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比较了桑螟性信息素、桑螟食诱剂和杀虫灯3种方法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都有一定的诱杀作用,杀虫灯和桑螟性信息素对桑螟成虫的诱捕效果接近,约比桑螟食诱剂高1倍。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梦姣 《江苏蚕业》2019,41(3):8-10
为了建立准确的桑螟对农药抗性数据,从没有农药污染的乌兹别克斯坦蚕区,采集桑螟作为试验材料,运用浸叶法测定了该品系桑螟对灭多威、毒死蜱、虫螨腈、残杀威等4种农药抗性状况,通过与国内不同地区桑螟的耐药性比较,初步建立了桑螟对测试农药的4条敏感基线,分别是:桑螟对灭多威敏感基线为:y=7.127 041+2.363 88x。桑螟对毒死蜱敏感基线为:y=8.393 436+3.534 803x。桑螟对虫螨腈敏感基线为:y=4.345 397+1.678 993x。桑螟对残杀威敏感基线为:y=7.367 161+2.532 144x。为今后的抗性监测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秋季浙北蚕区第4、5代桑螟暴发成灾,许多桑园绝收,导致晚秋蚕无叶可养,是当地近几十年来桑树害虫灾害最严重的损失年份之一,其程度远远超过1998年第5代桑螟的暴发为害。本文分析了2014年秋季桑螟暴发过程、为害后果和原因,总结了桑螟防控存在的问题和教训。1桑螟发生规律与秋季暴发过程1.1海宁市桑螟发生规律浙北蚕区在上世纪80年代桑螟属于次要害虫,  相似文献   

6.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螟发生状况及其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共收集桑螟成虫18 656头,桑螟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11%;调查分析后发现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与桑螟发生量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桑螟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分离获得2株新的桑螟微孢子虫(暂命名为DPM1和DPM2),测定出DPM1和DPM2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分别为2.83×10~6个/m L和9.50×10~6个/m L,说明2株桑螟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明显感染性。因此,桑螟微粒子病对家蚕具有明显交叉传染性,对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具有重要影响,蚕业生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桑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张建强 《蚕桑通报》1992,23(4):34-36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绒茧蜂属,系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被桑螟绒茧蜂寄生的桑螟幼虫,死于暴食期之前,故对减少当代桑螟的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桑螟是我国的主要桑树害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秋蚕期,浙北蚕区的嘉兴市、湖州市第4、5代桑螟大暴发,导致不少蚕农无叶养蚕,秋蚕生产损失严重,这是我们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来所遇见最严重的桑螟虫灾。本文通过剖析嘉兴市秀洲区2014年秋蚕期桑螟大暴发原因,提出浙北蚕区防治桑螟的对策措施。1桑螟的形态特性与发生规律1.1桑螟的形态与特性桑螟(Diaphaniapyloalis Walker),别名桑绢野螟,  相似文献   

