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磺胺甲恶唑(SMZ)和土霉素(OTC)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组织结构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为(3.20±0.09) g的健康团头鲂幼鱼27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抗生素的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0%磺胺甲恶唑(SMZ组)和0.25%土霉素(OTC组)。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MZ组和OTC组团头鲂幼鱼的存活率、脏体比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降低(P0.05)。2)SMZ组和OTC组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SMZ组和OTC组的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SMZ组和OTC组的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组织切片观察表明,SMZ组和OTC组团头鲂幼鱼肠道组织出现小肠绒毛形状不规则且杯状细胞减少现象,肝脏组织则出现部分细胞胞浆疏松或空泡状现象。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过量的抗生素会抑制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并不同程度地改变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橡胶籽油替代鱼油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脂蛋白含量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大小均匀、体格健壮的吉富罗非鱼鱼苗60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橡胶籽油分别替代0(对照)、25%、50%、75%和100%鱼油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记为G0、G25、G50、G75、G100。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橡胶籽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对罗非鱼幼鱼的末重、体增重、日增重系数、摄食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G25组罗非鱼幼鱼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25组罗非鱼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G75组(P0.05)。橡胶籽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对罗非鱼幼鱼肝脏胰蛋白酶、淀粉酶和二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随着橡胶籽油替代鱼油比例的提高,罗非鱼幼鱼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大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肝脏游离胆固醇(FC)含量及FC/TC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以G25组最低。4)G0组罗非鱼幼鱼血浆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0组罗非鱼幼鱼肝脏GR活性显著高于G50和G100组(P0.05),G100组罗非鱼幼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橡胶籽油替代25%~75%鱼油对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均无明显负面影响。橡胶籽油替代25%鱼油有利于改善罗非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橡胶籽油替代100%鱼油时,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挑选300尾初重(76.59±1.16) g的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脂肪源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大豆油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 0.05),大豆油组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棕榈油组(P0.05)。2)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3)亚麻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大豆油组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6)大豆油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健康。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2个处理组美洲鳗鲡幼鱼分别投喂低、高2个组胺水平(分别为217 mg/kg和534 mg/kg)的饲料,试验期77 d。结果显示,与低组胺水平组相比,高组胺水平组美洲鳗鲡幼鱼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日摄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无显著变化(P0.05);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过氧化氢活性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提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接近(P0.05)。试验表明,高水平的饲料组胺可以显著降低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部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阶段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食物转化率的变化,探讨其补偿机制。控制水温为14~16℃,溶氧6.5~8.5 mg/L,在长方形平列槽中对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亚东鲑幼鱼进行饥饿0,7,14,21,28 d,之后进行再投喂试验,试验为期49 d。结果表明:鱼苗存活率为98.5%;增重率Ⅰ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Ⅱ组和Ⅲ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Ⅳ组和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率Ⅰ组、Ⅱ组和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饲料转化率Ⅲ组最高,为53.67%±1.2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饥饿7 d组、14 d组和21 d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属于部分补偿生长类型,幼鱼饥饿后,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降低标准代谢共同来实现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而饥饿Ⅴ组,即28 d组体质量出现负增长,属于不能补偿生长类型,可能原因是饥饿时间过长,恢复投喂时间过短所致。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酸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再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血清总补体含量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指标、肠道菌群结构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81±0.01)g的团头鲂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添加0(T0组,作为对照组)、2×10~7(T1组)、2×10~8(T2组)、2×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T3组)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1组和T2组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且T1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T1组团头鲂幼鱼的肝脏抗氧化酶(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同时该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3)各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显示摄食不同添加量枯草芽孢杆菌饲料的团头鲂幼鱼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5)采用嗜水气单胞菌对鱼体进行攻毒,各组96 h后的累积死亡率未产生显著差异(P0.05),但T1组和T2组的累积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和T3组。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2×10~7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团头鲂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并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但对其体成分和抗病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不同饵料(冰鲜杂鱼、活鱼饵)对大鲵血清生化指标、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组大鲵血清甘油三脂(TG)和谷草转氨酶(ALT)均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总蛋白(TP)显著低于活鱼组;冰鲜组肝脏超氧化歧化酶(SOD)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低于活鱼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冰鲜组大鲵肠道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两组大鲵肠道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冰鲜杂鱼会影响大鲵的肝脏代谢,从而间接影响大鲵的免疫力,但冰鲜杂鱼投喂大鲵消化酶活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啤酒酵母提取物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选择初体重为(10.14±0.12) g的健康花鲈52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投喂T1(对照组,含28%鱼粉,不添加啤酒酵母提取物)、T2(含25%鱼粉,不添加啤酒酵母提取物)、T3(在T2基础上添加0.1%啤酒酵母提取物)、T4(在T2基础上添加0.2%啤酒酵母提取物)和T5(在T2基础上添加0.3%啤酒酵母提取物)5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1) T2组花鲈摄食量显著低于T1组(P0.05),但与T3~T5组无显著差异(P0.05);T1及T3~T5组花鲈末体重有高于T2组的趋势(0.05P0.10);各组间花鲈形体指标、体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花鲈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啤酒酵母提取物添加量升高,花鲈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丙二醛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降低,T5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2组(P0.05),T3~T5组血清丙二醛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低于T2组(P0.05);花鲈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啤酒酵母提取物添加量升高而增加,T4和T5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T1~T3组(P0.05),T3~T5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1组(P0.05)。