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南宁动物园从2005年开始引进袋鼠,通过10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取得了44只大袋鼠个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繁殖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观察2006年至2016年间从饲养环境变化、饲料投喂变化、繁殖及死亡情况等方面回顾本园袋鼠饲养的历程,通过对比种内及种间的差异分析,研究讨论圈养袋鼠对南宁市动物园的环境适应情况,以探索出一套在南宁市气候环境下的饲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饲养的袋鼠群长期以来流行一种以顽固性牙周炎,颌部肿胀坏死,继发窦道或瘘管为特征的口腔炎综合征,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影响袋鼠正常展出。为此,我们于1996年对该病的病原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 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每年我园饲养或引进的各种袋鼠约10只,发病3~5只,死亡2~3只。发病率为30%~50%,病死率为50%~100%。发病袋鼠不分性别、品种、年龄,但以体质差、新引进、幼老龄袋鼠易感。1995年,我园饲养和引进的各种袋鼠17只,发病15只,死亡15只。发病率为88.2%,病死率100%。本病无明显季节性。病程呈慢…  相似文献   

3.
目前,袋鼠生理结构、功能以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但是在人工饲养下袋鼠种间杂交行为这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研究通过观察南宁市动物园2008年-2011年间四种袋鼠20余只之间的繁殖行为,并对四种袋鼠的杂交行为在种间和种内作比较,为保护袋鼠繁育和种群维系提供资料。经观察记录,在人工饲养下,不给予袋鼠舒适的生活环境及营养供给,袋鼠种间可能形喊远缘杂交,甚至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4.
尤氏袋鼠(Malropus Eagenll)原产地澳大利亚,在袋鼠家族中体型较小,一般坐高35~50 cm,体重3~5 kg,成小群生活,听觉灵敏,善于跳跃,喜欢与人接近,在当地常被当成宠物饲养,我园于1996年从国外引进10只,均为成年。入园后,2年内先后有6只出现鼻窦蓄脓症状,其中4只经治疗无效死亡。表  相似文献   

5.
<正>白袋鼠是动物繁殖专家根据基因变异的袋鼠培育出来的,这种白袋鼠的原型是来自澳洲塔斯马尼亚岛上一个较少见的品种班尼袋鼠,所以称为班尼白袋鼠。它体形比较矮小,雄性高0.8~1.0 m,雌性0.6~0.8 m,毛色雪白,头小,眼睛呈红色,尾长而被毛,基部粗,末端细,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雌兽有发达的袋囊,内有两对乳头。1饲养管理1.1饲养环境我园共饲养两只白袋鼠,一雄一雌。兽舍分为内圈和外运动场两部分:内圈面积约  相似文献   

6.
正南宁市动物园自2005年开始饲养袋鼠,通过10年研究,总结出圈养袋鼠饲养管理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摸索出一套适合南宁市气候环境下的饲养管理技术,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积累了经验。1袋鼠及其引入我园的情况袋鼠原产澳大利亚草原或热带稀树干草原地带,是有袋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动物种,对于帮助人类研究有袋类动物的生理、生态、遗传等具有珍贵价值。大袋鼠以奇特的育儿袋、滑稽可爱的动  相似文献   

7.
2004年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从美国进口10只澳大利亚袋鼠,先后有多只感染口腔疾病,并有4只死亡,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放线菌感染。通过对病死动物剖解和发病动物的治疗现已基本掌握了袋鼠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2005年2月至今无一例死亡,但袋鼠对放线菌的高敏感性和高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8.
广州动物园原饲养四只澳洲小袋鼠。其中三头为雌性,只有一头为雄性。本病例就是这头雄性袋鼠。众所周知,袋鼠虽然也有四条腿,但它的两个前肢是非常短小纤细的。平时站立和走路,主要是靠比前肢粗大且长几倍的后肢来承担的。如今断了一侧后肢,而且非得截断不可,究竟术后效果如何?将来能否站立和行走?还能不能进行交配?这些问题都无  相似文献   

9.
李伟 《动物医学进展》2005,26(2):115-115
红颈袋鼠属有袋目,原产于澳洲大陆,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哺乳动物,在世界各动物园中广为饲养。但近几年来,因牙周和口腔疾病所致的面颊肿胀在各圈养种群中频繁发生,此病发病率近90%,病死率也极高,严重地威胁圈养袋鼠的生命。自2002年1月起,我园3只红颈袋鼠相继发生以面颊肿胀为主要外部特征的疾病,通过口腔检查、头部X光摄影、细菌分离培养、手术清创、药物治疗等,治愈2只,  相似文献   

10.
袋鼠摩根氏菌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引进一批袋鼠,于2006年8月间死亡数只,从三只死亡的袋鼠肺组织中均分离到毒力较强的摩氏摩根氏菌。  相似文献   