10.
计宏伟 《蚕桑通报》2009,40(3):60-61
桑螟(Maroayollia pylodis Wolker)是桑树常见害虫,俗称卷叶虫、油虫、青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嘉兴蚕区桑园常年发生、局部为害较重,曾经暴发成灾。特别是蚕种场,桑螟已成了蚕种生产的大敌之一.一旦桑螟成灾,往往要发生微粒子病.严重影响蚕种生产的质量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我们原蚕区桑螟的持续高发已严重威胁到蚕种生产的安全。因此,防治桑螟成为桑园管理的重点之一,笔者就本单位自1999年以来,桑螟发生情况作一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桑螟化学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五年各代桑螟变化情况和药剂防治情况调查,得出全年桑螟化学防治策略为:治好第1代,兼治2,3代,重点防治4,5代,蚕种场桑螟防治策略为:主要做好越冬代桑螟防治和清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4.
桑螟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浸叶法,调查了浙江省五个蚕区的桑螟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性和抗性个体频率分布。结果表明浙江省五个蚕区的桑螟抗性水平处于三个级别;长兴桑螟抗性倍数1.3倍,属敏感;湖州市区,嘉兴秀洲,海宁等地桑螟抗性倍数分别是3.3,4.2,4.1倍,属敏感性降低;桐秀苗区抗性倍数为7.6倍,属低水平抗性,针对不同抗性水平,治理策略是:在敏感和敏感性降低地区可继续推广使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但每年使用次数不能超过两次,每次用药量应严格控制。全年桑园治虫安排时,应选择不同类型农药轮用或混用,延缓桑螟抗性发展。低水平抗性地区应暂时停止该药使用。促使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24%辛硫磷溴虫腈EC(21%辛硫磷+3%溴虫腈)750倍和1500倍对低龄桑螟、桑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50倍叶面喷雾5d对家蚕安全,可以在蚕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和2000倍对桑尺蠖、桑螟、桑毛虫等桑园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综合防效均高于对照农药24%敌·灭乳油1500倍,是一个替代老产品的新型桑园专用农药品种。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初期使用推荐浓度2000倍,在防治上注意选择害虫低龄期,并注意喷雾质量和药液量,以提高触杀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月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收治1只雌性凯利蓝梗病犬,通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小肠肿瘤。实施手术,切除空肠中段一直径约10cm外生性生长的形态不规则肿瘤。肿瘤无包膜,较坚实,切面呈肌肉样外观。病理切片发现肿瘤大部分为平滑肌构成,但肌细胞失去原有的梭形形态,细胞核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染色质粗糙,核分裂像多见。最终确诊为空肠的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周龄SPF级SD大鼠胰腺自发性病变的种类及其病变发生率,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背景资料。收集3年安评试验中11、19、31周龄试验对照组大鼠胰腺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D大鼠胰腺病变的种类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其病变发生率。结果显示,大鼠胰腺主要出现了以下病变:①单核细胞浸润:1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0.6%,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1.25%;19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1.0%,其中雌性为1.0%,雄性为1.0%;3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1.0%,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1.96%。②腺泡细胞空泡变性:11周龄大鼠未观察到该病变的发生;19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1.0%,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2.0%;3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3%,其中雌性为2.1%,雄性为3.9%。③腺泡细胞萎缩、腺管增生:11周龄大鼠未观察到该病变的发生;19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0.5%,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1.0%;3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3.0%,其中雌性为1.0%,雄性为4.9%。结果表明,SPF级大鼠胰腺可发生单核细胞浸润、腺泡细胞空泡变性、腺泡细胞萎缩及腺管增生等自发性病变,且病变发生率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猪流感H5和H9抗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对甘肃省742份猪血清进行了猪流感H5和H9亚型抗体检测。在12个市州的猪群中检出SIH9亚型抗体,检出阳性34份,平均阳性率为4.58%。阳性率最高为9.09%,最低为0.91%。在2个市州的猪群中检出SIH5亚型抗体,检出阳性3份,平均阳性率为0.40%。阳性率最高为4.76%,最低为2.98%。检测患病猪(非流感病)血清66份,其中8份检测出SIH9抗体.抗体阳性率为12.12%。  相似文献   

20.
以银狐、蓝狐、南貉、美洲貉、紫貂、水貂为试验材料,观察特种经济动物狐、貉、貂毛绒纤维的超微结构,利用扫描电镜法比较其鳞片层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银狐针毛翘角平均值为34.6°;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0.88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48μm,银狐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5.3°,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1.59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1μm;蓝狐针毛翘角平均值为33.1°,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5.09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63μm,蓝狐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5.0°,鳞片高度平均值为9.80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5μm;南貉针毛翘角平均值为35.1°,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4.54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67μm,南貉绒毛翘角平均值为32.7°,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6.41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65μm;美洲貉针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6.05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26μm,美洲貉绒毛翘角平均值为25.5°,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3.04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1μm;紫貂针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0.18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4μm,紫貂绒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9.24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2μm;水貂针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11.50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60μm,水貂绒毛鳞片高度平均值为22.33μm,鳞片厚度平均值为0.59μm。不同种的动物纤维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在超微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不同种的动物纤维,其鳞片翘角、鳞片高度、鳞片厚度差异显著(P<0.05),同一种动物纤维其针毛与绒毛的鳞片翘角、鳞片高度、鳞片厚度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