清晰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431条带,其中21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占49.4%。采用NTSYS-pc 2.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6份杨梅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85。在相似系数0.618处可划分为3大类:分别代表福建杨梅、浙江杨梅和江苏杨梅,地理来源相近的品种相对聚合,少数浙江品种与江苏品种间出现交叉聚类。SRA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揭示了杨梅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以及来源相关。  相似文献   

6.
两类SSR对苜蓿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33对细胞核SSR标记和28对叶绿体SSR标记对38份苜蓿属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在38份苜蓿属种质中,叶绿体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数高于细胞核SSR标记,而遗传多样性指数则相反;分别用细胞核SSR、叶绿体SSR和61对SSR标记对38份苜蓿属种质进行聚类,结果显示:3次聚类都把38份苜蓿属种质划分为一年生和多年生苜蓿两个大类群;以相似系数0.8为准,3次聚类结果的差异主要显示在一年生苜蓿内部尤其是蒺藜苜蓿种质内的品种(系)划分上。  相似文献   

7.
由于苜蓿品种间遗传差异日益缩小,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表型愈加困难。在苜蓿育种过程中,利用分子标记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鉴定。反转录转座子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广泛分布在植物基因组中,基于LTR的分子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和高信息量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物种品种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多样性等方面。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和设计了大量蒺藜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扩增多态性(IRAP)标记,并利用其对国内外40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设计开发出的431个IRAP引物,并按照其染色体位置信息组合获得69对IRAP引物。利用筛选出的37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25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8.8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50%~100%,平均值为79.9%;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34~0.88,平均值为0.69。基于遗传相似系数(GS)对供试品种采用算术平均值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0.82为阈值可将40份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分组结果与不同材料地理分布信息以及STRUCTURE分析相对一致。本研究首次在蒺藜苜蓿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发了IRAP分子标记并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中进行评价与应用,获得的大量IRAP分子标记可对后续苜蓿品种的鉴定保护以及遗传背景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巨峰系葡萄种质的遗传关系,利用iPBS标记对24个巨峰系葡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应用人工绘制品种鉴别示意图法(%20MCID法)建立品种鉴定图(CID)%20。筛选出13个引物对24个巨峰系葡萄品种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9条,多态性比率为72.79%。各引物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7206、1.2971、0.1874和0.2972。24个巨峰系葡萄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6618~0.9485之间,变幅为0.2867。上述结果表明:24个巨峰系葡萄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利用UPGMA构建24个巨峰系葡萄种质资源的聚类树状图,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处可将24个巨峰系葡萄品种分为2组,其中第Ⅰ组有22个品种,均为欧美杂交种;第Ⅱ组有2个品种,分别为山欧杂种和欧亚种。利用5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谱带构建了24个巨峰系葡萄品种的CID图,利用此CID图可以找出区分任意2个品种的引物,为巨峰系葡萄品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柞蚕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品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筛出的1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7条,多态性比率为90.67%,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390~0.805之间。根据ISSR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聚类与体色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油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油梨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23对SSR多态性引物对收集的54份油梨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利用Popgene 1.32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采用NTSYSpc 2.1计算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19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位点个数在2-10之间,平均为5.17,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为100%;多态性信息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1.3219、0.2059、0.3356。54份油梨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97之间,在0.71处,聚类分析结果可划分为4大类群,Fuerte单独归为第Ⅰ类,Hass、Bacon为第Ⅱ类,第Ⅲ类的种质包括Y1-10、Y3-1、Y6-5、Y10-1,第Ⅳ类的种质为47份,占参试材料的87.04%,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油梨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SR分子标记对其有较高的多态性检测能力,适用于油梨种质资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引进的14个蓝莓品种的植物学、生物学及园艺性状观测,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表现好的蓝莓品种8个。其中,北高丛蓝莓 蓝丰、公爵、伯克利果实较大,品质佳,成熟期在5月中下旬,可以作为早熟鲜食品种发展。兔眼蓝莓粉蓝、顶峰、梯芙蓝、芭尔德温、果个较大,味道甜,果实品质中上,产量较高,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可以作为中熟鲜食品种发展。园蓝虽然果实较小,但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素含量高,产量较高,可以发展为加工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大连地区引种栽培的南高丛蓝莓6个品种为研究对象,使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量仪测量其净光合速率对25℃-36℃间各个温度的光合-温度响应曲线,以及净光合速率对1200、1000、800、 600、400、200、100、50、30、10、0(μmol/(m2?s))各光合有效辐射下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经过曲线分析表明,高温环境下光合生理活动表现较好的是蓝雨,其次是开普菲尔,奥尼尔、夏普兰、蓝脊3个品种适中,表现最差的是薄雾;利用光强能力最强的是蓝雨和开普菲尔,其次是蓝脊,再次是夏普兰和奥尼尔,利用光强能力最差的是薄雾;耗水量大的品种是开普菲尔和夏普蓝,蓝脊适中,耗水量小的品种是蓝雨、薄雾和奥尼尔。研究结论旨在为其他地区引进栽培南高丛蓝莓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蓝莓、酸奶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菊粉制备风味酸奶。通过正交试验,参考各因素的影响,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确定蓝莓酸奶的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原味酸奶添加量90g、蓝莓汁添加量5g、菊粉添加量0.15%、发酵时间5h、发酵温度45℃、黄原胶添加量0.15%。产品结合了蓝莓和酸奶的双重特点,具有丰富的营养功能,风味独特,色泽淡蓝,是一种新型的优良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调查了蓝莓园果蝇的发生动态,并选取6种药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①蓝莓果蝇从5月至12月期间出现了5次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下旬及11月上旬和中旬;②6种药剂的防治效果随稀释倍数增大而降低,随药后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甲维盐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对果蝇的防治效果好,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15d,防治效果均在73.82%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5%印楝素乳油与0.5%苦参碱水剂在高浓度下对蓝莓果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南高丛蓝莓品种“密斯蒂”的植物学、生物学及园艺性状观测,表现树势直立,生长势强。平均单果重2.23g,最大单果重4.45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可滴定酸含量0.67%,风味好,品质佳。果实成熟期早,在5月下旬成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蓝莓蚜虫,选取新型及常用针对蚜虫杀虫剂共6种,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E、70%吡虫啉WG及20%啶虫脒SP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7、14和21d防治效果均在88.78%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70%吡蚜酮WG、95%矿物油EC及1.5%苦参碱SL三种药剂对蓝莓蚜虫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其防效与持效期均弱于前面三种药剂。  相似文献   