11.
袋鼠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亚,我国主要在动物园饲养。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自1980年开始饲养赤大袋鼠和灰大袋鼠,至今已有39年的饲养历史,对大袋鼠饲养和繁殖的研究较为深入,尤其在大袋鼠的繁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种大袋鼠的繁殖成功数量已经超过了100只。本文对大袋鼠繁殖特性,如发情、配种、胚胎发育、生产、育幼等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供大袋鼠的饲养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有48种袋鼠,无论是哪个种,都被叫做袋鼠,因为在母兽的腹部有一个自然生长的皮口袋——育儿袋,里面生有乳头,幼小的仔兽可以在袋内发育长大。袋鼠各个种的成体高度在0.25—2.4m 不等。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长尾、小前腿和粗而长的后腿。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许多种袋鼠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一些种今天的数量更多了,而另一些种的数量则减少或灭绝了,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袋鼠的栖  相似文献   

13.
<正>袋鼠粗颌病是动物园饲养袋鼠的一种常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袋鼠。该病是由多种细菌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放线菌等均可引起此病的发生。该病病程长,治愈后易复发,如不及时治疗,常因采食困难,上颌骨骨髓炎、下颌骨骨髓炎及全身败血症或毒血症而死亡~([1])。1发病情况2012-2017年东莞市香市动物园饲养的红颈  相似文献   

14.
幼袋鼠魏氏梭菌病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动物园一岁幼袋鼠2只,分别于2005年7月5、6日,出现急剧腹泻,排出大量血色稀便后,次日即死亡。7月7日将死亡袋鼠送我处检查,据动物园工作人员讲,动物园的袋鼠自然发情、交配、产仔、育仔,每年的7月正是一岁龄袋鼠刚刚离开母袋鼠育儿袋,开始主要以草料为食的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幼袋鼠都会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后死亡,死  相似文献   

15.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在中国,动物园内所饲养的各种袋鼠大多采用高栅栏、窄范围圈养,这种圈养的方式不利于袋鼠生活,也不利于游客观赏。目前,动物散养已成为动物园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对圈养的澳洲袋鼠进行  相似文献   

16.
某动物园一岁幼袋鼠2只,分别于2005年7月5、6日,出现急剧腹泻,排出大量血色稀便后,次日即死亡。7月7日将死亡袋鼠送我处检查,据动物园工作人员讲,动物园的袋鼠自然发情、交配、产仔、育仔,每年的7月正是一岁龄袋鼠刚刚离开母袋鼠育儿袋,开始主要以草料为食的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幼袋鼠都会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后死亡,死亡率100%。  相似文献   

17.
大连森林动物园1岁幼袋鼠2只,分别于2005年7月5、6日,出现急剧腹泻,排出大量血色稀便后,次日即死亡。7月7日送我处检查,据介绍动物园的袋鼠自然发情、交配、产仔、育仔,每年的7月份正是1岁龄袋鼠刚刚离开母袋鼠育儿袋,开始主要以草料为食的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幼袋鼠都会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后死亡,死亡率100%。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6):77-81
本试验旨在研究圈养赤大袋鼠在三种不同的日粮模式下饲料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以分析确定饲喂袋鼠的最佳日粮模式。选择12只体重相近的成年健康袋鼠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低多汁料低精料组、中等多汁料精料组、高多汁料高精料组,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与低多汁料低精料组饲料相比,中等多汁料精料组(P0.05)和高多汁料高精料组中干物质、有机物、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均显著升高,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无显著变化。中等多汁料精料组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高多汁料高精料组,但两组饲料中的DM、OM、ADF和EE的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提示,中等多汁料和精料组更利于动物园饲养条件下赤大袋鼠的饲养,但日粮模式对动物行为的影响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9.
许天赐  何洪荣 《野生动物》2011,32(3):158-159
江苏常州武进淹城野生动物世界从2007年10月至2011年3a多的时间所饲养的袋鼠中,共发生6例齿槽感染,4例呈急性经过,2例呈慢性经过。1例急性感染病例感染部位发生在上颌右侧分支后缘,其余5例均发生在下颌分支后缘。齿槽感染是动物园养殖袋鼠的一种常见病。上下颌均可感染,其中下颌齿槽感染的病例较上颌齿槽感染的多;急性感染病例若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其预后一般较好;慢性经过病例预后通常不好。发病袋鼠不分性别,发病率和复发率都较高。  相似文献   

20.
灰大袋鼠(Macropus major)为澳洲特产动物。现国内动物园已有饲养,但对其繁殖生态还未见报道,本文就其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繁殖灰大袋鼠自1979年来我园,已成功地繁殖四胎,见表(1): 发情与交配成熟的公袋鼠,随时都表现有性行为,并进行交配。母袋鼠在妊娠期及幼仔离袋前不发情。幼仔离袋后即可见发情。发情时母袋鼠阴部稍有红肿,并舔抓阴部和袋口,表现烦燥,主动接近公袋鼠;公袋鼠舔触母鼠的尾部,母袋鼠抬其后臀部,尾基部稍翘,并接受公袋鼠的爬跨。公袋鼠跨上母袋鼠的背腰部,用前肢紧抱母鼠。交配时间为5~25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