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试验分析了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鸽蛋新鲜度、组分、蛋品质及蛋白透明度的影响,寻求鸽蛋贮存的最佳条件,并探索不同贮存条件下鸽蛋蛋白透明度的变化规律,为实际生产中鸽蛋合理贮存和出售提供理论依据。以1~2岁公母配对白羽王鸽为试验对象,采用3(低温、中温、高温)×4(1、2、3、4周)因子交叉完全随机设计,试验开始后每周随机采集90枚鸽蛋,分别放置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每组30枚,分别持续1、2、3、4周,而后对鸽蛋进行新鲜度、组分、蛋品质及蛋白透明度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低温条件下,鸽蛋放置4周未出现散黄和可见霉变现象。高温和中温条件下,鸽蛋只可放置1周不变质。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鸽蛋的失重率显著上升(P<0.05)。时间对蛋壳率、蛋白率及蛋黄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温度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鸽蛋的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均有显著影响(P<0.05),即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鸽蛋的蛋白高度呈下降趋势,蛋黄颜色变深。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煮熟的鸽蛋蛋白L*、a*和b*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温贮存透明鸽蛋所占比例最高。综上所述,鸽蛋贮运和贩售需在冷藏条件下进行。在低温冷藏条件下,鸽蛋可贮存4周以上。在中温条件下(20℃左右)保存,有利于提高鸽蛋蛋白透明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造成鸽蛋蛋白出现透明度差异的原因,对不同品种鸽蛋组分、鸽蛋蛋白透明度差异及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品种间鸽蛋的蛋黄、蛋白和蛋壳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品种间的鸽蛋蛋白透明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白羽王鸽鸽蛋蛋白透明度存在低于其它4个品种鸽趋势(P0.10);②不同透明度的鸽蛋,其组分间重量和比例差异极显著,透明鸽蛋的蛋重、去壳蛋重、蛋白重和比例均极显著低于不透明鸽蛋(P0.10);③数据间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显示,鸽蛋白透明度测定值(明度值)与蛋白重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2=0.28)。研究表明,5个品种间鸽蛋的蛋黄、蛋白和蛋壳组分重和比例均差异不大,但白羽王鸽有凸显出较低蛋白透明度趋势;较小蛋白重和较低蛋白比例的鸽蛋,具较高蛋白透明度;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证实,造成鸽蛋蛋白透明度出现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蛋白组分,而与蛋黄和蛋壳等无关。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白羽王鸽产蛋性能、鸽蛋组分与蛋白透明度的影响。选取216对双母配对白羽王鸽,随机分为6处理组(每处理组36对、每重复6对),分别采食等能等氨基酸模式下不同粗蛋白水平(4.0%、6.0%、8.0%、10.0%、12.0%、14.0%CP)日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结果显示:①日粮不同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月产蛋数、料蛋比(P0.05),极显著影响体增重(P0.01),日粮低粗蛋白水平显著减少月产蛋数,增大料蛋比,致体重极显著降低。②日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蛋重、蛋白重、蛋白和蛋黄百分数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随日粮粗蛋白水平的下降,蛋白重和蛋白比例下降,蛋黄比例极显著地上升。③日粮粗蛋白水平显著(P0.05)影响鸽蛋透明度分型结果,但并未显现出一致性升高或降低的趋势性变化。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氨基酸模式下,以月产蛋数、料蛋比和体增重为评价指标,日粮粗蛋白水平可由14%降至10.0%并获得较好产蛋性能;日粮粗蛋白水平主要通过影响蛋白重,进而影响鸽蛋重、蛋黄和蛋白比例;日粮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鸽蛋蛋白透明度,但影响鸽蛋蛋白透明度的因素可能不单日粮粗蛋白水平一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贮存温度和时间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鸡蛋品质的影响,收集饲喂6种日粮的41周龄海兰褐蛋鸡所产蛋,每组40枚,随机均分为2份,分别放置于室温和4 ℃冰箱,在保存0、15、30、60和90 d时各取4枚测定鸡蛋失重率、比重和蛋黄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富含PUFA鸡蛋在贮存过程中失重率、比重和蛋黄MDA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05);鸡蛋室温与4 ℃贮存相比3个指标差异极显著( P <0.01),室温贮存失重率是4 ℃贮存的3倍左右,且失重率与贮存时间呈显著正相关;鸡蛋室温贮存比重下降大于4 ℃贮存,且比重与贮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室温贮存蛋黄MDA含量均高于4 ℃贮存( P <0.05),各组蛋黄MDA含量随贮存时间延长呈显著正相关增加趋势。