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了不同比例乌拉尔甘草茎叶粉替代混播牧草干草粉对绵羊瘤胃体外产气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探讨甘草茎叶饲料添加的适宜比例。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茎叶粉替代混播牧草干草粉按0:100(G0)、20:80(G20)、40:60(G40)、60:40(G60)、80:20(G80)与100:0(G100)的比例组合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分别培养2、4、8、12、24、36、48 h,研究体外培养发酵48 h后其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发酵液p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累积产气量及产气速率随着乌拉尔甘草茎叶粉在发酵底物中比例的增加而减少,甘草茎叶粉占60%以上的试验组与G0、G20和G4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G0、G20、G40试验组间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G60、G80、G100(P0.01);随着甘草茎叶粉添加比例的增加,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下降而pH值上升。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乌拉尔甘草茎叶替代一般牧干草的比例超过60%时,对绵羊瘤胃发酵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按20%~40%比例添加则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甘草种质材料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不同甘草种质材料的异黄酮、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个甘草的营养成分不同,其中,胀果甘草的无氮浸出物50.29%,根中总异黄酮含量891.8μg/g,均最高,乌拉尔甘草茎叶异黄酮含量、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较高。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甘草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乌拉尔甘草营养价值最优,其次排序为胀果甘草粗毛甘草云南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  相似文献   

3.
甘草茎叶饲喂羔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又称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分布于新疆各地以及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省区.甘草是一种旱中生粗大豆科牧草,是盐化低地草甸草地的优势种,它具有耐高温、耐旱、耐轻度盐碱等特性,是新疆改良荒漠化盐碱地的重要牧草之一;其根部可入药,茎叶可作为牲畜草料,因此甘草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草茎叶含有动物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其粗蛋白含量也较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家畜的辅助性草料.甘草作为一种较好的豆科牧草,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家畜喜食晒干了的甘草茎叶,尤其是甘草茎叶和其他禾本科、豆科牧草混合后的干草草粉,用其育肥牛羊的增重效果很显著.试验将甘草茎叶作为一种补饲饲料,在羔羊原有日粮的基础上,补加一定量的甘草茎叶,研究其对羔羊的饲喂效果以及羔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旱盐双重胁迫对乌拉尔甘草幼苗 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旱盐双重胁迫对乌拉尔甘草生长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原生质体DNA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旱盐双重胁迫下,乌拉尔甘草株高、鲜重、干重下降。在NaCl浓度小于400mmol·L-1时,乌拉尔甘草生长量在轻度与中度干旱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中度干旱胁迫下,随盐分含量增加,甘草幼苗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幼苗叶片SOD活力与MDA含量持续上升,幼苗原生质体DNA尾长、尾矩、Olive尾矩持续升高(P0.05)。测定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具有适应一定程度旱盐双重胁迫的能力,其适宜的胁迫条件为NaCl浓度小于400mmol·L-1,中度干旱胁迫。与干旱相比,盐分是影响甘草生长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采用冷浸乙醇提取法对兰州人工引种栽培的6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中的总黄酮和总皂甙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分离,并且采用重量法和3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乌拉尔甘草根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中,黄酮含量以直接测定法为最高,硝酸铝显色法次之,氯化铝显色法最低。直接测定法测定样品中的黄酮含量因不受显色剂干扰,测定结果相对更为准确可靠。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相对野生甘草有效成分的含量较低,但仍可作为野生药用甘草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甘草茎叶对羊肉脂肪酸及矿物质的影响。通过在肉羊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3%、5%、8%的甘草茎叶,测定各试验组羊肋骨肌中脂肪、脂肪酸及矿物质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甘草茎叶添加比例为8%时,羊肋骨肌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5%、5.9%,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94%、9.09%;矿物质钙、硒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9.51%、67.16%。研究表明甘草茎叶等中草药可改善羊肉品质和风味,对人体健康有利。  相似文献   

