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补喂鞣花酸对哺乳期纯血马马驹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影响,揭示鞣花酸在马属动物消化道寄生虫防治方面的作用,为新型驱虫药物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平均体重(143.33±16.10) kg、出生日期(±5 d)、寄生虫感染率相近的哺乳期纯血马马驹15匹,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和Ⅱ组,每组5匹。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对照组马驹不做任何处理,试验Ⅰ组马驹每天补喂15 mg/kg BW鞣花酸,试验Ⅱ组补喂30 mg/kg BW鞣花酸,试验期60 d,分别在试验的第0、15、30、45、60天采集马驹粪便样品,检测各组虫卵种类,统计虫卵数量,并评价驱虫效果。【结果】哺乳纯血马驹感染率高的寄生虫有10种,其中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是马副蛔虫、马圆线虫及细颈三齿线虫。随着鞣花酸补喂时间的延长及剂量的增加,寄生虫的感染率呈降低趋势,细颈三齿线虫卵、马圆线虫卵、马副蛔虫卵和韦氏类圆线虫卵的排出量显著降低(P<0.05)。补喂鞣花酸后第60天试验Ⅰ和Ⅱ组虫卵总数比对照组分别降低66.59%和97.06%;试验Ⅰ组第30和60天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0.10%和42.97%;试验Ⅱ组第30和60天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7.51%和49.8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给哺乳马驹补喂鞣花酸能够显著降低寄生虫的感染及粪便中细颈三齿线虫卵、马圆线虫卵、马副蛔虫卵和韦氏类圆线虫卵的排出量,且补喂剂量为30 mg/kg BW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新疆普氏野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内外通灭(伊维菌素预混剂)对普氏野马消化道寄生虫的驱虫情况,试验于2018年1月份对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的65匹野马进行了冬季驱虫试验;试验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65匹普氏野马进行了驱虫前后检查,分析其感染率以及跟踪检查给药后的驱虫率,并通过虫卵计数法(麦克马斯特氏法)分析其感染强度。结果表明:在采集的65份新鲜粪样中,含有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样品共54份,感染率为83%(54/65);初步检查出的虫卵包括马圆线虫、马副蛔虫、细颈三齿线虫和毛细线虫4种。其中马副蛔虫的感染率最高,为71%(46/65),两种虫种(马副蛔虫、毛细线虫)混合感染率达到43%,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800~2 300个,三种虫种(毛细线虫、马副蛔虫、马圆线虫)混合感染率为17%,EPG为400~1 200个。驱虫后的65份样品,虫卵转阴率达到77%(50/65);虫卵减少率达到95%。说明内外通灭对普氏野马消化道寄生虫具有较好的驱虫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普氏野马体外和消化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以及其驱虫的效果,应用常规寄生虫卵检查方法、成虫形态鉴定方法及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驱虫前后共180份粪样、其体表吸血的58只硬蜱进行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测序分析,并观察及分析野马繁育中心使用阿维菌素药物的驱虫效果。根据驱虫结果初步确定普氏野马感染马副蛔虫、毛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马圆线虫4种消化道寄生虫,其中马副蛔虫的感染率最高,为75%;驱虫前马圆线虫的感染率为56.7%,总感染率为86.7%。驱虫7d后,总感染率降为5%。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新疆昭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纯血马在不同月份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为纯血马的健康养殖以及科学驱虫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纯血马122匹,分为5组,哺乳马驹30匹,青年母马25匹,青年公马20匹,繁殖母马35匹,种公马12匹。采用马场分栏群体舍饲和单厩饲养模式,保证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饲料和饮水充足,分别在5月和10月采集粪便样品。使用虫卵计数法检测马匹粪便中的寄生虫,计算不同年龄纯血马在不同时间段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 5月纯血马马蛲虫以及马球虫感染率较高,除种公马外,感染率均在94.00%以上,其中,哺乳马驹马蛲虫的感染率高达98.89%,哺乳马驹马球虫的感染率高达98.33%。10月纯血马马副蛔虫以及马球虫的感染率均在93.00%以上,其中,繁殖母马马副蛔虫感染率高达99.52%,哺乳马驹马球虫感染率高达98.33%。5月哺乳马驹的马副蛔虫、毛圆线虫、盅口线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纯血马;马蛲虫、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与其他阶段纯血马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月哺乳马驹马副蛔虫、毛圆线虫、裸头绦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除繁殖母马以外的其他年龄段纯血马,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种公马马副蛔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低于其他阶段的纯血马。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马蛲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纯血马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马蛲虫、马球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盅口线虫、马副蛔虫、裸头绦虫以及埃氏腹盘吸虫,不同年龄段、不同月份均有感染,且混合感染较为严重。