研究揭示,富含PUFA鸡蛋在储存过程中失重率、比重和蛋黄MDA含量变化与普通鸡蛋无差异;鸡蛋室温贮存15 d或4 ℃贮存30 d仍为鲜蛋,4 ℃贮存优于室温贮存。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250枚31周龄的伊莎褐合格种蛋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贮存时间(1周,2周,3周,4周),贮存条件为14℃,相对湿度为60%,对其孵化率和蛋内营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种蛋的孵化率显著下降,其在1周内的孵化率与超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第2周显著低于第1周(P0.05),第3周显著低于第2周(P0.05),第4周降低至20%(P0.05)。(2)随着贮存时间延长,水分含量、蛋壳/全蛋均随之显著下降(P0.05),蛋白/全蛋,哈氏单位也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全蛋显著升高(P0.05),鸡蛋蛋白质含量、蛋壳钙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内脂肪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磷脂含量随着贮存时间延长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鸡蛋贮存期间摆放方式对其物理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新鲜鸡蛋在相同环境中以钝端朝上、锐端朝上、横放三种方式摆放贮存不同时间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以钝端朝上的摆放方式存放的鸡蛋在同样的贮存时间内其失重率、哈氏单位、蛋黄粘壳情况等指标均优于锐端朝上或横放方式(P0.05或P0.01);蛋黄颜色也呈现相似变化,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室温条件下以钝端朝上方式摆放的鸡蛋在贮存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持鸡蛋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7.
蜂花粉在贮存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者贮存时间过长会影响其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并进一步影响其保健功效,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蜂花粉新鲜度的指标和相关方法。通过建立4℃、室温、35℃和50℃贮存条件下的茶蜂花粉新鲜度模型,对茶蜂花粉的色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蜂花粉色度中的a*和b*与贮存时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并且不同温度处理出现了不同的分离趋势,因此有可能可以作为茶蜂花粉新鲜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槲皮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蛋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产蛋率相近的70周龄罗曼褐壳蛋鸡7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2和0.4 g/kg槲皮黄酮,预饲期1周,试验期为4周。结果发现:日粮添加0.2 g/kg槲皮黄酮较0.1和0.4 g/kg槲皮黄酮组显著提高了蛋鸡平均日采食量(P0.05),且日粮槲皮黄酮水平对蛋鸡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呈现显著的二次曲线效应(P0.05)。随着日粮槲皮黄酮添加水平的增加,蛋黄重量表现为线性增加(P0.05);其中0.2 g/kg槲皮黄酮组较0.1和0.4 g/kg槲皮黄酮组显著提高了蛋壳重量(P0.05);随着日粮槲皮黄酮水平的增加,蛋黄重量显著线性增加(P0.05)。蛋黄中胆固醇的含量随着日粮槲皮黄酮添加水平的增加线性增加(P0.05),其中0.2和0.4 g/kg槲皮黄酮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1 g/kg槲皮黄酮组(P0.05),同时0.2和0.4 g/kg槲皮黄酮组鸡蛋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1 g/kg槲皮黄酮组(P0.05)。随着日粮槲皮黄酮添加水平的增加,蛋黄中丙二醛的含量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0.1、0.2和0.4 g/kg槲皮黄酮组显著降低了第7、14和28天蛋黄丙二醛的含量(P0.05)。鸡蛋贮存28 d和80 d后,日粮添加0.1、0.2和0.4 g/kg槲皮黄酮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蛋黄胆固醇的含量(P0.05),蛋黄胆固醇含量与日粮槲皮黄酮水平呈现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P0.05)。0.4%g/kg槲皮黄酮组较其他各组蛋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日粮槲皮黄酮水平与贮存时间对蛋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蛋鸡采食含槲皮黄酮日粮可以提高鸡蛋新鲜度,延长保质期。综合蛋鸡生产性能和蛋黄氧化稳定性,日粮中槲皮黄酮适宜添加水平为0.2 g/kg。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贮存时间和贮存温度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以1600枚36周龄的合格种蛋为试验素材,分别在15℃和25℃的贮存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为65%),将贮存时间0、1、2、3周的种蛋置于同台孵化机进行人工孵化,测定分析入孵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种蛋贮存温度为15℃时,贮存1周不影响种蛋孵化效果(P0.05),贮存2周对种蛋孵化效果影响显著(P0.05),贮存期超过2周种蛋孵化效果下降严重(P0.01);种蛋贮存温度为25℃时,1周内的种蛋孵化效果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下降显著(P0.05),贮存期超过1周的种蛋孵化效果极显著下降(P0.01)。随着鸭蛋贮存时间的延长,其孵化效果显著下降,贮存温度达到15℃时,种蛋贮存不宜超过2周,贮存温度达到25℃时,种蛋贮存不宜超过1周。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5):59-63