3)低氧胁迫6 h后,T3~T5组花鲈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T2组(P 0.05),T4和T5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1~T3组(P 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1和T2组(P0.05),T4和T5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T3~T5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1和T2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1%~0.3%的啤酒酵母提取物可提高花鲈幼鱼生长性能,改善抗氧化状态,并提高抗低氧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5%、粗脂肪含量为10%),6种试验饲料中鸡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25%、10.51%、15.77%、21.03%和31.54%,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0增加到2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30%增加到6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肠脂比无显著影响(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黄颡鱼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10%时,黄颡鱼幼鱼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在鸡肉粉替代30%鱼粉组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鱼粉替代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和60%鱼粉替代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20.84%。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EEFCV)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约1.85 g的瓦氏黄颡鱼苗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添加0(T0组)、0.25%(T1组)、0.50%(T2组)、1.00%(T3组)、1.50%(T4组)和2.50%(T5组)EEFCV的6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1)T4和T5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T0组(P<0.05),T4和T5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T0组(P<0.05)。各组的存活率、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5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0组(P<0.05),T5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T0组(P<0.05)。3)各组的胃、肠和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胆固醇、甘油三脂、尿素氮、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T1、T3和T4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T0组(P<0.05)。5)T4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0组(P<0.05),T3、T4和T5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T0组(P<0.05)。各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EEFCV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作为主要评估指标,饲料中添加1.50%的EEFCV应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变温条件下不同投喂水平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水温设恒温[(22.0±0.1)℃]和变温[(22±2)℃]2种模式,并根据投喂水平分为6组,分别为恒温100%饱食组(HW-100组)、变温100%饱食组(BW-100组)、变温90%饱食组(BW-90组)、变温80%饱食组(BW-80组)、变温70%饱食组(BW-70组)、变温60%饱食组(BW-60组)。将平均体重为(34.9±0.8)g的施氏鲟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在60%~80%范围内,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胃及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与BW-70组的胃和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变温条件下,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活性及瓣肠脂肪酶活性均随投喂水平的降低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W-80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HW-100组及BW-100组(P0.05),BW-80组和BW-90组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所有变温投喂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HW-100组(P0.05)。除BW-70组外,各变温投喂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均显著高于HW-100组(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变温条件下,在60%~90%范围内,鱼体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投喂水平为80%时降至最低值。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及BW-100组血清T-AOC显著升高(P0.05),且BW-60组和BW-90组血清X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周期性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即提高对饲料蛋白质消化效率的方式来补偿其对饲料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与恒温100%饱食相比,变温条件下各投喂水平均可提高施氏鲟幼鱼血清ALT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0.41±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6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共配制出4种等氮(42%粗蛋白质)等脂(8%粗脂肪)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各添加组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0%添加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0%添加组(P0.05)。1.0%添加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肥满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对全虾以及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酵母水解物对肠道的皱襞宽度、微绒毛高度和上皮细胞高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2.0%添加组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高于0.5%添加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血清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且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也在1.0%添加组达最大值。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同时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饲料(D1)含68%的鱼粉,试验组饲料(D2~D5)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10%的鱼粉、豆粕替代20%的鱼粉、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选取体重在15 g左右的褐点石斑鱼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2、D3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D4、D5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与D2、D3组相比,D4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D5组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体组成方面,D5组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D3组(P<0.05);D4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D3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球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D3、D5组(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作为鱼粉的替代品,豆粕比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粉能更好地满足褐点石斑鱼幼鱼的营养需求;从主要生长指标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可以用豆粕替代20%的鱼粉。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茶叶渣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肌肉风味的影响.1080只25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3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5%的菌酶协同发酵饲料,试验Ⅱ、Ⅲ、Ⅳ组添加1%、3%、5%的茶叶渣菌酶协同发酵饲料,试验期为28 d.结果 ...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喂模式对犊牛肠道及胰腺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择24头体重和出生日期相近的犊牛,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头,其中Ⅰ组采用传统饲喂模式(干草+粉状开食料),4 d开始补充开食料,10 d开始补充苜蓿干草,干草自由采食。Ⅱ组采用现代饲喂模式(颗粒型开食料)犊牛于4 d开始补充开食料。60 d断奶。各组分别在0、15、30、60 d屠宰3头犊牛。结果表明:Ⅰ组犊牛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酸性洗涤纤维日均摄入量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粗蛋白、消化能、粗脂肪、钙和磷的日均摄入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Ⅱ组犊牛小肠以及胰腺内淀粉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均高于Ⅰ组,尤其是胰蛋白酶以及糜蛋白酶在60 d时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果提示,断奶前饲喂颗粒开食料有利于促进犊牛小肠以及胰腺内消化酶的分泌,利于提高犊牛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评估肉鸡在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对其生长性能、小肠酶活和胫骨特征的影响。试验将平均初始体重为(43.55±0.36)g的400只商品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分为1~14?d和15~28?d两个试验阶段,T1组肉鸡在1~28?d饲喂鱼粉型日粮,T2组肉鸡在1~14?d饲喂豆粕型日粮,15~28?d饲喂鱼粉型日粮,T3组肉鸡在1~14?d饲喂菜粕型日粮,15~28?d饲喂鱼粉型日粮,T4组肉鸡在1~14?d饲喂鱼粉型日粮,15~28?d饲喂豆粕型日粮,T5组肉鸡在1~14?d饲喂鱼粉型日粮,15~28?d饲喂菜粕型日粮。结果:T3和T4组肉鸡1~14?d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显著高于T1和T2组,而T1和T2组肉鸡1~14?d料重比最低(P<0.05)。T1和T5组肉鸡小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和T4组肉鸡小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组肉鸡小肠糜蛋白酶活性最低(P<0.05)。T2组胫骨灰分含量较其他组分别显著提高了9.65%、13.64%、15.74%和17.92%(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肉鸡在生长初期(1~14?d)饲喂菜粕型日粮可以显著改善采食量和日增重。 [关键词]蛋白源饲料|肉鸡|生长性能|酶活|胫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