哺乳马驹感染强度及感染率普遍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南疆地区规模化全舍饲养殖模式下驴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并评价目前规模化全舍饲驴养殖场所采用驱虫方案的效果,本试验采集阿克陶县和泽普县4个规模化全舍饲养驴场917头驴(n=917)的粪样共1 834份,运用虫卵形态观察法检测消化道寄生虫,对优势虫种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PCR方法鉴定体内排出的主要成虫;同时,根据养殖场现行驱虫方案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对驴群进行2次伊维菌素驱虫试验,连续观察5 d,记录排虫情况并计算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结果显示:镜检观察到6种消化道寄生虫;经PCR鉴定体内主要排出马副蛔虫。4个规模化养殖场中,马圆线虫、毛细线虫、马副蛔虫和细颈线虫为驴消化道优势虫种,其冬春(夏秋)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7.5%(79.6%)、52.9%(71.3%)、40.9%(45.3%)和14.5%(15.7%),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夏秋季节毛细线虫、马圆线虫、马副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显著高于冬春季节(P<0.01);寄生虫感染率与驴年龄存在相关性,夏秋季节驴驹马圆线虫、马副蛔虫感染率均极显著高于成年驴(P<0.001),冬春季节驴驹马圆线虫、毛细线虫和马副蛔虫感染率均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马匹在舍饲和放牧2种饲养条件下感染的消化道线虫情况,随机采集样品74份,采用常规寄生虫病原学检查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地马总感染率为94.59%,主要感染的虫种为马圆线虫、毛线虫、细颈三齿线虫、马副蛔虫,感染率分别为83.78%、83.78%、24.32%、4.05%。本次调查数据可为当地马寄生虫病的计划性驱虫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碘醚柳胺对6月龄伊犁马驹驱虫的效果。选取体重(117.60±15.84)kg、出生日期相近、在同一放牧草场放牧的6月龄伊犁马公马驹10匹,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匹。两组马驹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粗饲料和精料补充料。试验组马匹用碘醚柳胺混悬液驱虫剂驱虫,对照组不进行驱虫。驱虫后,进行为期18 d的饲养试验,统计各组马驹粪便中虫卵排出的种类及数量并计算驱虫效果。结果表明,6月龄马驹粪便中共鉴别出9种虫卵,包括马副蛔虫、毛圆线虫、盅口线虫、细颈三齿线虫、埃及腹盘吸虫、韦氏类圆线虫、安氏网尾线虫、马蛲虫、侏儒副裸头绦虫;碘醚柳胺驱虫后第3天每克粪便的虫卵数(EPG)达到最高(13 500个/g);驱虫后第6天,马驹寄生虫感染率降为6.37%,虫卵减少率为90.59%,转阴率为93.63%;驱虫后第18天,感染率降为13.33%,虫卵减少率为71.91%,转阴率为86.67%。结果表明,新疆昭苏马场6月龄马驹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种类较多,碘醚柳胺的驱虫效果在用药后的前6 d内最明显,用药后第18天药效减弱。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谷马匹感染消化道寄生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放牧式饲养条件下的马匹感染消化道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及其流行病学因素,通过病原学常规检查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伊犁河谷区域放牧马匹进行1年的定点观察、调查试验。结果显示:在采集的534份样品中476份为阳性,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9.1%,其主要病原种类为马圆线虫,毛线虫,马副蛔虫,球虫,细颈三齿线虫等。阳性病例的感染强度(EPG)为400~1 700个/g不等,尤其是马圆线虫和毛线虫感染率较高;以上消化道寄生虫在春、夏、秋、冬四季均能感染马匹,其四季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4.8%、96.6%、95.0%和74.7%,其中马副蛔虫在5月份感染率最高为74.0%(37/50),而在10月份其感染率略低0.61%(4/66);毛线虫在10月份感染达高峰为98.48%(65/66),而在4月份其感染率略低46%(23/50)。该地区各虫体感染率与季节有显著关系,细颈线虫在夏季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圆线虫和毛线虫在夏秋与春冬两季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副蛔虫春季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季(P0.05);球虫在各季节感染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建议:每年2次对马匹进行驱虫并在6—7月进行针对性驱虫。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昭苏马夏秋季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研究采用寄生虫病原学常规检查方法对昭苏县军马场、马繁育中心及部分牧户的70匹马进行了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昭苏马夏秋季感染消化道寄生虫有7种,包括马圆形线虫、马副蛔虫、毛线虫、三齿线虫、马尖尾线虫、韦氏类圆线虫、球虫等,感染率分别为83.17%、74.87%、25.63%、7.48%、5.78%、5.12%、4.02%,且多为混合感染;虫卵感染强度(EPG)在8月份达到最高,每克粪便含虫卵数高达394个,说明8月份为驱虫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6,(8):88-90
