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结核分支杆菌Rv2031c基因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结核分支杆菌Rv2031c的序列设计引物,以结核分支杆菌国际标准株H37Rv株灭活的菌液上清液为模版,扩增Rv2031c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lex-EGFP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获得plex-Rv2031c-EGFP重组慢病毒载体;将重组慢病毒质粒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中,转染48h后收集慢病毒,并侵染RAW264.7细胞;侵染48h时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试验组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PCR检测Rv2031c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细胞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Rv2031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Rv2031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x-Rv2031c-EGFP;构建了过表达Rv2031c的慢病毒Rv2031c-lv;感染Rv2031c-lv的RAW264.7细胞的凋亡率为41.8%,而对照组EGFP-lv感染的RAW264.7细胞其凋亡率为30.0%;PCR结果表明Rv2031c在Rv2031c-lv侵染的RAW264.7细胞中高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v2031c蛋白在Rv2031c-lv侵染的RAW264.7细胞中高表达。该研究成功构建了结核分支杆菌Rv2031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验证了其对RAW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为结核分支杆菌在机体内潜伏期感染的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结核分支杆菌核酸适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分支杆菌(MTB)是引起多种宿主感染结核病的重要病原菌,由于结核分支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导致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呈高发趋势。由于 MTB 检出率较低,开发一种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迫在眉睫。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的原理是从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到能特异性结合靶物质的寡核苷酸配体(称为适配体)。论文对近几年国内外通过 SELEX 技术对结核分支杆菌筛选出的适配体做一综述,适配体的靶物质分别为分泌蛋白 MPT64,CFP10-ESAT6蛋白,多磷酸激酶2(PPK2)以及结核分支杆菌(H37Rv 株)整个菌体。体外筛选的结核分支杆菌适配体,能对结核病做出早期诊断,并能作为 MTB疫苗的免疫佐剂,在临床诊断及药物研究等方面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非结核分支杆菌是指除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与麻风分支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支杆菌。非结核分支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水和自然环境中,研究人员发现非结核分支杆菌能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IFN-γ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的细胞因子,在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就IFN-γ在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中起到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是引发人、畜慢性及难愈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生物膜的形成和调控作用,使得膜内细菌能够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导致病原扩散,造成感染迁延不愈。因此,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感染机制,寻找能够抑制或破坏生物膜的药物及方法,是目前解决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和治疗临床慢性感染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调控的研究分析,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感染机制,并从药物的评价方法、临床应用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黄连总生物碱对结核菌Pho PR双组份系统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对不同药物作用的菌液提取总RNA并进行反转录,根据Gen Bank中H37Rv的Pho P(0757)基因、PhoR(0758)基因和Sig A的基因序列,应用Primer6.0软件设计荧光定量引物并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浓度黄连生物碱作用时,多药耐药结核菌MT-7、MB-1的Pho P和PhoR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并且黄连总生物碱与RPF联合作用时,多药耐药结核菌MT-7、MB-1的Pho P和PhoR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表明黄连生物碱是RFP抗菌增效剂。本试验为结核菌抗菌增效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菌落。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绝大多数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产生生物膜,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游离状态有着更强的耐药性,是导致临床上出现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耐药机制及抗生物膜的策略,以便寻找有效控制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7.
结核分支杆菌(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已经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使得对结核病的治疗无效或者疗效降低,导致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结合分支杆菌对几种药物产生的耐药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王和  余华 《动物医学进展》2004,25(2):90-92,101
为了解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支杆菌对豚鼠的致病作用 ,探讨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支杆菌对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影响 ,将结核分支杆菌稳定 L型 ( TBL )纯培养物注射 PPD试验阴性豚鼠腹股沟皮下 ,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及其 L型和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PPD反应、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 ,L型感染的动物中 5× 10 8个/ m L 剂量感染组 14~ 18d后可见局部皮肤红肿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但各组动物至第 4周PPD试验仍为阴性。细菌学分离培养未发现结核分支杆菌 ,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可见结核的典型和非典型增生现象。采用非高渗培养法或结核特异性 PCR反应 ,能够从结核分支杆菌稳定L 型感染动物的组织标本内获得结核分支杆菌稳定 L型感染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MABA法与二倍稀释法测定齐墩果酸体外抗结核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有开发价值的抗结核中草药,通过儿拉姆兰微板分析法(MABA)与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齐墩果酸对结核分支杆菌H37Rv(ATCC 27294)和H37Ra(ATCC 25177)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以噻唑蓝(MTT)法进行了齐墩果酸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和肝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齐墩果酸对这两种结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6μg/mL,对Balb/c小鼠的脾细胞和肝细胞均无毒性。MABA法与试管法相比较,完全符合率为90%(9/1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结果为齐墩果酸作为抗结核菌药物的开发及其抗菌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畜牧养殖中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养殖中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主要有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通过主动外排或形成非渗透性膜、形成生物被膜、增加代谢颉颃物等.近几年研究又发现常用抗菌药的多种耐药新机制.针对细菌耐药机制,提出合理用药、加强饲养管理、研制开发耐酶药物、抗菌药物替代品、耐药抑制剂及破坏耐药基因新技术等对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