为研究冬季室外贮存鸡蛋对蛋品质的影响,选取新鲜鸡蛋120枚,随机分为两组,第Ⅰ组贮存条件为冬季室外,第Ⅱ组贮存条件为每天的8:00—20:00放于室外,20:00—8:00放于室内,两者都由环境检测箱实时监测鸡蛋温度,在第1、3、6、9、12、15天每组分别取10枚鸡蛋,其中5枚用于蛋品质分析,另外5枚用于熟鸡蛋质构分析。结果表明:一直室外和室内室外贮存条件下的鸡蛋的蛋重、蛋白高度、哈氏单位随贮存天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一直室外贮存条件的鸡蛋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随着贮存天数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室内室外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两个贮存条件下的熟鸡蛋的蛋黄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都随贮存天数的增加而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且一直室外组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增大的幅度较室内室外组大,一直室外组的蛋黄的弹性随贮存天数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两个贮存条件对熟鸡蛋的蛋白的质构特性影响不大。结果表明,室内室外这种温度急剧变化贮存方式对鸡蛋的品质影响较大,鸡蛋的新鲜度下降较快,而一直室外储存则对熟鸡蛋的质构特性影响较大,鸡蛋的弹性增大较快,有可能形成橡皮蛋,从而为生产上合理贮存鸡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散养鸡鸡蛋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感官指标、微生物数目以及氨基酸成分的变化,试验选取信阳市不同散养鸡场随机采集同一日龄、大小均匀、品质良好的鸡蛋200枚进行试验。将200枚鸡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枚,分别放置在4℃冰箱和25℃恒温箱两种条件下储存,每隔7 d取样,测定所取样品的蛋重、蛋黄指数、蛋清pH、菌落总数、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目,同时每隔14 d取样分析氨基酸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和25℃条件下贮藏的鸡蛋其蛋重、蛋黄指数会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条件下,28 d时蛋重较1 d时下降了8.09%,但差异不显著(P> 0.05),35 d时蛋黄指数较1 d时下降了14.89%,差异显著(P <0.05),25℃条件,28 d时蛋重最低和1 d相比降低了14.86%,差异显著(P <0.05);14 d时蛋黄指数较1 d降低了31.91%,在21 d时蛋清pH较1 d时增加了19.50%,差异显著(P <0.05)。鸡蛋内部微生物的数量也会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4℃条件下,35 d时蛋黄中沙门氏菌、蛋清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目分别是28 d...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存温度条件对鸡蛋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贮存温度对鸡蛋品质的影响,选取新鲜刚产出鸡蛋170枚,其中10枚当日进行测定,其余160枚随机分为4组,试验Ⅰ组贮藏条件为冬季室外,Ⅱ组贮藏条件为室内,Ⅲ组贮藏温度4℃,Ⅳ组贮藏温度8℃,试验Ⅰ、Ⅱ组由环境检测箱实时监测环境温度。第7、14、21、28天每组分别取10枚鸡蛋,其中5枚用于测定常规蛋品质,5枚用于测定熟鸡蛋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贮存天数的增加,室内贮存条件下的鸡蛋与新鲜鸡蛋相比极显著降低(P0.05),蛋壳强度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室外贮存的熟鸡蛋硬度、咀嚼性、回复性显著性增加(P0.05),弹性极显著增加(P0.01),4℃贮存条件下的鸡蛋硬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显著增加(P0.05),4个贮存条件对熟鸡蛋蛋白的质构影响不大。结果提示,室内贮藏对鸡蛋的常规品质影响很大,而室外贮存和4℃贮存条件对熟鸡蛋的质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优质肉鸡S3系为素材,探讨4℃、-4℃和-20℃温度条件下对保存1、3和5 d的优质肉鸡胴体胸肉品质和保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1天时,4℃、-4℃和-20℃三组保存温度下的肉色(L*、a*和b*值)、剪切力、p H值和失水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各组L*和a*值逐渐降低,b*值、p H值和失水率逐渐升高,第3天时,-4℃温度下的L*值显著高于4℃和-20℃(P0.05),p H值显著低于4℃(P0.05),到第5天时,4℃温度下的p H值升高至6.46,失水率升高到44.59%,为三组最高。