为了评价昭苏马秋季驱虫效果,采用病原学常规检测方法对294匹马粪样进行了驱虫前后对比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马匹驱虫前感染的优势虫种为马圆线虫、无齿圆线虫、普通圆线虫、马副蛔虫、马尖尾线虫和球虫;线虫感染率为73.5%(216/294),球虫感染率为2.7%(8/294),混合感染率为64%;虫卵计数显示,每克粪便感染虫卵为200~600个。本试验使用的内外净(碘醚柳胺悬浮)药物组虫卵转阴率达87%,虫卵减少率达90%,驱虫效果明显,为今后马匹驱虫药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2种在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征方面非常相似的细胞内寄生性原虫,二者引起的疾病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开发和筛选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一直是抗原虫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药物筛选包括体外筛选和体内筛选,体外筛选的结果是进行体内筛选的依据和基础。对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的体外筛选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更加高效的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体外筛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犬脓皮病致病菌的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细菌培养、分离、革兰染色和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别病原菌;采用Kirby-Bauer药物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犬发病部位的病原菌为中间型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对头孢拉啶和头孢氨苄敏感,敏感率为20%;对羧苄西林和头孢他啶中度敏感,中度敏感率为20%;对红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青霉素和苯唑西林产生耐药,耐药率为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拉啶和头孢氨苄敏感,敏感率为20%;对羧苄西林和哌拉西林中度敏感,中度敏感率为20%;对红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青霉素和苯唑西林产生耐药,耐药率为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塔里木马鹿体表蜱及其圈舍环境游离蜱种类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尉犁县某规模化养殖场塔里木马鹿体表寄生和圈舍游离蜱共69只,使用体视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种类初步鉴定;基于蜱线粒体SSU rRNA基因位点和COX I基因位点对其DNA进行PCR扩增,通过序列比对数据鉴定其种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其分子遗传特征。[结果] 经形态学观察,鉴定69只蜱均属璃眼蜱属,雌蜱和雄蜱分别有37只和32只。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3只蜱序列进行比对,鉴定出18只为残缘璃眼蜱,均为同一序列型,命名为SCtype1(n=18);45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4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SYtype1(n=3)、SYtype2(n=40)、SYtype3(n=1)和SYtype4(n=1)。基于COX I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4只蜱序列进行对比,鉴定出24只为残缘璃眼蜱,具有2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Ctype1(n=22)和CCtype2(n=2);40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5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Ytype1(n=25)、CYtype2(n=7)、CYtype3(n=4)、CYtype4(n=3)和CYtype5(n=1)。种系进化分析显示,在SSU rRNA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璃眼蜱属蜱的序列形成一个大的亚群分支;在COX I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和残缘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属蜱的序列形成不同的亚群分支。[结论]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马鹿体表蜱与游离蜱种类为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研究结果为鹿科动物寄生蜱的种类分布调查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杨酸治疗奶牛蹄皮炎的效果。方法选取45只蹄皮炎患病奶牛,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只为阴性对照组,不给予治疗措施;20只为抗菌药物对照组,给予林可霉素进行治疗;20只为水杨酸治疗组,给予40%水杨酸软膏。分别于给药第0、3、14、30天对奶牛进行跛行评分与皮肤疼痛评分并记录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给药第3天时,抗菌药物对照组和水杨酸治疗组都没有出现痊愈的病例,经过治疗后跛行程度明显减轻。给药第14天时,水杨酸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5%,明显高于抗菌药物对照组(25%);治疗有效率为75%,高于抗菌药物对照组(60%)。给药第30天时,水杨酸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5%,高于抗菌药物对照组(55%)。