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因芯片技术做为全新的微量分析技术,因其快速、平行化、高通量等特点,二十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不仅提出了相关的基因芯片试验标准方案,还建立了用于储存全球基因芯片信息的数据库,供科研人员分析比对。论文综述了基因芯片的原理、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及基本操作过程。目前基因芯片在动物传染病诊断、发病机制分析及药物筛选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基因芯片的概念、原理及应用情况,并以Lee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为例介绍了奶牛乳房炎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基因芯片的概念、原理及应用情况,并以Lee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为例介绍了奶牛乳房炎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迎来了更大的进步。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也预示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的进一步突破。基因芯片技术是建立在杂交序列基本理论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强大的类比性、重复性、微型化和自动化等特点。因此,在发展基因芯片技术的过程中,要发挥其独特的技术作用,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基因芯片技术在现代畜牧业的应用将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检测基因芯片的制备及该芯片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选定靶基因最佳点样质量浓度为200 mg/L,用基因芯片点样仪将其点制在氨基化基片上,经干燥、水合、紫外线交联和洗涤后,成功制备了PRV-PPV-JEV检测基因芯片。以CY3荧光素标记的dCTP经PCR扩增制备探针,对芯片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芯片质量好,探针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3 000μg/L,芯片系统检测灵敏度可达3μg/L。该芯片可同时检测PRV、PPV和JEV,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芯片可重复使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4个月。  相似文献   

6.
基因芯片在抗微生物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快速、平行、自动化的DNA测序及基因表达研究工具。病原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抗微生物药物提供了大量潜在靶位。因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抗微生物药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之一。本文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靶位研究、病原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病原菌的鉴定及其耐药性的监测以及新药筛选、用药个体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作者介绍了基因芯片的概念、分类、主要技术流程、用途、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并就基因芯片在猪繁殖中的应用和开发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8.
水貂阿留申病基因检测芯片的研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已发表的水貂阿留申病病毒(ADV)的序列,设计合成能扩增VP2基因片段的一对引物,通过生物素标记PCR技术,将VP2基因片段作为探针点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制作成疾病诊断基因芯片。以采取的160份可疑病貂的血液核酸作模板,进行PCR扩增,将其产物与诊断基因芯片进行特异性逆向点杂交检测;同时使用水貂阿留申病DOT-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表明基因芯片的检出率比ELISA方法高17%,试验同时还比较了常规PCR与基因芯片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基因芯片在神经毒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提供了一种能特异性测定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的工具,可用于研究一些和疾病相关的新的特定基因表达模式,把基因芯片作为研究神经毒物毒性作用分子机理的筛选工具是基因芯片技术在神经毒物学研究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应用,使研究者们能够鉴定出一些对毒性物质有抑制作用和敏感的基因及一些与毒理相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0.
赵书红 《猪业科学》2005,22(9):22-23
基因芯片技术是分子标记技术方法之一,其将大量的基因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在固相载体上,称之为基因芯片。基因芯片技术是融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为一体的新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最重大科技进展之一,已经广泛用于许多物种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沈以红 《蚕学通讯》2006,26(3):27-35
随着家蚕DNA分子标记和物理图谱的发展,基因组序列的释放,以及EST数据库和BAC文库的构建,FISH技术在家蚕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尤其是物理图谱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FISH及相关技术原理及近年在家蚕和部分鳞翅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家蚕及鳞翅目昆虫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在纳米药物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纳米材料药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但其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广大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快速发展,为研究纳米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机理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概念及其核心技术、纳米药物毒性,并对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在纳米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前,覆盖人类、植物、畜禽、微生物等100多种物种全基因组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在不同时间、不同群体中相继产生,为物种基因资源的保存、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细菌人工染色体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结合能够将物种的大片段基因组DNA杂交在染色体上,确定基因或标记物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从而成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论文对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结构与核型分析、疾病与肿瘤病原学研究、基因和标记物的定位与细胞遗传图谱绘制、基因组比较作图及物种进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16.
The advancement in functional genomics, such as DNA microarrays along with the genome availability of important pathogens as well as of human and livestock species has allowed scientists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thousands of genes in a single step. In the past decade, DNA arrays have been employed to study infectious processes of pathogens, in diagnostics, and to study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The generation of enormous data sets by microarray experiments also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a new generation of analytical softwar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microarray experiments has been useful in generating new hypothese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DNA array technology has been utiliz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iagnostic method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arrays in the field of veterina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宏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中提取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作者综述了一些研究基因组组成和动物体内细菌物种的数据库和试验技术,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与基因芯片技术是研究差异表达基因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两种技术如果单独使用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将SSH和基因芯片技术结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差异表达基因的大规模高效筛选,因此,抑制消减杂交联合基因芯片技术成为目前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新的有效手段。介绍了SSH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以及两者结合的原理与优缺点,同时概述了抑制消减杂交联合基因芯片技术在动物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真核细胞中染色质以不同层次的三维结构有序的折叠在细胞核中,其空间层次结构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细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育种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但尚未被完全探索。本文介绍三维基因组的结构单元(染色质疆域、A/B 区室、拓扑关联结构域和染色质环)以及研究三维基因组的主要技术,对三维基因组学在农业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三维基因组学的功能和应用前景,以期为生物育种改良提供部分帮助。  相似文献   

20.
Companion animals are exposed to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carcinogens as humans. In some animal cancers, there also appears to be the same genetic changes associated as in humans. However, little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ancer 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in animals. The recent dramatic advances in molecular medicine,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will allow 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which may provide the best strategies for veterinarians and clinicians to combat disease by early diagnosis and administrati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s. Proteomics may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cance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predictive clinical outcome that could directly change clinical practice by affecting critical elemen‐ts of care and managemen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in proteomics that has propelled us to this exciting age of clinical proteomics, and highlights the future work that is required for this to become a reality.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the available proteomic technologies and their limitations, and highlight the key areas of research and how they have been used to discover cancer biomarkers. The principles described here are equally applicable to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 but implementation of ‘omic’ technologies requires stringent guidelines for collection of clinical material, the application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