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集疑似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蛋鸭卵巢病变组织,经RT-PCR鉴定其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将组织处理液接种到SPF鸡胚并盲传3代后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连续传代10代后,病毒含量达到10~(5.0)ELD_(50)/m L。为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模型,将分离到的鸭坦布苏病毒腿部肌肉接种蛋鸭,每日对鸭只采血并对分离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摸索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毒血症规律;另外每日随机挑选10只感染鸭进行剖杀,观察卵泡病变情况,摸索卵泡病变规律。结果显示,感染鸭只第1~3日血清中病毒分离率均为100%,第4日病毒血症阳性率开始下降,第6日病毒血症消失;感染鸭只卵泡第3日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或出血等病理变化,第8~10日病变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产蛋鸭的发病模型并确定了发病评判标准,为鸭坦布苏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鸭坦布苏病的主要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目前主要的疫苗有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和WF100株以及灭活疫苗HB株。在免疫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失败,从而引起鸭群发病。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起因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保存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的案例,麻鸭疫苗免疫30 d后,部分鸭出现瘫痪、歪脖扭头等神经症状,解剖病鸭发现心包积液、肝脏质脆、脾脏肿大出血、胰腺有灰白色的坏死。利用麦康凯、鲜血琼脂培养基对病鸭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均未见菌落生长。应用PCR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流感毒(AIV)、新城疫病毒(ND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IV、NDV均为阴性,DTMUV为阳性。结合调查分析、临床解剖及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是免疫失败引起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恩塔亚(Ntaya)病毒群。该病主要引起蛋鸭及种鸭发病,导致蛋鸭采食减少、产蛋率急剧降低甚至停产、种蛋受精率降低等。鸭坦布苏病毒除感染蛋鸭及种鸭外,还可引起樱桃谷肉鸭及北京鸭等多品种肉鸭发病,给中国养鸭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病毒的病原学鸭坦布苏病毒的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感(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染麻鸭的组织嗜性和排毒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在麻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及和泄殖腔棉拭子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最早在感染第1 d于心脏、脾脏、肺脏、气管、胰腺、直肠可检测到鸭坦布苏病毒核酸的存在;至第7、9 d时,在各组织脏器中均仍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至第21 d时,仅能在脑、胰腺和直肠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在脑和直肠中时间最长(25 dpi),胰腺(21 dpi)和肝脏(21 dpi)次之。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显示,于感染第1 d即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25 d后即检测不到该病毒的存在。以上检测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麻鸭后能迅速入侵麻鸭各组织脏器,主要侵染肝、肺、肾、胰腺和直肠,并可通过粪便等途径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病在中国蛋鸭群中的流行情况,笔者于2016年6~11月走访了中国蛋鸭养殖密集区域——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7省,了解了鸭坦布苏病毒在蛋鸭上的流行特点及危害程度,旨在找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并推广,为我国蛋鸭的正常生产保驾护航。一、病原特性在生物学分类上,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坦布苏病毒。鸭坦布苏  相似文献   

6.
利用RT-PCR从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致死产蛋鸭的肝、脾和卵泡膜等组织中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并利用10日龄鸭胚分离出病毒SC2013株。该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不凝集鸡红细胞;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GX2013G(Gen Bank:KM275941.1)的相似性在99%以上;对10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4.59/0.2 m L,人工接种能引起2日龄雏鸭发病死亡并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SC2013株为致病性的鸭坦布苏病毒,在今后养鸭业中除注重鸭坦布苏病毒对产蛋鸭的危害外,也应加强防止幼龄鸭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育肥牦牛的影响,试验采用非配对试验设计,将24头牦牛分成两组(低蛋白质组和高蛋白质组),每组12头,公母各半,低蛋白质组饲喂粗蛋白水平为9.91%的日粮,高蛋白质组饲喂粗蛋白水平为13.89%的日粮,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预试期15 d,正试期56 d,测定各组的生长性能指标(初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葡萄糖、三酰甘油、尿素氮浓度,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血清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瘤胃发酵特征参数(pH值,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水平,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丙酸和丁酸占比,乙酸/丙酸)及营养物质(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  相似文献   

8.