2IMP及其前体物和降解物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第1天时,三组不同温度的Hx和I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保存温度下的ADP、AMP和IMP的含量显著低于-4℃和-20℃(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各组IMP及其前体物和降解物含量含量迅速降解,第3天时,-4℃温度下IMP、Hx和I的含量开始显著高于4℃和-20℃(P0.05),-4℃下的IMP含量是第1天的68.1%,4℃和-20℃下的IMP含量分别为第1天的47.7%和46.1%,随后各组IMP含量大幅下降,到第5天时,-4℃下的IMP含量只有第1天的34.6%,4℃和-20℃下的IMP含量分别只有第1天的23.3%和27.4%。结果验证了优质肉鸡长期低温保存下虽能缓解肉质腐败,但IMP含量损失也较为严重,综合比较推荐-4℃保存3 d为优质肉鸡胴体最佳保存方案。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建立色差计评价鸽蛋蛋白透明度的方法,为鸽蛋蛋白透明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鸽蛋的市场销售提供一个评价指标。选取180个新鲜非受精白羽王鸽鸽蛋,煮熟后进行感官评分和蛋白明度的测定,并以明度范围来划分鸽蛋蛋白透明度。结果显示:感官评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鸽蛋所占比例分别为13.45%、41.52%和45.03%;不同透明度组鸽蛋蛋白色差计所测明度呈极显著差异(P0.01);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明度范围划分为≤45、45~55、≥55,与感官评分的一致度达到91.23%。综上所述,色差计所测明度可作为衡量鸽蛋透明度的标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鸽蛋的明度范围分别为≤45、45~55、≥55。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无机和有机微量元素混合添加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取43周龄海兰褐蛋鸡9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2只。组1为无机微量元素添加组,组2和组3为有机和无机微量元素混合添加组,组4和组5为有机微量元素添加组。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微量元素对产蛋率和蛋重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组3蛋鸡的产蛋率最高;各组蛋鸡的死淘率无显著差异(P0.05);2)饲粮添加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微量元素对蛋白高度、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组1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均最大,但蛋黄颜色最浅;组3鸡蛋的蛋黄颜色显著大于组1(P0.05);3)饲粮添加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微量元素对蛋白和蛋黄中的钙、铁、锰和锌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综上,有机和无机微量元素混合添加可达到理想效果,且对蛋品质量无不良影响,但总添加量明显小于纯无机微量元素添加量。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分析了海兰褐壳蛋鸡、淮南麻黄鸡、贵妃鸡和D1系4个蛋鸡品种(系)所产鸡蛋的蛋黄比例、浓蛋白比例、稀蛋白比例及浓稀比。结果表明:淮南麻黄鸡、贵妃鸡和D1系的蛋黄比例显著高于海兰蛋鸡(P0.05),浓蛋白比例显著低于海兰蛋鸡(P0.05);海兰蛋鸡的浓稀比最高达1.19,贵妃鸡最低仅0.91;D1系母鸡30周龄鸡蛋浓蛋白、稀蛋白及蛋黄比例与40、50周龄时显著相关(P0.05或P0.01)。D1系稀蛋白比例、浓稀比与蛋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蛋黄比例与蛋重显著负相关(P0.01),蛋黄比例、浓蛋白比例、稀蛋白比例及浓稀比均与哈氏单位无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模拟夏季蛋鸡舍内的循环高温,研究不同温度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28周龄高产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21℃适温组(自由采食)、27~30℃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29~35℃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和21℃采食配对组(按前1 d 29~35℃循环高温组的采食量饲喂),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饲养于4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与21℃适温组相比,27~30℃循环高温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蛋壳强度显著降低(P0.05),蛋鸡钙、磷的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钙、磷的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除蛋黄颜色显著降低(P0.05)外,鸡蛋品质其他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而29~35℃循环高温组除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外,产蛋率同样显著降低(P0.05),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破蛋率显著升高(P0.05),蛋鸡钙、磷的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钙、磷吸收量同样显著降低(P0.05),鸡蛋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均显著降低(P0.05)。