结论水杨酸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作为治疗奶牛蹄皮炎的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讨日粮中来源于柠条的缩合单宁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体重为40 kg左右的健康杜蒙绵羊羯羊15只,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5),饲粮中不含单宁;试验Ⅰ组(n=5)和试验Ⅱ组(n=5),饲粮中分别含2%和4%单宁。分别于试验期晨饲前(0 h)和晨饲后3、6、9 h采集各组绵羊瘤胃液,测定和比较各组绵羊瘤胃内环境指标,包括pH值、氨氮(NH3-N)浓度、菌体蛋白(BCP)浓度。结果表明,饲喂含有2%(试验Ⅰ组)和4%(试验Ⅱ组)单宁的日粮对杜蒙绵羊的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含有2%(试验Ⅰ组)和4%(试验Ⅱ组)单宁的日粮3 h和6 h后,绵羊瘤胃NH3-N浓度显著(P<0.05)降低;饲喂含有2%(试验Ⅰ组)和4%(试验Ⅱ组)单宁的日粮6 h和9 h后,绵羊瘤胃BCP浓度显著(P<0.05)提高。日粮中添加2%和4%来源于柠条的单宁,对绵羊瘤胃pH值无影响,可降低瘤胃NH3-N浓度,提高瘤胃BCP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羊同期发情腹腔镜输精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繁殖机能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的适龄母羊,在试验母羊阴道内放置孕酮海绵栓10~14 d,撤栓时肌肉注射250~330 IU/只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撤栓后12~24 h开始试情,早晚各1次。按撤栓后时间及发情时间不同分4组进行腹腔镜输精:1组为撤栓后46~50 h输精(n=138),2组为撤栓后50~54 h输精(n=156),3组为撤栓后54~58 h输精(n=275),4组为羊发情后30~36 h输精(n=226)。输精后第40~45天进行B超检查,计算各组母羊受胎率。[结果]发情后30~36 h输精的母羊(4组)受胎率最高,为97.79%,其次为撤栓后50~54 h输精的母羊(2组),受胎率为97.44%,撤栓后46~50 h输精的母羊(1组)受胎率为91.30%;撤栓后54~58 h输精的母羊(3组)受胎率最低,为89.82%。[结论]采用同期发情配合腹腔镜输精技术进行母羊人工授精,最佳输精时间为撤栓后50~54 h以及母羊发情后30~36 h。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蒙药,试验采用打孔法测定S. aureusE. coli对石榴皮、诃子、小白蒿、黄芩、黄芪、苦参、铁线莲7味蒙药敏感程度,微量稀释法测定蒙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棋盘法测定敏感蒙药对S. aureusE. coli的协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结果显示: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S. aureus的抑菌圈直径为23.30~32.60 mm,MIC为0.98~7.80 mg/mL;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E. coli的抑菌圈直径为5.20~12.50 mm,MIC为7.80~31.50 mg/mL;石榴皮与诃子联合用药对S. aureus的FICI为1.00,为相加作用;诃子与黄芩、石榴皮分别联合用药对E. coli的FICI都为0.75,为相加作用。综上所述,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S. aureus综合抑菌效果达极度敏感或高度敏感;石榴皮、诃子、黄芩3味蒙药对E. coli综合抑菌效果达极度敏感或高度敏感;在抑制S. aureus的配方中石榴皮、黄芩、诃子可被优先考虑;在抑制E. coli的配方中黄芩、诃子、石榴皮可被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冷冻精液输精深度和时间对蒙古羊受胎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况健康、繁殖机能正常的蒙古羊母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孕酮海绵栓对受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应用常规人工输精法(n=135)、过子宫颈输精法[过子宫颈第一皱褶(1~2 cm)输精(n=120),过子宫颈第二到第三皱褶(3~4 cm)输精(n=120)]、腹腔镜辅助子宫内输精法(n=128)对发情后的母羊进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接受常规人工输精法和过子宫颈输精法处理的受体母羊在发情后约14 h和22 h各输精1次,接受腹腔镜辅助子宫内输精法处理的受体母羊在发情后30~36 h输精1次。输精后40 d用B超仪检测母羊妊娠情况,计算并比较接受不同输精方法处理母羊的受胎率。[结果] 腹腔镜辅助子宫内输精法的受体母羊受胎率平均值最高,为60.2%;其次为过子宫颈第二到第三皱褶(3~4 cm)输精,受胎率平均值为58.3%;过子宫颈第一皱褶(1~2 cm)输精和常规输精法的受体母羊受胎率平均值分别为37.5%和36.3%。统计学分析表明,腹腔镜辅助子宫内输精法和过子宫颈第二到第三皱褶(3~4 cm)输精的受体母羊受胎率平均值显著(P<0.05)高于常规输精法和过子宫颈第一皱褶(1~2 cm)输精。[结论] 蒙古羊母羊发情后30~36 h采用腹腔镜辅助子宫内输精法完全穿刺子宫颈输精1次,可获得比常规输精法更高的受胎率;采用过子宫颈输精法在母羊发情后约14 h和22 h各输精1次,当授精深度接近4 cm时可达到与腹腔镜辅助子宫内输精法接近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种类,同时比较青霉素、链霉素合并使用与沃瑞特单独使用在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以100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为研究对象,对从乳样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将上述患牛分为对照组(4头)、沃瑞特组(50头)、青链霉素组(46头)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7.0%、大肠杆菌为30.1%、克雷伯菌为 18.3%、链球菌为2.4%,其他菌为12.2%,占比例最高的是葡萄球菌;2种用药方案均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青链霉素组治愈率为78.26%,沃瑞特治愈率为66.00%,青链霉素组治愈率显著高于沃瑞特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