体外抗鸭坦布苏病毒的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抗病毒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作用,选用5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利巴韦林、阿昔洛韦)进行体外抗鸭坦布苏病毒的药物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巴韦林药物浓度为0.156 mg/m L~0.625 mg/m L时,在DF-1细胞中能抑制鸭坦布苏病毒的增殖、利巴韦林在体外对鸭坦布苏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而阿昔洛韦、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等4种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无明显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某鸭场饲养的60日龄青年麻鸭群发病,发病率高达80%,病死率为3%~4%。发病鸭群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发热、软脚、排黄绿色粪便,后期消瘦,部分鸭表现神经症状。经实验室确诊,引起该场鸭群发病的病原为禽坦布苏病毒,本文就该起病例的诊断作详细报告,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致病性,试验以1×10~4 EID_(50) DTMUV剂量肌肉注射5日龄樱桃谷雏鸭,采用生化指标检测试剂盒对血清样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排毒情况、组织载毒量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DTMUV对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组织都有严重损伤;DTMUV可以在肝脏、脾脏、肺脏、脑中增殖,并于攻毒后第5天在肝脏和脑中达到高峰,于攻毒后第9天后在肺脏和脾脏中达到高峰,且脑、肝脏、脾脏中病毒含量最高;攻毒后第1天DTMUV就可引起脾脏中γ干扰素(IFNγ)、α干扰素(IFNα)、白细胞介素6(IL-6)、β干扰素(IFN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7(TLR-7)、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型(MHC-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型(MHC-Ⅱ)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在脑中第1,2,3天均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2的过度应答。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一种可同时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的二重PCR方法,试验采用DNASTAR及Primer Premier 5.0软件,针对Gen Bank中坦布苏病毒(DTMUV)E基因和鸭圆环病毒(Du CV)RE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条件及特异性、敏感性评价,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达到100 fg;使用该方法对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减蛋综合征病毒的检测结果全为阴性。说明建立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应用RT-PCR技术对孵化过程中死亡的不同品种种鸭胚进行常见病毒感染检测。结果表明,死亡的种鸭胚感染病毒种类多达9种,且首次从鸭胚中检测到禽坦布苏病毒(ATV)感染,不同品种的种鸭胚病毒感染率差异较大,以种番鸭胚感染率最高达58.82%。ATV囊膜蛋白(E)基因分析表明,3株种鸭胚ATV分离毒(PT15-4株、FJFQLL36株和PT15-27株)与GenBank中已发布鸭源ATV囊膜蛋白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7.2%~99.8%及97.1%~99.4%之间,亲缘关系密切。动物试验表明,3株病毒对开产麻鸭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其中PT15-4株和PT15-27株可引起麻鸭产蛋量显著降低及卵巢的出血病变,而FJFQLL36株病毒对麻鸭产蛋影响不明显,且未引起蛋鸭卵巢明显出血或卵黄液化病变。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种鸭胚中病毒性感染较为复杂,而且还出现了ATV的感染,尽管不同禽坦布苏病毒分离株间存在毒力差异,但均可从种鸭经卵传播到种蛋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4.
为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MUV),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PCR引物,并以鸭坦布苏病毒基因组为模板,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的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并用该方法对采自江苏地区的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基因保守区514 bp的序列,和对照的其他鸭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较好,最低可检测到1 fg的基因组;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说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5.
试验探讨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土鸡免疫功能和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120只土鸡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依次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复方中草药制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白细胞介素2 (IL-2)、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新城疫抗体效价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IL-2、白细胞介素6 (IL-6)、γ-干扰素(IFN-γ)、IgG、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新城疫抗体效价均显著升高(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检测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土鸡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均能够改善土鸡的免疫功能和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建议临床应用中选择添加剂量为1.0%。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春,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东南沿海暴发,该病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并以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也引起了动物防疫部门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论文从病原学、反向遗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有助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雏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DTMUV)后血清中相关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不同日龄雏鸭中的差异性,本实验分别对5日龄、10日龄、2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对雏鸭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及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日龄雏鸭接种DTMUV后,血清中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体液免疫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IFN-γ含量均较低;10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但IFN-γ含量仍低于对照组;2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在接种后一周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含量则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综上所述,雏鸭接种DTMUV后细胞免疫受到了一定抑制,随着日龄的增长,DTMUV对雏鸭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免疫也逐渐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诸城市某养鸭场1 000余只雏鸭发病,首先对该鸭场的饲养、发病情况及发病鸭临床症状进行调查,对该鸭场送检的死鸭进行病理剖检,取病变明显的肝脏组织利用PCR(RT-PCR)进行多种禽病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与鸭坦布苏病毒(DTV)阳性,说明该鸭场发生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坦布苏病毒的混合感染。建议对发病鸭群进行隔离饲养,紧急接种鸭病毒性肝炎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高免卵黄抗体,以降低发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450号公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及禽新发病毒病病原生态学团队研制的鸭坦布苏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该产品可用于坦布苏病毒抗体的快速定性和定量检测,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评价、临床诊断、疫病监测及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金荞麦对鸭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将金荞麦按照1%、2%、3%的比例混合于鸭日粮中,采用ELISA方法检测针对鸭瘟病毒的抗体效价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效率,综合评价金荞麦对三穗麻鸭鸭瘟疫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2%、3%比例的金荞麦均能促进鸭瘟病毒抗体、IFN-γ和IL-2产生,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效率。说明金荞麦具有促进鸭瘟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