与21℃采食配对组相比,29~35℃循环高温组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提高(P0.05),蛋壳强度显著降低(P0.05),钙、磷的代谢率和吸收量差异不显著(P0.05),鸡蛋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夏季鸡舍内温度在27~30℃波动即可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平均蛋重和蛋壳品质;而29~35℃不仅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产蛋率、平均蛋重以及蛋壳品质,还显著影响鸡蛋的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高温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的影响可能与降低采食量有关;高温可能直接影响蛋壳的形成,也可能由于降低钙、磷吸收量影响蛋壳品质。  相似文献   

18.
Pancley N.K等将鹌鹑蛋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分别贮存在4周和12周,采用AOAC方法每周分别分析蛋清、蛋黄和全蛋的水份、蛋白质、乙醚浸出物和灰分含量,并计算出碳水化合物含量。试验期内每周室内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4.77~37.5℃和62.80~74.59%,冷藏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5°±1℃和80~85%试验结果为:贮存期水分有降低趋势,蛋白质含量有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目的在于研究饲料植物性蛋白、动物型蛋白源原料和铁的添加剂型对种鸡生产性能和鸡蛋中铁含量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一致的36周龄罗曼雌性肉鸡9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试验共进行14周。日粮设计6个组,采用2×3因子设计,2个蛋白原料(豆粕和肉骨粉),3种铁剂型(0、60 mg/kg氨基酸螯合铁和硫酸亚铁)。结果显示:日粮不添加有机或无机铁显著降低产蛋量(P 0.05);日粮蛋白类型、周龄和铁剂型之间对产蛋量均无显著影响(P 0.05)。43、50周种鸡血液血红蛋白容量及数量显著低于36周龄(P 0.05)。日粮蛋白来源、铁剂型及周龄对蛋黄重铁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蛋白来源与铁剂型,蛋白来源与周龄、铁剂型与周龄对蛋黄重量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0.05)。蛋黄中铁的含量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显著升高(P 0.05)。日粮蛋白来源、铁剂型对蛋黄中铁的含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蛋白来源与铁剂型对蛋黄重量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0.05)。从第二阶段开始,蛋清中铁的含量显著下降(P 0.05)。肉骨粉日粮添加氨基酸铁、硫酸亚铁对蛋清铁含量均有提高,其中氨基酸铁组表现最高(P 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采用肉骨粉作为蛋白原料及添加60 mg/kg铁(氨基酸螯合铁)可以使蛋黄中铁的沉积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比较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蛋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沉积规律。选取37周龄健康、产蛋率和体形相近的罗曼蛋鸡216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8%微藻(微藻组)和8%亚麻籽(亚麻籽组)的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的产蛋率、平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的蛋重、蛋黄重、蛋黄比例、蛋白重、蛋白比例、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贮存时间延长可极显著降低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P0.01),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微藻组蛋黄颜色评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亚麻籽组(P0.01)。3)与对照组相比,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蛋黄ω-3 PUFA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ω-6 PUFA含量和ω-6/ω-3极显著降低(P0.01)。4)微藻组和亚麻籽组蛋黄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ω-3PUFA含量均第13天富集饱和,后出现缓慢降低趋势。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微藻和亚麻籽均可生产富含ω-3 PUFA鸡蛋,最佳时间为第13天后,并且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不良影响,但富含ω-3PUFA鸡蛋不易贮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