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4种主要毒力基因(gB、gC、gD和gE)的分子特征和变异情况,采用PCR技术,对2010—2015年分离到的28株PRV进行基因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2010—2015年分离毒株的gB、gC、gD和gE基因均存在多位点突变,且位于抗原表位区;与2010年分离毒株的gD基因相比,2012年后分离毒株存在6个连续氨基酸插入。基于gB、gC、gD和gE基因的进化树显示:上海市2010年分离的4个毒株与2012年以后分离的毒株虽属于同一大的分支,但与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近,处于同一小的分支中;2012年分离毒株与2011年后国内变异株亲缘关系近,处于另一分支中。这些毒力基因抗原表位区域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及抗原性发生改变;2012年以后分离毒株均为变异株,并已成为上海市的主要流行毒株。本研究为PRV分子致病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遗传进化及序列比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2014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点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从我国15个省份不同地区分离得到29株PRV,并对其gB,gC和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这29株PRV分离株主要为PRV变异毒株,与Bartha株等国外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Ea株等国内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29株PRV变异毒株在gB,gC及gE基因上均发生了多个位点的突变:gB氨基酸序列均存在75S、76P和77G的连续缺失,94位点均存在甘氨酸(G)的插入;gC氨基酸序列存在多处改变,其中P87Q和Y142C使gC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受体结合功能域发生改变;gE氨基酸序列第48位点均存在天冬氨酸(D)的插入。这些特征性变异位点可作为分子诊断依据,并且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临床Bartha-K61株等经典毒株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4,(10):11-14
2011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伪狂犬病免疫猪群相继暴发伪狂犬病疫情。为了探明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毒株是否存在抗原变异,本研究从3个规模猪场3种PRV商品疫苗免疫的健康猪群中采集30份血清,经检测PRV gB ELISA抗体均为阳性,gE ELISA抗体均为阴性。采用PRV新流行毒株ZJ-01株和传统的LA毒株分别进行血清中和抗体测定,结果显示,3个毒株活疫苗免疫血清与ZJ-01株中和抗体效价明显低于其与LA株中和抗体效价。同时,ZJ-01株抗血清与ZJ-01株和LA株的中和抗体效价相似,其变异系数R值为0.2790.413,证明PRV分离毒株ZJ-01抗原性发生明显变异。本研究为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当前山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特点及病毒gC抗原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来自山东省不同地区的23份猪伪狂犬病疑似病料进行PR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gC抗原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9株PRV;gC基因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与2012年之后国内PRV变异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欧美毒株;遗传进化树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国内2012年后分离到的变异毒株同属于GenotypeⅡ;因此,推测目前山东省流行的PRV以变异毒株为主。9株分离株与Bartha-K61疫苗株相比,糖基化蛋白gC在潜在抗原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的重要位置(aa23~aa453)发生改变,这或许会影响分离株的抗原性,从而有助于其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最终造成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中和目前流行的变异PRV。本研究为变异PRV的防控及相关疫苗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年来广东省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本研究从猪场收集Bartha-K61活疫苗免疫后的猪血清559份,经ELISA筛选出326份gB抗体阳性且gE抗体阴性的猪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血清中的疫苗抗体对Bartha-K61株和临床分离到的PRV GD1406野毒株的中和能力。进一步应用小鼠进行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187份gB阳性且gE阴性的猪血清样品对Bartha-K61株和PRV GD1406野毒株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57和1:13,并且免疫Bartha-K61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仅为20%,而免疫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Bartha-K61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100%,免疫灭活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40%。根据试验结果推测,PRV GD1406野毒株与Batha-K61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性,现用疫苗不能有效抵抗PRV变异株攻击。本研究结果将为PRV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为研制PRV新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确诊广东某猪场母猪流产发病原因,本研究收集该猪场流产死胎的脑、淋巴结、肺脏混合液,进行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测定、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重要功能基因(gB、gC、gD、gE)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病料混合液为PRV阳性,接种Vero细胞传至第3代即出现稳定的细胞病变(CPE),第5代TCID50达到10-6.8/0.1 mL,PRV gB、gC、gD、gE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显示为,PRV中国变异株,命名为LC株。动物试验显示,LC株对12周龄猪具有一定致病性,可形成PRV典型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研究分离到一株PRV流行毒株,推测当前使用疫苗Bartha-K61株尚无法完全控制新毒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一株分离自免疫猪场的伪狂犬病病毒的鉴定与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河北某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场的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病因,作者对发病仔猪进行研究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动物试验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HBXT-2018株。