7.
韩亚楠  吴琼  高睿  马淼  赵红艳 《草业科学》2015,32(3):421-426
采用不同剂量(0~3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种子,研究辐照处理对乌拉尔甘草种子在不同浓度Na2SO4(0~400 mmol·L-1)胁迫下发芽率、累积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能够提高乌拉尔甘草种子耐盐性能的最佳辐射剂量。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下降趋势,发芽时间延迟,高盐浓度溶液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较为强烈。但60Co-γ辐照处理的乌拉尔甘草种子在高盐环境中的萌发率(GP=12.22%)极显著(P=0.00)高于对照(GP=0)。说明60Co-γ辐照处理确实能够有效提高乌拉尔甘草种子在Na2SO4胁迫下的发芽率,尤以经100 Gy辐照处理的乌拉尔甘草种子作用效果最好,对Na2SO4胁迫表现出了较好的耐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育肥期阿勒泰羊日粮中甘草茎叶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取6月龄、体重为(40.0±2.5)kg的健康阿勒泰羊育肥羊60只,随机分为6组(试验Ⅰ~Ⅵ组),每组10只羊,分别饲喂6种甘草茎叶添加水平不同的等能等氮试验日粮,试验Ⅰ组(对照组)不添加甘草茎叶,试验组Ⅱ~Ⅵ组甘草茎叶添加水平分别为10.01%、14.95%、20.41%、29.98%、60.11%,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宰杀3只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羊,采集肉样分析羊肉的食用品质和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试验Ⅲ组和Ⅳ组背最长肌中肌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Ⅴ组(P0.05);试验Ⅱ组粗米龙的失水率显著低于试验Ⅲ组和试验Ⅵ组(P0.05);试验Ⅴ组臀腰肉的pH值显著低于试验Ⅲ组(P0.05),失水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Ⅱ组、试验Ⅳ组和试验Ⅵ组(P0.05)。各甘草茎叶添加组对背最长肌、粗米龙、膝圆和臀腰肉的常规营养成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Ⅱ组有提高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含量的趋势,试验Ⅱ组、Ⅳ组有提高背最长肌中灰分含量的趋势。说明阿勒泰羊育肥羊日粮中添加甘草茎叶能够改善羊肉的食用品质,甘草茎叶添加水平以20.41%~29.98%为宜。  相似文献   

9.
栽培乌拉尔甘草根中黄酮类和皂甙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冷浸乙醇提取法对兰州人工引种栽培的6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中的总黄酮和总皂甙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分离,并且采用重量法和3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乌拉尔甘草根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中,黄酮含量以直接测定法为最高,硝酸铝显色法次之,氯化铝显色法最低,直接测定法测定样品中的黄酮含量因不受显色剂干扰,测定结果相对更为准确可靠。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相对野生甘草有效成分的含量较低,但仍可作为野生药用甘草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作物。土壤水分是限制甘草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其抗旱适应性表现对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600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胀果甘草(G. inflata)和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幼苗的光合特性和根系吸水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7 d后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均显著降低,其中地上部干重分别降低56.10%、62.50%,地下部干重分别降低16.67%和28.57%,而根冠比均有所增加。干旱胁迫均造成了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降低,与对照相比,其下降幅度分别为41.73%、67.22%,62.21%、75.38%,66.02%、82.60%。干旱胁迫下甘草幼苗荧光特性也被显著抑制(P <0.05),其中胀果甘草幼苗的光系统Ⅱ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甘草茎叶饲喂育肥期肉羊对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6月龄,体质量(40±2.5)kg的阿勒泰肉羊60只,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羊,分别为60%、30%、20%、15%、10%和0甘草茎叶添加水平。试验发现:对照组日增质量比处理组都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物质采食量30%组分别比10%组、15%组、对照组、20%组和60%组高5.68%(P0.01)、5.11%(P0.01)、3.98%(P0.05)、2.27%和1.14%。料重比随着甘草茎叶的添加量表现为逐渐增加;饲料单位成本随着甘草茎叶的添加量表现为逐渐减少。经济收益为30%组对照组20%组60%组15%组10%组。结果表明:日粮干物质中甘草茎叶添加比例为10%和15%时,甘草茎叶的添加并不能有效的影响肉羊采食量的增加,这可能是低剂量的甘草茎叶添加不能起到诱饲的效果;日粮干物质中甘草茎叶添加比例为60%时,采食量和日增质量反而低于30%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和日增质量;当日粮干物质中添加30%的甘草茎叶时,阿勒泰肉羊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日增质量也相应高于其他甘草茎叶添加组;经济收益最高。日粮干物质中添加20%的甘草茎叶时,干物质采食量和经济收益次之。  相似文献   