17.
2014年由克莱姆森大学及美国农业部(USDA-ARS)公布了一些越桔属新品种,包括蓝莓新品种33个,具体包括北高丛蓝莓10个、南高丛蓝莓14个、兔眼蓝莓7个、还有2个未知类别的蓝莓新品种;除公布蓝莓新品种外,还公布了1个蔓越桔新品种。从公布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蓝莓的的育种趋势多集中于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另外,鲜食品种多于加工品种,以及一些具有其他功能的蓝莓新品种也日益受到重视;蔓越桔品种的育种方向依然是开发大果、高产和抗病性好等优异性状的品种。通过该统计结果可知,开发具有多种优异性状的南高丛品种是蓝莓育种的大趋势,其次是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这也为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新品种指引一定的方向。本文将主要介绍蓝莓、蔓越桔新品种以及它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北方地区常栽品种蓝丰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冷量下,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蓝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蓝丰冷量600时浓度0.8%单氰胺处理效果良好,果实成熟期提早13天,且单氰胺没有破坏蓝丰坐果率、株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南高丛越橘品种‘雷格西’为试材,克隆抗逆相关基因WRKY,分析其表达模式及其对高盐、低温、PEG6000和水杨酸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克隆获得越橘VcWRKY33基因,含有2个WRKYGQK结构域和1个C2H2锌指结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VcWRKY33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均可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明显,在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该基因明显受高盐、低温、PEG6000和水杨酸诱导表达。VcWRKY33在越橘的抗盐及抗寒等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