皮下接种该病毒后24 h,家兔开始啃咬病毒接种部位皮肤,在44~68 h内全部死亡。抗PRV Bartha-K61株的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低于1∶8,而抗PRV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58.9。与Bartha株比较,HBXT-2018株的gB和gC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多处发生单个或连续几个碱基(或氨基酸)置换、插入和缺失突变,预测的gB和gC上的潜在抗原表位也发生了改变。基于gB、gC和TK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XT-2018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尤其与2011年之后的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与Bartha株及其他欧美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PRV HBXT-2018株为致病毒株,其与当前国内流行的PRV变异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与Bartha株为代表的欧美流行株的遗传关系远。Bartha-K61株抗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作用不明显,提示gB与gC的突变可能与该毒株免疫逃逸、继而导致仔猪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豫南地区猪群中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分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PCR方法从PRV感染猪的组织中扩增其主要毒力基因gB、gE、gC、gDTK,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流行毒株的主要毒力基因与已发表的参考序列的相似性、进化树和关键位点氨基酸变异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从5份PRV感染猪组织中扩增出PRV的gB、gE、gC、gDTK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豫南地区的5株PRV流行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在G1群,与G1群国内流行毒株的gB、gE、gC和gD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5%~100%、97.2%~100%、97.5%~100%和98.3%~100%;与G2群亲缘关系较远(以Bartha、Becker、NiA3株为代表的欧美地区流行毒株),与G2群内毒株的gB、gE、gC和gD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6.4%~97.4%、94.6%~95.7%、92.7%~94.0%和96.3%~99.0%。关键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与Bartha株(或Becker和NiA3株等)相比,5株流行毒株的gB氨基酸存在75-77位"PGL"的缺失,94位"G"的插入;gE氨基酸存在48和496位有"D"的插入,gC氨基酸存在57-63位"VSGTTGA"的插入和65-69位"SPEAG"突变为"ASTPA",gD氨基酸存在278-281位"RP"或"RPRP"的插入。此外,流行株的gB、gE、gC、gD和TK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单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因此,豫南地区PRV流行株具有PRV变异毒株的分子遗传特征。上述结果证实,5株PRV流行毒株均为变异毒株,与疫苗毒株Bartha-K61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2012年以来伪狂犬病(PR)在全国多省份暴发。为了解流行PR病毒(PRV)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山东齐河地区经PRV 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群中分离到一株PRV命名为Qihe547株,并采用PCR方法对该病毒分离株编码主要保护性抗原糖蛋白gB、gC和gD基因进行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新近PRV分离株同属基因Ⅱ型。与Bartha株相比,Qihe547分离株在gB的优势抗原表位区(aa59~aa126)、gC膜外区(aa23~aa453)和gD主要抗原表位区,潜在的抗原位点及O-糖基化位点存在明显变异,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影响Qihe547分离株的抗原性,利于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也可能是Bartha-K61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完全中和病毒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PRV的有效防制及其疫苗研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采集河南漯河和中牟地区疑似伪狂犬病发病养殖场送检的脑组织病料,通过细胞盲传、噬斑纯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TCID_(50)法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生长曲线,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小鼠的致死性。对gB、gC和g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与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对PCR鉴定阳性的病料在PK-15细胞盲传后,两份病料在6代内均出现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噬斑纯化和透射电镜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分别命名为HeN-LH株及HeN-YM株。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显示,HeN-LH和HeN-YM株在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分别可达10~(8.35)和10~(6.63) TCID_(50)/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接种小鼠,结果显示,HeN-LH和HeN-YM株LD_(50)分别为10~(2.13)及10~(3.25) TCID_(50)。对gB、gC和gE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后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PRV毒株与Bartha、Fa和Ea等经典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与2011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其他变异株相似,gB、gC和gE基因均发生了多个氨基酸的变异,且在特定的位点存在特征性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两株PRV变异株,分离株对小鼠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南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