12.
甘草茎叶是豆科植物甘草的地上部分,甘草茎叶中含有黄酮、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苷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降脂、增强免疫力。对甘草茎叶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来自新疆和甘肃9个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的形态分类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以区别和鉴定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形态分类学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形态学特征及数据进行记录和测量;数值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具有分类价值的主要特征性状;通过R聚类对29个性状进行分类;通过OTU散点和Q聚类对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其杂交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在前3个主成分中果荚膨胀度(LeI)、小叶数上限(ULF)、小叶数下限(LLF)、果荚被腺体毛(LeG)、复叶长(CLL)、每荚含种子数(LePS)、复叶轴长(CRL)、小叶叶缘(LM)、果穗长/果穗宽(EL/EW)、果穗长(EL)、小叶长/小叶宽(LL/LW)、小叶宽(LW)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这12个性状在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29个性状被归为2类:A类主要为叶片和果穗相关的性状;B类主要为果荚和复叶相关的性状,两类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这些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44份材料被分为A类胀果甘草;B类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杂交类型;C类乌拉尔甘草;D类光果甘草;E类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杂交类型。A类胀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库尔勒和甘肃瓜州、民勤的胀果甘草,聚为一支,表明胀果甘草的不同居群遗传分化较小,形态特征不存在地域分布差异;C类甘肃民勤、张掖和新疆库尔勒、焉耆、博湖的乌拉尔甘草,分别被聚为两支,表明乌拉尔甘草出现种内遗传分化,甘肃和新疆不同分布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D类光果甘草包括新疆阿拉尔的密腺甘草和光果甘草,支持密腺甘草为光果甘草的变种。9个自然杂交区类型分为3种:新疆阿拉尔、吐鲁番为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新疆焉耆、库尔勒和甘肃瓜州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鄯善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所有杂交区的杂交类型均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三种药用甘草种子位置效应对幼苗建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草属3种植物,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乌拉尔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和比较,探讨了3种药用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策略、幼苗的生长适应性,为更清楚地认识甘草属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建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植株中、上部,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植株中、下部种子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是种子繁殖的主要保障,但存活率无差异。2)具有较高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较长的根长,且根冠比也相对较高,其分配到地下部分生物量多于地上部分,发达的根系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地上部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0)和光反应阶段电子传递的速率也相对较高,荧光动力学曲线也反映出其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电子捕获和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强了幼苗建植能力。3)具有较低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高的株高,较多的叶片数,可以通过优先占领空间和光源来维持生长。综上所述,3种药用甘草不同位置的种子具有不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策略,这对野生甘草自然种群的幼苗建植和种群更新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评估芦苇与甘草茎叶混合青贮的效果及其适宜的混合比例。将芦苇与甘草茎叶分别按100∶0(L1组)、60∶40(L2组)、50∶50(L3组)、40∶60(L4组)和0∶100(L5组)的重量比例分为5个组进行混合,每组5个重复。青贮90 d后,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定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及有氧暴露第0、1、3、5、7和15天的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随着甘草茎叶所占比例的提高,各组混合青贮粗蛋白质(CP)含量逐渐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降低(P<0.05),且L5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4组和L5组ADF含量显著低于L1组、L2组和L3组(P<0.05)。2)L2组、L3组和L4组混合青贮感官评分较高,等级评为优,且L4组感官评分最高。3) L4组混合青贮pH和丁酸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2组、L3组和L4组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L1组和L5组(P<0.05),且L4组乙酸含量最高;L4组氨态氮/总氮值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2组...  相似文献   

17.
甘草的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乌拉尔甘草、刺毛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等 5种甘草从资源分布及在医药、畜牧、食品、化工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对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荒漠绿洲甘草的栽培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资源分布及生态适应性,探讨了甘草的栽培利用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人工栽培技术等。并指出民勤荒漠绿洲甘草人工栽培应选择乌拉尔甘草,进行种子处理和育苗移栽,密度16~18万株/hm2,追肥量氮、磷比(1.25~1.75)∶1,栽培3年后采收利用的节水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体外产气法评价宁夏地区四种非常规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了甘草茎叶、野草、柠条叶和柠条四种非常规饲料体外发酵24 h的产气量、产气参数,并应用Menke和Steingass(1988)模型估测了四种饲料的有机物消化率和代谢能,其中有机物消化率最高的是甘草茎叶(69.28%)(P<0.05),野草次之(55.73%),柠条最低(22.31%)(P<0.05);四种饲料的代谢能比较,甘草茎叶最高,为10.45 MJ/kg DM(DM,干物质)(P<0.05),野草次之(6.66 MJ/kg DM),柠条最低(4.23 MJ/kg DM)(P<0.05)。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1984)测定的国产饲料代谢能值比较,并结合四种饲料的有机物消化率值,甘草茎叶、野草和柠条叶对于反刍动物均具有一定的饲喂价值,而柠条营养价值极低,不适宜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  相似文献   

20.
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检测方法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甘草属,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素有"十方九草"、"国老"之美誉.甘草还是干旱地区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优良冬春牧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